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 為了管道局的尊嚴和榮譽

作者 ︰ 火流星23129

「為了管道局的尊嚴和榮譽,你們戮力同心,浴血奮戰,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取得了沙河穿越主體貫通的歷史性戰績,我代表管道局、局黨委專程前來向你們表示祝賀與親切慰問!」這是中油集團管道局副局長王衛國在出席沙河穿越主體貫通慶功宴上的一席話。

由管道二公司承擔的西二線東段沙河穿越項目于2010年10月30日上午10時10分順利貫通,圓滿完成了沙河大開挖穿越的主體施工任務,保證了西二線黃陂以北投產目標的實現。全體參建將士再次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詮釋了「國家紅隊」的實力。

沙河穿越工程是西二線東段的「卡脖子」工程。穿越河道水面寬1470米,平均水深6米至8米,雙管穿越全長近4公里,管道設計壓力10兆帕。這麼寬的河道采用大開挖方式穿越,困難之多、風險之大、工期之緊在管道建設史上絕無僅有。

2010年初,時任管道二公司經理助理的王慶臨危受命,率領200余名參戰將士奔赴西二線東段沙河穿越工地。全體參建將士群策群力,起五更睡半夜,冒酷暑戰洪峰,人歇機不停,24小時輪班倒,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時代凱歌。

比「鐵人」還鐵的項目經理

「他不是能吃苦,而是太能吃苦了,比「鐵人」還鐵!」這是職工們對他的評價,他就是素有管道「王鐵人」之稱的王慶,這位從軍營走來,為管道事業拼搏奉獻二十余載,不畏任何艱難困苦,一身錚錚鐵骨的「鋼鐵硬漢」!許多曾跟他干過西一線1、2標段、西部管道和俄羅斯遠東管線的職工,親眼見證了他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非尋常人所能比擬的一股子實干勁頭。那時,在俄羅斯遠東零下五六十攝氏度的極端低溫下,他依然每天堅持上工地指揮施工生產,任由呼嘯的寒風和漫天飛舞的雪花把他變成一個雪人,不,應該是冰人,但他依然如一尊移動的「雕塑」般在工地來回走動指揮。職工們每隔15分鐘或半小時就得上「烏拉爾」車上取暖,但他不能,也沒有時間去取暖,他心里想的只有工程,惦記的也只有如何把工程干好,為集團公司和管道局爭氣,為祖國爭光。正因為他的這份堅韌和執著,硬是把在俄羅斯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多次受到俄羅斯業主、代理公司的翹首稱贊。

這次,工地雖然從國外換到了國內,角色也從當時的執行經理變成了現在的項目經理,但他依然故我,無論太陽如何毒辣曝,蚊蟲如何凶狠叮咬,每天雷打不動必上現場,與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連干了一輩子的老管道都直感嘆︰象王慶這樣的領導就從來沒有見過!在別的項目部,象他這樣級別的領導每天最多到現場檢查指導一下,剩下的事情都交給分管領導或機組長和專業部門去辦理了,但是王慶不一樣,每天除了睡覺時間,12小時以上甚至更長時間都堅守在現場指揮協調解決相關施工難題,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毅力啊。王慶自己也說︰我一刻也離不開工地!這話不假,每天只要一扎進工地他就出不來,吃飯睡覺都要職工三番五次提醒和催促,要不然他一點也不覺得餓,不覺得困和累。就連不久前的提升公司副經理述職報告和就職演說,要不是公司以命令的形式逼迫他回去,他還會始終如一堅守在現場的。

一次,即將成型的3號圍堰發生管涌,眼看著水流量越來越大,堤壩一個勁往下滑坡、塌方,如果不馬上采取措施制止,輕則造成全面潰壩,重則危及安全施工。職工們都在溝底忙碌著各自手中的活計,沒有注意到身邊的危險。王慶正好沿堤壩巡查至此,他果斷采取措施,一邊用對講機呼叫溝底的人員全部撤離至安全地帶;一邊帶領幾個配合民工親自扛沙袋堵漏,及時化解了險情。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但每次都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施工順利推進,作為領頭羊的王慶功不可沒。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河道施工,水分蒸發量特別大,加之管溝開挖深度平均達到12米左右,現場就象一個凹底的足球場,四面被高高的堤壩和圍堰阻擋,一絲風也透不進來。另外還有幾十台大型挖掘機、吊管機在里面開足馬力同時施工,散發出的熱量久久難以散去。有職工測量過,當河道外面溫度為35度的時候,溝下的溫度已接近40度。每天只要太陽一露頭,溝下就酷熱難當,職工們每天平均要喝掉超過5公斤的冰鎮礦泉水!

