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陳曉娟向學員演示一番太極十三桿之後,李存義作起講話︰
「這‘大桿子’,就是槍。舒駑襻練大桿子就是練槍。槍為啥不裝槍頭,是為了平時訓練時防範大槍傷人。
「練大桿子為啥叫抖大桿子?因為抖大桿子是內家功夫的一個重要訓練手段,能練帶勁和听勁。
「太極門里大槍以前是最珍貴的功夫,非掌門不傳。它在形意門里也同樣珍貴。我用刀,是為了押鏢攜帶方便。我把形意刀改為帶尖用尖,並雙手用刀,就是為了也能借用它當槍使。
「大槍沉重,只有用腰力才使得開,這樣練久了自然就出了整勁。大槍長丈余,槍頭不比槍把細多少,又長又沉,兩只手端平都難,很不好使。發力一抖,桿身直震,桿頭振幅雖不大,但持久。好桿子沉重密實,必須從白臘樹苗只有一米高時就開始修剪,不允許長任何側枝,只能保留樹頂的很少的幾片葉子,為的是限制其生長速度,並使樹干筆直妍。
「月棍,年刀,久練的槍,寶劍隨身藏。這是中國習武人的諺語,一語道破四種基本兵器學習的特點。
「槍技初練覺難,久練迷人,令人終生不厭。槍乃百兵之王,是上陣殺敵的首選武器。槍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于變化,往往使人防不勝防,故為兵器之王;刀為百兵之帥︰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不同的刀可以馬戰,也可以步戰,或馬步通用。刀法較槍法簡單,容易學也容易掌握,中國歷代的軍人以使刀的最多,最有名的就是武聖關羽的八十二斤青龍刀;劍為百兵之秀︰劍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只是在頻繁的戰爭中,逐漸被其他的兵器所取代。但是劍走龍蛇,瀟灑飄逸,美不勝收。劍不如刀法凶猛威武,而是有一種儒雅之風,所謂劍走輕靈,溶入了藝術境地,深為中國人所喜愛;棍為百兵之首︰棍是人類最原始的武器了,但是會不會使,差別就太大了。相信看過少林武術的網友一定不會小看一根棍子的威力。
「刀、槍、劍、棍是中國武術最重要的四種兵器。棍是最基礎的,槍是最復雜的。槍法之多其他兵器無法相比,各家槍法都有深奧之處,學習的時間最長,也最難掌握。相比之下,棍法就簡單多了。至于刀劍,則介于槍棍之間。刀為一面刃,劍為兩面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愨。
「如果和外國武術做一個比較,西洋拳和西洋劍的變化、技巧、和威力比中國武術就差多了。我對東洋劍術和棍法的評價並不高。日本武士那種高聲吶喊,然後把刀棍猛力上下砍殺的方式並不可取。日本武士的雙手劍道是在唐朝時由中國傳過去的。中國的雙手劍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特點是大開大合,利于陣戰,威 有余但不夠靈活、缺乏變化,並不利于民間一對一的格斗。日本武士強調的是︰在敵人砍倒我之前,先砍倒敵人。所以他們注重的是速度,是一種完全的攻擊,沒有防守,以一股跟敵人同歸于盡的氣勢,一刀殺掉對方。所以他們並不需要很多技巧,只需要速度與足夠的勇氣。中華武術講究收發自如,變化多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蓄勢待發,伺機而動,不把招式用老,以智取,不以力敵,完全是另外一種境界,是武術中又帶有高度藝術性的境界。
再說說現在兵器的質量。現在有許多大桿子是當柴禾栽培的,一受力桿頭就彎,擺幾下又停了。槍還算好的,雖說時間長,但畢竟簡單,刀劍的制作才真的是亂來一氣。一把劍,搞得富麗堂皇,賣到上百大洋,卻連劍的護手都裝反了,到時候只怕沒打著敵人,先就把自己傷了。這種「精裝牛屎」只配衙門里的官長掛在書房的牆上裝門面用。做刀劍要知道刀劍的每個設計細節是為什麼。造好刀劍的老師傅看看就要絕跡了。古時的的寶刀和寶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斬金斷玉,削鐵如泥,這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吳越的鑄劍師用金屬器皿來試劍是常事。吳越春秋中,記載「純鉤劍」曰︰「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記載「太阿劍」曰︰「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記載「工布劍」曰︰「文若流水不絕」。古人用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形容詞,都是指青銅劍身上的摺疊花紋。刀劍里的學問其實講來也簡單,只是沒人理解這些安排的用意何在。大家知道了中華軍器樸實的外表下面驚心動魄的巧安排,以後就不要再拿著小日本的破鐵條人雲亦雲地說好。
