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四百八十三章 畝產

作者 ︰ 曉風

張守仁是因為復社的事對陳子龍也有提防和疏遠的心理,但孫承宗的話也有道理,他點點頭,應承道︰「明早便去,閣老放心。」

「好,時間晚了,老夫倦矣,國華去吧。」

孫承宗深深看了張守仁一眼,拱手謝客。

張守仁心中激動,知道這個老者必將在不久後離開浮山,但此時也沒有什麼立場挽留住他,浮山雖好,畢竟不是孫承宗的家鄉,國朝制度,如孫承宗這樣身份的大人物是不能隨意遷居的,哪怕就是孫承宗想留下,也是必遭非議。

他也是肅容躬身,長揖告辭,這個老者,值得他如此對待。

……

……

第二日天明時分,十余騎從浮山大營飛馳而出,都是盔明甲亮,這一隊浮山騎兵竟都是束甲而行,沒過多久,便是消失在地平線上。

與此同時,又是數十騎從營中奔馳而出,這一次卻是全部的軍便服,灰色上衣雙排紐扣,天氣轉暖,已經是由冬裝換了春裝,雖然多花了不少錢,但看著十分輕薄利落。

這一隊人,是張守仁居中,身邊只是一些內衛和參謀處的隨行人員,還有中軍的隨員跟隨左右,在不停的向他匯報這一天的日常事務和安排。

每天的日程都是排的滿滿的,今早的臨時安排就是把整天的計劃都打亂了。

李鑫和張德齊是全家家小都搬到了浮山,張德齊的岳父全家則返回了德州,山東地界早就太平,岳父一家自然不會隨他到浮山這個對德州人來說是偏僻的地方來。

剛到沒幾天,但這兩個文士已經適應了浮山的生活節奏,每日早起,與軍官和士兵們一起鍛煉身體,然後到營處務接受一天的安排,如果沒有特別的事務他們最近的任務就是跟隨張守仁,一則算是張守仁在態度上的一種尊重,他們代表著從濟南一帶剛投效的文人,上來直接就分配到下頭,會有輕視人才之嫌,二來跟在身邊一段時間,可以叫這兩人在中樞最高的角度俯視浮山,對將來辦事行政的眼光和角度也有不小的幫助。

除了這兩人外,還有幾個文吏中的佼佼者也是被張守仁帶在身邊,想法也是一般相同。

從大營這里出發,一路向西,春風和暖,陽光也是十分熾熱,隱隱然已經有了夏天的感覺,而看道路兩邊的田地,麥苗早就抽穗,沉重的麥穗在風中輕輕搖擺著,麥桿累的半彎,整畝整畝的麥苗,俱是如此情形。

張德齊的騎術不佳,但從濟南一路騎行到浮山,此時也將就能策馬騎行了,看了一陣,對李鑫喜道︰「李會辦,浮山的麥田怎麼是這般模樣?」

他們從濟南到浮山,前幾天忙著安置家小和熟悉情況,這外頭的情形,還真的是剛剛發覺。

張德齊的稱呼也是改了,投效之後,在昨天才有正式的任命下來,李鑫有舉人的身份,任營務處會辦,張德齊是秀才,在浮山也是少有的有功名在身的人,所以任了營務處的幫辦一職。

雖是會辦和幫辦,但兩人並沒有具體的職掌,並沒有兼任某局,比如鐘榮,就是會辦兼屯田局和書記局兩局的主辦。

「叔平,你看麥田里田壟邊上,似乎是有塘泥的殘跡?」

李鑫也是不敢肯定,不過張德齊看了之後,便是用肯定的口吻道︰「是塘泥……我想起來了,大人提起過,去冬年前和年後,曾經發動過萬壯丁起塘泥施肥,現在看來,這麥子長勢如此之好,應是施肥之功。」

「肥力夠,還有這大大小小的引水渠,水是夠了。」

「還有不少水車。」

「看這里似有撒過灰粉,應是除蟲之用。」

「這些不過是普通旱田,換在濟南,畝產是一石半到兩石間,就算是好年景了。現在看,似乎遠遠不止……」

「以弟估計,是在四石到五石之間。」

這個數字一出來,兩個濟南來的讀書人都沉默了下來。當時天下最為肥沃膏潤的土地無疑是在江南,特別是松江蘇州一帶,國初時候,天下七分之一的本色賦稅都是蘇州一府繳納,蘇州松江一帶土地之肥沃,由此可見一斑。

