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盤旋疊嶂的日月山群峰,令人眼前豁然開朗,大草原似一望無際的綠地毯展現在人們眼前,水草的清香樸面而來。那南來北往的車輛,東進西去的行人,給這座號稱「草原第一鎮」的倒淌河帶來了勃勃生機。
雖說倒淌河沒有高大豪華的建築,不曾有燈紅酒綠的繁華,常駐人口也不多,但是小鎮上建有商業一條街,旅館、飯店、商店等服務業還算齊全,在此可以品嘗到手抓羊肉、女乃茶、糌粑等草原特殊風味的食品,也可以買到名種各樣的日用品。周邊居住的藏族蒙古族牧民,經常騎著馬來倒淌河購物,佩戴鮮艷服飾的少數民族姑娘和婦女也結伴前來逛商店,選購喜愛的商品,小鎮從早到晚都在忙碌著。
在2000年澀寧蘭工程施工期間,特別到了夏天,職工們一有閑暇時間就喜歡三三兩兩站在公路邊觀望大草原的美景,有人還跑到倒淌河去沾沾水,有的還呼朋喚友去品嘗一頓當地美餐……
倒淌河雖小名氣大,人們對它最感興趣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條名符其實的倒淌的河流,這給他帶來了特殊的名聲和地位,許多人是帶著好奇心來看看倒淌河的。自古以來,都听說河水是向東流的,人們都熟知「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說法,要說河水向西流,與常規背道而馳,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而倒淌河卻讓人們長了見識,「眾河皆東流,惟獨我西淌」,這就是倒淌河之所以吸引人的最主要原因。
歷史上曾有文人墨客對向西流的河大發感嘆,他就是宋朝家蘇軾,當他驚奇地看到有一條河向西流,很是驚訝感奮,于是浮想聯翩,借景抒情,寫了一首著名的《浣溪水》。詞中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不僅對西流的河水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還能從河水尚能西流的不尋常現象,感悟到逝去的光陰並非一去不復還,可以通過勤奮努力來追回,這首詞充滿浪漫進取情調,用時麾的話說似乎還有點超前意識,給現代人以啟迪。
大自然的奇特景觀,似乎都賦予美妙的傳說,倒淌河更不例外。有一種傳說︰布哈河和倒淌河,是西海龍王的一根又粗又長的胡須和一根倒長的又細又柔的胡須變的,布哈河是滔滔大河,倒淌河則是清流小溪,相形見拙,各有千秋。另一種傳說︰文成公主受唐太宗之命去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完婚,加強唐朝與吐蕃的世代友好,她歷經千辛萬苦,當來到荒涼險峻的日月山,文成公主思鄉念親的淚水滾滾而下,變成了倒淌河。
而真正能揭示倒淌河形成奧秘的是地質學家。由于地殼的演變,我國的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的狀況,按照水往低處流的規律,江河絕大多數是向東流的,但向西流的河也並非罕見,倒淌河就是一個代表。倒淌河發源于日月山,自東向西源源流長,河水匯入到青海湖。有人形容說,倒淌河猶如一個頑皮可愛的孩童,他一手抓住日月山「父親」的雪帽,一手扯著青海湖「慈母」的藍裙,撒嬌使性,自由自在,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天倫之樂,這比喻不錯,蠻有情趣。
歷史上,倒淌河曾見證過人間的苦難,小河也曾流淌著貧窮牧民的淚水。在那「牧主騎著牛、牧民低著頭」的舊時代,這里是牧主頭人的天下,貪窮牧民的地獄,殘酷地剝削、壓迫和慘害籠罩著草原,這里不僅山水、草木、鳥獸、牛羊統統屬于封建奴隸制度的統治者,就連貧窮牧民的生命都操在他們手里,不少人遭受了手剜眼之酷刑,有的人活活被折磨死。
解放後,尤其牧區經過歷史性的變革,倒淌河啊倒淌河,還是這片天,還是這塊地,還是這條河,卻換了人間。生活在倒淌河周圍的窮苦牧民成了草原的主人,牛羊回到牧民身邊,牧民過上了揚眉吐氣的好日子。倒淌河這個「草原第一鎮」,發展成了青海省牧業區的門戶。人們從內地來到這里,並不感到空曠荒涼,給人的感覺是,草原風光好,牧區氣象新,尤其眺望西北方向一望無際的青海湖,更是一派壯觀景象,能不讓人留連忘返嗎?
自修建澀寧蘭輸氣管道之後,倒淌河第二次興旺起來,是在工程建設時期,這里成了從西寧到澀北的樞紐。2000年初,澀寧蘭輸氣管道工程開工,管道二公司的施工隊伍浩浩蕩蕩開進荒山野嶺,他們在這里奮斗了一多年,創造多項第一,刷新多項紀錄,終于建成了當時「開發大西北」的標志性工程。
工程建成後,源源不斷的氣流被輸入西寧,淨化著城市空氣,改善著沿線環境,這是大自然的賦予,更是中國管道人奉獻的結果。
轉眼到了2009年,雖然再也沒有機會重返倒淌河,但是我相信,隨著澀寧蘭復線的建成投產,小鎮倒淌河還會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