「無論‘趙子龍十三槍’,還是‘太極十三槍’,十三只是個虛數,槍法其實就三個基本動作︰攔拿扎,其它的動作都可以從這三個中演化出來。矛和槍開關完全相同,但用法根本不是一回事。矛、槊用的是硬木,而槍是有彈性的白臘桿。萬勿小看這點細微之別,用有彈性的白臘桿是個革命性的進步,內家功夫從此正式成立。大槍的神勇全靠內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頭,一無是處。使用有彈力的白臘桿,可以用內力驅動,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手催槍,這槍就長在人腰上,就活了。槍頭只在敵人的胸口、面門處亂鑽,擋都擋不出去,越擋越倒霉。岳家軍的騎兵,朱仙鎮八百破十萬,不是光勇敢就成的。而矛槊用的是硬木,沒有彈性,緩沖不了對方的沖力。兩矛相交,力量全傳到了手上,如果角度不合適,當場兵器就要月兌手,這是個杠桿原理。硬木做的矛、槊,對方打在矛尖的力,因杠桿作用到達手上時大了幾十倍,哪里還握得住。兩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踫硬,誰重誰佔便宜。《水滸》霹靂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鋒索超使開山斧,都是這個思路。幾十斤的狼牙棒、開山斧借著馬力,橫掃過來,萬不可硬架。硬架的話,鐵矛都要打彎,兩臂就得骨折,而他那邊揮棒時,手是空握著的,一點事都沒有。對付這種敵手,大錘最有用。錘比棒重,揮動起來只要有點速度,沖量就超過棒了。錘棒相踫,沖量兩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著的,都沒傷著。錘比棒短,回手變招快,趁著敵人收棒不急,一錘就砸下去。金兵愛使狼牙棒,踫上岳雲的金錘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關鍵就是要把兵器運出速度來,手得空握著,以防反震。要把百斤的金錘在短時間里運起來,沒點天生的神力辦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沒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運得動重兵器。內家功夫講巧力,四兩撥千斤,但真要拼力氣,使大錘,照樣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壯氣足。
「冷兵器本身沒有能量,全靠使用者的力氣和技術。技術可以隨著時間和經驗而增加,但是力氣則隨著年齡而減弱,早年適用的兵器有時就要重新考量。古時候的戰將五十歲是一個關卡,一過五十,體力、眼力、听力、和反應都會加速減退。譬如三國時的一流勇將張遼、徐晃、甘寧等都是在五十多歲時中箭而死。但是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乃是武聖關公。當年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何等神勇。但是關羽最後敗走麥城,竟失手于東吳的二流小將馬忠,被擒後遭處斬。仔細推想其中緣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羽早已年過五旬(史書記載關羽享年五十九歲),體力已大大不如當年,不適于繼續使用八十二斤(四十九點2公斤)的大刀,太沈了。兵器過重則不能得心應手,年輕時刀法的變化和速度已經使不上來。但是關公太驕傲了,明知體力不如從前,也不肯減輕大刀的重量,終于送了性命,落得身首異處。一代名將如此下場,令人感慨。
「重兵器揮動起來,只要打上了,就夠喝一壺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慘了。重兵器動量太大,回手慢,給敵人以可趁之機。《資治通鑒》中曾記載尉遲恭凡三奪單雄信的馬槊。單雄信使得好馬槊,打的李淵永不釋懷,一定要殺單大哥,李世績以生家性命相保都救不下來。單大哥的馬槊一定是勢大力沉的,一但沒打上、回不了手,就被尉遲恭沖進空門,奪槊而擒。不僅是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現了空門,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門。但白臘桿的大槍就不一樣,白臘桿有彈性,用槍頭硬架斧、棒,槍一彎,有那麼個小小的緩沖,手上就不震了,敵人兵器的勁道也給卸了。白蠟桿存得住能量,彎了會反彈,只要槍把一轉,槍頭就繃出去了,打個正著,這里面的功勞有一半是敵人自己的。內家功夫的奧妙就在于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個動作干兩件事。我見過日本的合氣道過招,那邊的徒弟伸著棍子讓師父打,先敲開對方兵器,再打頭,連打兩下,就象下象棋,你走一步,他走兩步,當然什麼都是他贏了,有沒有這麼不要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