即使這樣,不論何時到現場,你總能見到一個左手拿著礦泉水瓶,右手持對講機的領導,一會在圍堰上飛奔,一會又下到溝底指揮,黝黑的皮膚上依稀能夠辨別出曾經白皙的影子。他就是被大伙稱為「彭大將軍」的二公司沙河穿越項目副經理彭金成。

彭金成是四川人,年方三十有七,天生樂觀,非常精明干練,深得項目領導的信任。常年走南闖北的他有句四川方言的口頭禪,那就是「龜龜的」總掛在嘴邊,雖然不太雅觀,但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斗中,「龜龜的」听起來卻那麼順耳,意即敢于挑戰和藐視一切困難,以至于大伙偶爾听不到還覺得少了點什麼。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作為項目副經理的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一方面要協助項目經理抓好施工生產,一方面還要帶領機組沖鋒陷陣。在施工中遭遇的幾次暴雨和塌方險情,他都沉著冷靜地協助項目經理指揮搶險,最終化險為夷,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國家財產的損失,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人身傷害。他率領的機組哪里需要哪里干,哪里最艱險就出現在哪里,即使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

由于連續高強度的施工作業,他的體重從最初的150余斤直掉到現在的120多斤,整整掉了30多斤肉!當筆者問及時,他打趣地說︰「要想減肥就來沙河吧,你看我現在減的連啤酒肚都沒有了,走起路來腰板也直了,多精神!」

「黑臉」父親與兒子

他叫郗建忠,沙河穿越項目工地主任,稱他為「黑臉」,不是因為他真的「黑」,而是常年野外施工,風吹日曬雨淋,脖子以上的地方被強烈的太陽光曬的透黑,黑的油光發亮,大伙戲稱把他丟進煤堆里一準沒了蹤影。郗主任雖然「臉黑」,但待人接物卻非常真摯誠懇,無論誰有困難他總願意熱心幫助。

在沙河穿越施工中,根據分工,他負責帶領一班挖掘機、吊管機、推土機和鏟車操作手進行圍堰打壩、道路修築、管溝回填等工作,說是分工,其實也是哪里需要哪里干,往往是忙了這邊忙那邊,一刻不得閑。他的兒子是名推土機操作手,也在這個工地上參加施工會戰,而且非常能干,從不挑肥揀瘦,演繹了一場「父子同場競技」的好戲。

一次,兒子推土機駕駛室內的空調不怎麼制冷了,但查來找去也沒有找到病根,每天只能硬著頭皮上工,半天下來渾身早已濕漉漉的。他問明情況後,當時一聲沒吭,只是讓兒子繼續干活。晚上,等兒子休息後,他打著手電筒來到推土機前,對可能發生故障的部位進行了徹底檢查,結果很快出來了,原來工地灰塵大,空濾器被堵塞,降低了空調制冷效果。當他清理完空濾器里面的灰塵,重新裝好後回到屋里躺下已經是凌晨2點多了,此時此刻,他的腰隱隱作痛,畢竟歲數不饒人啊。第二天,當兒子開著推土機回來時顯得異常興奮,跑來告訴他說發生了奇跡,空調又自動制冷了,而且比以前的制冷效果還好!他笑著拍拍兒子的肩膀告訴了實情,兒子才恍然大悟。他教育兒子說,干活不能只按圖索驥,照葫蘆畫瓢,要善于開動腦筋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活干好,干出色,也只有這樣才能當一名合格的管道員工。兒子听後連連點頭,並表示將牢記父親的教誨,爭做新時期合格的管道員工。

鐵漢「曹大胡子」

他叫曹運祥,是一名吊管機操作手,站在工地上的他總是那麼顯眼,粗獷的外表,結實的身板,尤其是一臉絡腮胡子,大家都親切地喊他「曹大胡子」,不明真相的老鄉有時候叫他「大叔」,其實他才三十多歲。開玩笑歸開玩笑,工作中的曹運祥可是一個作風頑強,嚴謹認真的人,這歸功于他多年踏實的管道施工經驗積累。澀寧蘭、蘭成渝、陝京線、西氣東輸、西部管道、俄羅斯管線……白山黑水之間總能留下他為管道事業奔波忙碌的身影。

2010年初,他參加了西氣東輸二線沙河穿越工程。為應對施工中復雜多變的情形,穿越機組成立了一只應急小隊,曹運祥當之無愧成為了這支尖刀班的隊長。他憑著自己多年的施工經驗積極為領導出謀劃策,帶領他的小隊不分晝夜、不知疲倦的奮戰在工地,大家都佩服的稱他的小隊是「戰神隊」。作為隊長,事無巨細都牽動著他的心。施工中他及時排查安全隱患,采取種種措施確保工程的有序推進;收工時自己總留在最後,清點工具,收拾遺落在工地的吊帶螺絲,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好不容易休息的時候,他常默默地來到庫房,提前預備好需要用的工具材料,為第二天的工作提供便利。領導經常通過對講機聯系他︰「大胡子,帶你的人回來先吃個飯吧。」他總是回答︰「不用了,告訴食堂留飯就可以了,我們干完再回去。」可等他們回來時飯菜卻早已涼透,隨便吃了幾口便又奔赴工地。

