形意大豪李存義 125、雲手左進靠肘采

作者 ︰ 寫意朋友

她接著講道︰

凡是步的進退,必然腰先轉動。浪客中文網舒殘顎規律是身向右轉則左足進,身左轉則右足進,是相反的。退時則右轉右退,左轉左退,是一順的。進步時,後足重而前足輕;退步時,前足重而且後足輕。進步足根先貼地,落時足尖點地發勁;退時足尖先貼地,落時足根踏地發勁。不拘進退,重心是在月復部,如同拉地排車,上坡則塌把,下坡則揚把,揚塌是調節平衡的方法,重心則永遠保持在車軸上。

「咱倆練練雙人平衡床戲吧。」他提議道。

「床戲?這詞真難听。」她說。

他四肢著地站立,讓她背貼背仰躺在他背上。她能把身體伸直濮。

然後兩個人換位做這個平衡動作。

接著她仰身向床下倒去,身子挺得筆直,他把雙掌平鋪在她小腿下面,能送她倒下,還能托她再立起來。

他單掌撐床身體與床平行著,她上去單掌按著她的頸後部將身體撐起和他呈平行狀態翹。

他仰身躺在床上,雙小臂豎起。她雙掌按他雙掌倒立得筆直,然後把他的小臂按于床上,然後他又直起小臂把她舉起,如此反復多遍。

他請她趴在他胸月復上,他用月復肌把她彈出去,再落下來。再彈出去,再落下來。

然後兩人換位。他等她把他彈高,她卻伸手把他摟了,舍不得松手。

「別動,我再接著給你講太極拳。」她把嘴貼著他的耳垂說。她的聲音像青蔥的地瓜蔓一樣,蓬勃地往他的兩個耳朵眼里爬進。她講︰

所以按勁的分配講,中心永久保持一分。進時後足作六分勁,前足作三分勁;退時前足是六分勁,後足三分勁。中心的勁可以隨時調給前足或後足一部分,使之平衡。在拳法進退時,前後手還有一部分勁,幫助調節,如同拉車揚把時,手須有下按勁,塌把時手須有上提勁。這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配合。

再如手轉的方向,角度大了,則腳的方向,必然得向相反之處開出,重心仍然平衡。大抵在變化時,下邊的角度比上邊的角度略大一點,略快一點,才能恰好平衡。

雙重︰我們明白調節重心平衡的道理和方法就可以體會到什麼是雙重,並且怎麼避免雙重了,雙重決不是單純在腿上講的,有人認為腿一虛一實就不雙重,騎馬式的步子是雙重的,但在不會掌握全身平衡調節的人,步法虛實雖然分清了,怎麼更站不穩?而拳里為什麼又保留騎馬式的步法。

所以雙重是說手足的配合,前手足同實,則後手足必全虛。全實是雙重,就不靈活。所謂「雙重則滯」不是進退前手足必須是一虛一實,就是腿必須虛。

用意不可用力和以柔克剛︰

處理任何事物,必先有個道理,根據道理,生出方法,這個道理和方法就是理想,理想是唯物的。俗話說︰「繩磨木斷,水滴石穿。」這是柔能克剛的道理,但磨、滴就是方法,不磨不滴,並且不久磨久滴,也達不到「斷」和「穿」的要求。

我們再看,農夫的鋤地,木匠的斫輪,庖丁的解牛,只要老手動作起來好象不用力的,可是他們的心中是有數的,就是有原理有方法,勞動起來才能「得心應用」。

因此可以想到,太極拳既然有原理,一定有方法,有運動規律,結合起來就是理想,簡單地說就是「意」,而不是空洞的意。任何動作或者研究推手,必須根據這樣的「意」去作,才能作到「不用力」而以柔克剛,此拳「以柔克剛」的方法,就是「螺旋推進」。

「你干啥,該不是在我身上又找到新穴位了吧?」她問。

「我在螺旋推進,以柔克剛。」他說,「這才是女人獨特擁有的穴位。」

「我這叫啥穴位?」她問。

「你自己不知道名兒,我更不知道了。」他答。

回頭再說那楊氏。李存義和劉小燕走後,楊將失而復得的「老總譜」和《述善集》用油布包裹了,埋在地下。

(作者注︰但後來證明,這樣保存也有很大風險。後來,楊什八郎的老村子遭遇了一場大水災,村南邊一條大堰決了口,水來得急,楊啥也不顧,把「老總譜」和《述善集》扒出來就逃命。抗日戰爭期間,家譜傳到楊的兒子手里。當時金堤上面是條公路,是從濮城鎮到濮州(現濮陽縣城)的要道,時常有日本軍隊從這里過。每到這個時候,他父親啥也不要,背上裝著「老總譜」和《述善集》的杏黃包袱就跑。有一次跑晚了,日本兵已進了村,他父親背著杏黃包袱往北跑。日本人在後面喊,他父親怕失了家譜,不敢停下,日本人在後面開了槍,幸虧前面有一條溝,他父親跳進溝里繼續跑,這才得以逃月兌。楊的孫子、曾孫後來收藏,雖然他們並不了解「老總譜」和《述善集》的學術價值,但保管好這兩樣東西,幾乎已經成為他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本能。)

