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存義雖然遭到了清朝政府的通緝,但這位有骨氣的賢豪俠士難忍國難民殃遭外敵入侵的屈辱,在1910年時曾被武林界譽為「北方風塵三俠」的李存義和金蘭兄弟李瑞東、張兆東在天津的三條石創辦了一個叫「中華武術會」的組織,是「中華武士會」的前身。舒
1910年上海蓬萊路一帶為日僑聚居之地。9月,日本柔道會得知霍元甲勇挫俄、英兩國大力士,今又創立了「精武體操會」,很不服氣,特從國內選派十幾名武術高手,由柔道會長親自率領來華,以研究為名,請霍元甲等人來技擊館比武,雙方各自擇定公證人。
比賽開始時,霍元甲先命徒弟劉振聲出陣。劉振聲上場後,松松一站。日方人員認為摔倒對方最為顯能,使用搬擠靠背多種招數,竟沒有撼動劉振聲一絲一毫。日人急眼後撅 右側踹,雖然天天練踹倒鐵人樁,但劉振聲以拳面接腳心,將日人正頂擊出半丈。日人跌地左腿骨折。日方派出其力氣最大者上陣,像起木板里的釘子一樣想晃夠了再拔,還沒晃動一下,就被劉振聲一腳踢得倒地不能動彈。劉振聲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未受累就連勝日方五人。
日本領隊見此情形非常惱火,便出陣向霍元甲挑戰。二人一經交手,未經幾個回合,日本領隊便領教到霍元甲的厲害,于是像他們國家的軍隊愛用偷襲一樣,企圖暗中傷人。日人左掌來劈霍元甲面門,這一劈卻是虛顯一招,藏在左肘之下的肘底捶卻直搗霍元甲心髒。誰知霍元甲已看出破綻,身稍轉側,避敵右捶同時拿其敵左手,當場用肘將其臂骨磕斷。
日方隊員見此情形,便蜂擁而上,當即被中方公證人制止邋。
這時,日本人改變了策略,在比賽後舉行宴會招待霍元甲。席間听聞霍元甲患有嗆咳癥,並在此次比武中也有外傷,就介紹一名叫秋野的醫生為霍元甲治病。平生胸懷坦蕩的霍元甲毫無懷疑之心,欣然接受。並留住虹口白渡橋的秋野醫院。霍元甲服藥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逐漸惡化。此時精武會欲接霍元甲出院,秋野百般阻撓,後經多方周.旋才出院,由精武會同仁陳子正救治,因中毒太深而無藥可救,于1910年9月14日長逝于上海精武體育會。
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們拿著霍元甲每日吃的藥去化驗,才知是一瓶慢性爛肺藥,明白了這是日本人暗下的毒手。逝世時年僅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挽聯,安葬于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里,遷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升。
同年,俄著名拳王馬洛托夫來華,在京設擂台,貼海報,夸海口,侮我中華兒女,激起中華民眾及有志之士的極大憤慨。京、津兩地武術名手與其較技,均敗。李書文的二師傅張景量時為天津「中華武術會」教習,李存義讓他捎信給李書文。當時李書文正在入里侍候臥病在術的大師傅黃士海(因黃士海無子,由李書文養老送終)。見信後,李書文奉師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續辦妥後,李書文飛身來到擂台之上,見馬洛托夫體壯如雄牛,好似他平時練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馬洛托夫見李書文瘦小枯干,于是雙手抱肩,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一口唾沫。李書文義憤滿胸,怒發丹田,隨手一記「霸王揮鞭」臥風掌,打得馬洛托夫暈頭轉向,將其左腮部打掉雞蛋大小的一塊皮。未等馬洛找夫反應過來,李書文奮起神威,順勢一招「六大開抱肘」,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起千鈞之力將馬洛托夫肋骨打裂,擊下擂台。眾人觀呼,延臣大喜,聯奏,欲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李書文因師傅黃士海需他盡孝道為由謝辭。宣統皇帝及眾朝臣無奈,賜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獎(李書文回鄉後將金佛像交與弟子霍殿閣,由于戰亂動蕩,金佛像現下落不明)。
李書文一生挾技游天下,較技近40年未逢敵手,傷其拳鋒槍技者無算。因此,他警惕性極高,走南闖北來去無蹤,一生教了多少徒弟,誰也搞不清。李書文受李存義傳染,收徒傳藝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而喜其德才。他不是白天打工、晚上設場,編套路拖延時間掙小錢之輩,也不是從村東到村西無敵,創編八十個套路炫耀的拳師,更不是挖空心思爭奪正宗、掌門的「武術大師」,而是胸懷壯志,一生探求中華武術精技純功的一代宗師。
他們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風血雨中體驗所學之技,在千萬次生死搏斗中提煉、充實、完善中華武術的精技純功。他留給後人的不是漫山花草,而是登峰造極的中華武術精品。他有著和李存義一模一樣的思想︰用自己幾十年的血汗熬制成蠟燭,照亮了門人弟子們努力進取的前程,揚我華夏神州威名。
李存義等人草創的天津武術會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習武組織,也不會發展到後來如此之大的規模。之所以能發展壯大還跟支持這個組織的另一個組織有關,它就是同盟會。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成立的同盟會,旨在推翻清政府還中華民族以尊嚴,這和當時的中華武士會的宗旨不謀而合。1911年7月14日,同盟會燕支部在天津李公祠舉行了成立儀式。天津的中華武士會草創階段,得到了天津同盟會燕支部的鼎力相助。因為當時天津同盟會把這個組織視為擴大反清力量,爭取民間幫會支持建立新政權的契機,眾多同盟會的賢豪俠士都積極幫助籌建中華武士會。