而現在這時候,江南的土地多種值桑樹或棉花,糧食反而是產的少了,糧食產量最穩定的地方反變成湖廣一帶,湖廣熟,天下足,這諺語便是當時情形寫照。

而湖廣也好,江南也罷,一畝地最高產可達六石以上,按一石百二十斤來算,就是七八百斤的產量。純粹的粳米有這個產量,除了後世有化肥農藥可以再提三四百斤左右的產量外,幾乎無可再增長了。

山東這里,水土之利遠不及江南、湖廣,河流較少,旱田多,近水田少,肥料不足和引水不便都妨礙了農業發展,在膠州這里,平均畝產也就是二石,一年兩季,百姓收成不到五石,換算成銀錢,按崇禎年間的平均物價來算,也就是三兩銀子。

當然這還是理想狀態下,沒有減產或是絕收,然後還得上交主四成到一半的收入,再有種種的勒索和勞役,山東這里已經算是好地方,沒有大規模的流民出現和造反,換了天災不斷的西北和河南,不造反就只能活活餓死了。

如果天下的土地都能經過張守仁這樣的改良,把畝產提搞到四五石的水平,就算還不及江南和湖廣,就算還有剝削和雜派勞役,但天下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形,也就真的不會再出現了!

做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自是以懷抱天下為已任,在這一瞬之間,兩個讀書人的心事是相通的。

但細想起來,這樣的事又是何等的艱難?

張守仁這里,從開挖魚塘到大養牧畜,用了多少財力,不是他有這樣的手筆,又是在浮山有這樣的人望能馭使到人力,想在別處地方做這樣的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以大明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和對地方的控制能力,還有地方官府的菲薄財力,想做這樣的事,根本就絕無可能。

一時間,兩人心中都是有悲涼之感。

但與此同時,看向張守仁時,兩人又是在眼神中有了強烈的信心,以浮山一隅之地做到如此局面,如果是控制整個登萊,或是整個山東?

或是……

兩人一起搖了搖頭,更深遠的,現在是不敢再想下去了。

身邊兩個讀書人的詭異心思張守仁並沒有發覺,他的心情也是很好,浮山這里是衛所軍戶的田地被他收回,又以雇佣的形式吃下了一部份民田,湊了二十萬畝的屯田範圍,建成了一個小生態圈。

現在浮山一地,去年屯田數字在二十萬畝,今年百萬石麥可期。整個登萊鎮與田莊所用之糧,以浮山所和方家集一帶少量的民田就能供給了。

事實證明,從水利到肥料再到除蟲,還有平時的鋤草等一系列的活計做下來,從平均畝產兩石提高到五石是完全可行的,等田莊計劃完成,屯田數字最終達到數百萬畝的時候,一切就都不需再愁了。

「臥子兄?」

陳子龍沒有住兵營,也沒有在附近農莊租住院子,但是更沒有在膠州城中他的官衙宿舍中居住。

他這個膠州推官除了上任時辦手續時進過膠州城,平時就壓根不挨城邊。這幾個月,每天就是在田間地頭來回奔走,論起名頭他是不及孫承宗,論起在浮山一帶百姓心目中的親和力與形象,陳子龍可是不在孫承宗之下的。

此人也吃得辛苦,就在方家集和浮山中間的千畝池塘和養雞的基地中間蓋了幾間小屋,十分簡陋,也就是勉強能夠遮蔽風雨罷了,然後每天就是在這幾個地方轉悠,除了晚間回復一些書信外,竟是和外界斷絕往來,一心只撲在農事上了。

越是這樣,張守仁越是明白,眼前這位是一等一的聰明人。所謂不瘋魔不能成功,凡大聰明大智慧的人,做事情都有一股子軸勁,能吃一般人不能吃的苦,下一般人下不得的苦功,這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陳子龍此前編撰著作,幾年不曾出過書齋,正欲編寫農書時遇到浮山這樣的環境,不瘋魔不投入才是奇怪的事。

此時看到陳子龍蹲在一塊旱田的地頭,正不知道擺弄著什麼,張守仁眼楮一熱,隔著十幾步,便是遠遠打起招呼來。

「是國華兄,回來啦?」

張守仁的身份已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秦知府和李知州等方面大員遇著他已經是自稱下官,十分恭謹,眼神中是掩飾不住的敬畏,只有眼前這位,只是微一抬頭,一聲招呼後,便又是低下頭去了。

換了別人,張守仁可能還會介意,但眼前這陳子龍連長衫都不曾穿,一身灰色的短褐都是穿的破破爛爛,原本白皙細女敕的臉皮曬得烏黑,臉上還被海風吹的一道道的皺紋,他心中一軟,索性也是蹲在陳子龍身上,看他擺弄什麼。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最新章節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全文閱讀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