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回到後堂之後,仍是一臉陰沉。i^
他的幕僚們自是圍攏過來,洪承疇長嘆道︰「張廷麟為了一已之私,說動陳新甲,對我行逼迫之事,看來,不出兵也是不行了。」
「邱巡撫亦立主出兵,部堂大人也確實不能再耽擱了。」
「然而,出兵則必敗!」
有人敢做這樣的直言,自然是洪承疇的老友劉子政無疑。
此人六十出頭年紀,但精神瞿爍旺盛,一點也不象個年過花甲的老人,長年的戎馬生涯使他精神健旺,眼神銳利,而削瘦的臉龐和暗沉的皮膚又說明他確實是老了,只是在以精神強撐而已。
此時做這樣的直言,洪承疇也只能苦笑道︰「你又何必在出兵前說這樣的話!」
「大人尋我來,不會是叫我來逢迎拍馬吧?」
劉子政確實感覺到一種無力和緊迫感,他深知無力阻止,但話在喉嚨,也是不吐不快︰「朝廷上都是一群混帳東西,天下事到如此地步,關外四王子虎視眈眈,人家打錦州為的是什麼,不過是大凌河故事,可偏生朝廷上下絲毫沒有一點兒的記性,否則的話,大人又如何會有此行?朝堂之內肉食者鄙,全是一群庸材,吾等就算是有什麼妙法,也根本就是無法。」
罵的這般痛快,洪承疇心中也涌起一陣贊同之感,想到剛剛張廷麟那張可惡的臉,還有背後崇禎皇帝的嚴旨,當下也是忍不住接口道︰「皇上只憑一些塘報,一些奏張,自以為英明天縱,事事掣肘,事事焦急,事事插手,用心雖然良苦,而且也確實是我大明少有的勤政君皇……但實言而論,皇上竟不如少插手一些為妙!」
劉子政苦笑一下,心知當今一切事情的矛盾總根子就在崇禎皇帝身上,他若是天啟帝那樣只在後宮打木匠,恐怕大明的事還落不到現在這樣的九死一生的局面。
但為人臣者,實在不宜再往下說了,否則就算沒有泄密之憂,自己這一關也是過不去。
當下還是回到援錦之戰上來說,冷然道︰「此戰若是依君命而行,非得浪擲一空不可。虜騎雖然不到十萬人,但上下一心,四王子黃台吉已經控制全局,所以上下用命,如臂使指,而我方巡撫與大人不一心,監軍掣肘多事,八總兵官良莠不齊,大人真正能掌握的無非是當年在陝西剿賊時的舊部,左光先與曹變蛟二人耳。%&*";舍此之外,王樸奸滑,曾有殺良冒功的劣跡在前,白廣恩大人也統馭過,深知其人不可信。而吳三桂號稱是少年英雄,我觀他所為,無非是沽名釣譽。張廷麟等人前來寧遠,吳三桂迎來送往,開詩會,飽食飲宴,環列的名妓還是從京師專門請來,這樣的總兵大將,臨陣能奮勇無私乎?只有楊國柱還算是老將,但也是瞻前顧後,我看,也只能死節而已。這樣人各一心,戰力有長有短,大人還不能控制如意,皇帝還在北京廟算千里,大人你上受皇帝和兵部遙控,下受監軍和總兵,不能見機而作,因利乘便,指揮上就已經敗定了。再者虜方雖土地和人口少,但內無隱憂,百姓皆編為八旗之民或是為旗奴,高壓之下,無有敢抗者,是以雖小國,但能聚集大量糧草支撐戰事,錦州之圍已經近一年,虜方毫無退卻吃力之感,便是明證。此是國勢國力皆不如人,虜方如朝陽升起,而我大明卻處處烽火,七下冒煙,是謂國勢不如人也。如果不是在寧遠這里與敵相峙,海運糧食與陸運都方便,依著兵部和那些書呆子的話早早到松山塔山一帶,多出一百多里的陸路糧道,大明早就拖跨了!至于兵員,八旗戰而能勝,二十年未嘗一敗,除了原本的數萬精騎之外,尚有蒙古騎射助陣,我方已經失一城,而虜方又有孔有德等人控制火炮和火銃,我方又再失一城,指揮不如人,國勢不如人,兵員亦不如人,老實說,我看不出來勝機在哪里呢?」
這一番長篇大論說完,劉子政已經落下淚來。
他是兵事上的名家,所以洪承疇不惜在他面前長揖懇求,將他留在軍中,劉子政雖不掛名,其實大家也是拿他當兵事贊畫來看的。
可惜這一次,他是真的看不到一點勝機,而與洪承疇交情不壞,也不忍心拿別的話來糊弄,所以說開了頭,就一氣說了下來。
說到最後的時候,不僅洪承疇面色鐵青,四周幾個洪承疇的心月復幕僚都是臉上變色。
眾人有不少就想中途反駁和插話的,但劉子政說的無不是十分精到,根本沒有半點可挑剔的地方,眾人便是想插嘴,也是根本說不上話。
「老兄有何以教我?」
洪承疇原本是想大發雷霆,但看到劉子政的表情之後,他內心震動,同時,也是不是不承認,自己耽擱在寧遠,諸多借口,其實也是畏懼不敢戰而已。
現在不戰勢不可能,戰則必敗,為官二十余年,為督師十二年,到如今,真的是他洪某人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了麼?