和四川康定的木雅人一樣,他們是是黨項人的後代,是西夏滅亡後從今寧夏一帶遷徙過去的。

一個西夏的牧民,被「世界征服者」改變了命運,從西北草原,來到濮陽定居。他的後代,混合哈刺魯、乃蠻、旭申、克烈和漢族的血脈,發展成這里的一大旺族。楊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涼州(後來的甘肅省武威市),西夏末年歸附蒙古,從軍征戰多年,後其子閭馬定居濮陽,易姓楊氏,至今已傳二十八世。楊氏子孫雖然聚族而居,但因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其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已與漢族毫無二致,他們今天申報的民族也是漢族。陳曉娟開始講第19式了。

第十九式肘底看拳

勢名考釋︰勢名也是說明動作的,並且也是太極拳法中練基本功的一個主要勢子。要領︰眼向正前方;身法左、右兩轉;步法為左前虛步;手法逆纏雙開,順纏雙合法。

我們可以借以練三種身法。步法做成高、中、低三種資勢。一個開合,走高架;次走中架;最後走低架。3周已過再由低而中、而高。這樣反復多練,腿部雖然初覺酸疼,10天後便無感覺。練過兩月,腿力必可大增,而且是螺旋式的上升和下降,對拳法是極有益的。

功用歌訣︰肘底看捶守門戶,承上啟下似流水。屈身自處靜待來,有真無假形象古。

身向左轉,左手下沉劃弧,右手向前,兩手形成左上右下,然後右手變拳和左肘下沉相合。

第二十式倒卷肱

勢名考釋︰此勢也是說明動作的。因步向後退,兩手旋轉,往後倒而轉之,紅者不顧情面而盡力擊之,故名倒卷紅。

老勢練法,胸離地才二尺,今人皆不能,故稍變拳勢,避難就易,然其活動處,較勝老勢。

楊式太極拳則名為倒攆猴,《陳式拳械譜》名為珍珠倒卷簾,倒有象形意義。

要領︰此勢為陳式太極拳一路第一個倒卷紅,共6個動作。眼向正前方,最後向右前斜角;身法左、左、右、右、左、左共6轉;步法為左前虛步,右側馬步,右前虛步,左側馬步,左前虛步,左後撲步,右前撲步;手法為右轉掤、退左步、開掤退右步、收掤、右轉退左步掤、左雙捋等法。

功用歌訣︰退中有進著法精,采肘靠退行中。擊前顧後皆倒使,兩手更迭轉無聲。

右拳變掌下沉上翻合于右耳下,然後倒左步,同時左手逆纏向後捋,右手向前推,然後再移重心,左手上翻合與左耳下,右腳倒步,右手逆纏後捋,連續倒五步。

第二十一式白鵝亮翅

勢名考釋︰取義同前。

要領︰此勢共2個動作。眼先向右,變為正前方。身法左、右兩轉。步法從前勢倒卷紅最後動作的右撲步變右前虛步、左前虛步。手法包括收掤、右退步右采、左按等法。

功用歌訣︰倒卷紅下接白鵝,捋變右采變化多。敞開門戶伏左腳,左手按下碧清波。

倒第五步的時候,左手與右手相合,然後下捋變白鵝亮翅;倒步,兩手,右手上掤,左手下按,左腳收回,虛腳點地。

第二十二式斜形

動作一︰身體向左轉,右手順纏向上領,然後變身體向右轉,右手順逆向下按,左手順纏向上掤,身體向右轉。右腳尖微向外擺,重心移到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前上步,然後左手和左肘從左膝下轉過,五指合攏上提,松肩沉肘,右手向前推,再向右拉開,放松下沉,變斜形。

第二十三式閃通背

勢名考釋︰勢名是說明練法作用的。動作中有閃跌法,中氣由任脈通督脈。督脈在背,所以名為「通背」。其他流派太極拳則名「閃通臂」或「三通臂」,乃音訛。

要領︰此勢共8個動作。眼法向左前方,隨身步的轉換最後仍向左前方;身法右、右、左、右、左、右、右、右共8轉;步法從左弓蹬步變左側馬步,左前虛步,右前虛步,右小盤步,左半馬步,內八字步,右後虛步成左側馬步;手法包括右轉掤、左退步捋、左轉身捋、右轉身掤、左進步擠、右轉身右采左按、右轉身背靠、退右步平等法。

初學時,左轉之前,兩手向右轉得多些,然後向左捋回。不如這樣︰左手在心口前轉小圈,右手從手上走立圈,更為簡捷。

功用歌訣︰內通背先左退捋,轉身左捋因敵用。右轉拗步進左腳,右擠再轉采靠成。

兩手相合下捋,重心移到右腿,左腳收回來虛腳點地,左手上掤,右手下合與膝合,然後右手上提把左腿領起來,右手合于右腰間,左手手心向前,左腿提起向前上步,重心向左移,右手向上穿掌,左手下按變勾手于身後。這時候,要加速突然向右轉身,提腿轉身,兩手這樣向上掤,由上邊劃弧過去,把右腿提起來,轉身震腳。

李存義回到保定後,听說定興的長勝鏢局有了困難。

河北定興鏢師李鈞,在定興開長勝鏢局,聲譽也很好。李鈞自幼和父親學練**拳及各種兵器,尤以刀術見長,和「北俠」李存義有密切的交往。

李鈞有三個兒子,長子李采亭、次子李文亭(星階)、三子李耀亭(子陽),受家庭影響都習武,且武藝不凡,各有所長。「天有不測的風雲」,春風得意的李鈞突患重疾,撒手人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形意大豪李存義最新章節 | 形意大豪李存義全文閱讀 | 形意大豪李存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