1911年(宣統三年)5月,清政府以鐵路國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者數以10萬計。清政府下令鎮軋。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群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並在同盟會龍鳴劍、王天杰等人組織下,掀起武裝暴動,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朝,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
湖北新軍原為張之洞所練的「江南自強軍」,即李存義當過武術教練兼軍官的那支部隊,中下層軍官不少曾官費派日留學,因而遍布革命黨人。當中以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滲透最廣。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武漢防務非常空虛,革命黨人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機會,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由雙方負責人和新軍代表60余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處總理。起義總指揮部設于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正值籌備處設于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起義機關定為1911年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進會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制造炸彈時發生事故,孫武被炸傷。俄巡捕前來搜查,受傷的孫武和其他人月兌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並在相鄰的劉公住所內帶走了劉公的弟弟劉同。湖廣總督瑞澄聞得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聞訊後,決定當夜發動起義,並派人給各營送信。當日晚彭楚藩、劉復基在起義總指揮部被捕、楊宏勝在運送彈藥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斬首。
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相當于班長)熊秉坤等人決定提早起義,並拉來隊官(相當于連長)吳兆麟作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于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于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志,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領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復的進攻,終于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三個省紛紛宣布月兌離清政府宣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中國辛亥革命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這麼一來,中華武士會搖身一變成為有政府支持的民間組織,自然發展得更迅猛了。于是在1912年9月8日,天津中華武士會在中山公園正式成立,吹響了中國北方武林的集結號。當時同盟會燕支部成員葉雲表投在了李存義門下,因其年輕、干練、富有組織能力,被李存義等人推舉為中華武士會總干事。李存義則任教務長,劉文華任總教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還是民政廳長的馮國璋也鼎力襄助中華武士會的成立,不但以政府民政部門的名義給予撥款,而且題寫了「中華武士會」的牌匾,因此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擔任了首任名譽會長。
1912年誕生的天津「中華武士會」,與中華民.國同齡,是中國北方第一個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間武術組織,囊括了華夏大地眾多主流拳種,武林高手雲集,英雄俠客輩出,是中國北方歷史上影響最廣泛持久,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民間武術文化面貌的社團。
因為孫中山一直鼓勵尚武精神,提倡為習武人創造寬松的環境,所以新政府建立後,武術從以前「撂地」賣藝的維生手段,一下子變成了全民參與的體育活動。因為中華武士會的存在,天津的民間習武活動迅速活躍起來,成為了武林名師高手、江湖游俠鏢師的大武場,同時也成為了北派形意拳術發展、拳俠成長的沃土,可以說當時天津走在全國武術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