在這種深深的絕望之下,劉子政的無禮和狂悖之處,洪承疇也只能選擇不計較了。
「唯有戰而不戰,方能月兌此困局。」
劉子政也是早有定論,只是不把當前危局說破的話,他害怕洪承疇不會听從他的建議,所以才有如此的表現。
「何謂戰而不戰?」
「大軍可以沿塔山,杏山,松山一線排開,大張聲勢,前陣不妨以少數精騎與虜騎交戰,縱不得勝,也不會吃大虧,而督師大人以塔山寧遠等城聯成一線,主力始終擺在寧遠不動,前陣稍有失利便後退,這樣虜騎無可埋伏,前隊縱敗,後有塔山和寧遠等城接應,不會出現被虜騎追擊百里而全師盡喪的局面……沈陽一役,大凌河一役,遼陽,廣寧,皆是虜騎破陣,我軍損傷不大,而後數日後虜騎以精騎追擊不停,數萬人倒斃于數百里的逃亡途中,援錦一戰,大人若抱有必敗之心,充實後陣而虛前,縱敗,亦不過小厄而已,縱皇上一時見責,事後想明白了,大人也會不失榮寵,只有以此法,我大明還有吊命留一線生機的機會,舍此之外,再無他法。」
洪承疇听聞此法,也是眼前一亮,但此法顧慮多多,最怕朝中的政敵拿來攻訐自己,皇上的耳根子特別軟,若是被下了詔獄……一時間,他也有不寒而栗之感。
特別是張廷麟就在眼前,若是這樣的戰法被張某人告到朝堂之上,朝中也是有明白人的,一旦被人群起而攻……
「如果大人不能用此法,那麼就得重前陣,不分兵,以堂堂正正之師駐松山一帶與敵相峙……請大人切記,絕對不能分兵。」
「前幾日總兵官祖大壽也有密函送達,也是勸本部堂不要分兵的話。」
「虜騎主力在十萬上下,還得留一些包圍錦州,我兵號稱十三萬,也有十萬上下,其中有數萬精銳,也和虜騎中的精兵差不多數字。這一仗,不分兵總還能拖延一些時日,可能會有變化,東虜也會疲憊,拖到秋後冬至,大家都打累了,可以收兵,錦州之圍可能也會順勢而解……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這個結果,是洪承疇能接受的,他輕輕點頭,臉上終是露出一抹笑容來。
「有你在此贊畫,我無憂矣。」
以堂堂掛兵部尚書餃的督師大人說這樣的話,一邊的幾個幕僚都露出了羨慕和嫉妒交替的表情,不過劉子政卻沒有一絲得意的表情,只淡淡的道︰「在下已經是竭盡全力,留在軍前,也是毫無用處,在此饒舌,憑白惹大人討厭,就此告辭了。」
在當處延攬劉子政時,洪承疇就費了不小的力氣,此時見對方要走,他的臉上露出一絲苦笑,上前幾步,想要再勸。
「請大人不必再勸了。」劉子政語氣平緩,卻也是無比堅決︰「錦州之戰,在下能報效大人的也就是適才的這些話,听或不听,悉听大人之便。然而我大明的生死存亡絕不是這一場戰事能決斷下來,在下心力交疲,已經不堪驅使了。」
「那麼,你想去何處?」
劉子政牢騷太盛,加上鋒芒畢露,洪承疇轉念一想,此人確實也不大適合留在軍前,當下改了主意,便是問對方意欲何往。
「呵呵,」劉子政微微一笑,答道︰「在下想去山東一行。」
「怎麼?你在山東與誰有舊?」
「這,倒不是。」
「那麼是想去游歷?」
「正是了。」
劉子政不好說是看到了吳應箕的一些文字,所以對山東軍政事物都有好奇心理,這才想去山東一行。
他是向來關注天下大事,對各地的情形向來十分注意,做為一個著名的兵學上的專家,山川地理河流固然要關注,但各方勢力的主要首腦,其性格經歷能力更是考察和關注的重中之重。
張守仁的崛起,自然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既然是有這樣的理由,洪承疇也是素知他的,這倒是個雙方都好下台的借口和理由。
當下點了點頭,笑道︰「此時海面從天津運糧來的船只甚多,我寫張條子叫人送你去登州便是。」
「承情之至!」
劉子政慨然長揖,不再多說,轉過身去,昂然而行。
在他身後,洪承疇眼神復雜之至,卻是始終未開口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