哪有重活,哪有險情,總會出現曹運祥的身影。7月底沙河穿越進入了汛期,施工時刻面臨著洪水的威脅。有一天,曹運祥正帶著隊伍在河道中清理泵筐,突然對講機里傳來了緊急撤離的消息。原來沙河穿越點上游一座橋梁發生險情形成堰塞湖,地方政府搶修橋梁、疏通河道造成存水突然下泄形成瞬時洪澇災害,導致沙河穿越河段水位突然暴漲。大家開始慌亂起來,見狀他迅速穩定大伙的情緒,一邊用對講機向領導匯報情況,一邊帶領挖機修築高壩搶運發電機組。由于是中午換班時間,現場人員較少,不一會水已經齊腰深了,道路很快也被淹沒,挖機要去搶救剩余的設備十分困難,一不小心就會傾覆在河道里。這時曹運祥二話沒說,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體當標識一步一步趟出道路,引領挖掘機將圍堰里的發電機全部吊出。當渾身上下濕漉漉的他剛爬上岸,突然又想到好幾個同事都是旱鴨子,留在河道里是十分危險的,他又趕緊安排挖機,將不會水的同事安全送到了南岸。自己帶領剩下的同事將剩余的動力櫃、配電盤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處理,一直到半夜,在確保沒有一樣設備被扔在洪水里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

管道「蛙人」

在沙河穿越工地,為了工程施工需要,項目部不惜重金,選派人員到大連專門學習並購進裝備,操作手何飛、陳君就是兩名經過特殊培訓的「蛙人」勇士。由于在管道系統內培訓蛙人進行水下作業尚屬首次,2010年4月初,管道局局長趙玉建、黨委書記張學明在項目部檢查指導工作期間,親切地稱呼他們為「管道蛙人」。

2010年沙河地域出現了自1978年以來32年不遇的洪水和強降雨,使施工飽受暴雨洪水襲擾。進入7月份以後,受大範圍降雨、昭平台水庫多次泄洪等因素影響,沙河穿越地段經歷8次洪峰,施工反復進場、撤場達47天之多,使施工進度受阻嚴重。

在這期間,以往進場的道路完全被洪水浸泡和淹沒,大家只能坐著挖掘機才得以緩慢進入。一眼望去,昔日熟悉的工地依然淹沒在滔滔洪水中,繁忙的現場呈現出少有的寧靜。項目經理王慶正站在岸邊指揮全副武裝的「蛙人」勘察水情。只見他們腰系一根長長的麻繩,在岸邊人員的牽引下,頻繁地往返于水中,並不時報告著堤壩和圍堰的損毀情況。

每當洪水來襲前,為了把來不及轉移的設備妥善安置,項目部在河道中央壘砌一個高出河面5米,佔地500多平米的臨時設備停放場,上面擺放著多台發電機、挖掘機、水泵和幾個裝滿柴油的儲油罐。一次,由于洪水來得太猛,眼看只差10多公分就要漫過油罐,隨時都有被沖走的危險。項目經理王慶急令兩名「蛙人」乘坐當地老百姓的漁船前往加固堤壩。一個小時後,圍堰被加高1米,險情排除,兩名「蛙人」回到岸上一坐下半天沒起來,他們真的很累。要知道,由于施工人員緊張,他們不僅要下水作業,上岸後片刻不能歇息,操作起設備就要投入施工。

由于沙河常年有采砂船作業,河道非常破碎,河床中只剩下滲水性極強的卵石,在圍堰開挖中必須鋪設土工彩條布防水。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潛入圍堰底部,查看水下情況,協助進行彩條布的鋪設。大家每次到工地都能見到他們潛入水中作業,一串氣泡過後,他們不見了蹤影。每次作業時間視彩條布鋪設情況有長有短,長的時候數十分鐘,短則幾分鐘。由于沙河水混,潛入水下不足2米就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每次他們只能模索著潛行,大多數時候都要靠手去感知和作業。水下作業是很危險的工作,他們的手會經常被泵框的邊角劃破,手套換了又換,傷痕累累。面對困難他沒有退縮,還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在下水作業時腰上拴好繩子,用繩子打暗語,形成了獨有的一套「繩語」,水上水下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吊裝速度。就這樣,他們一次次背負沉重的裝備,不知疲倦地

往返于水中,為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地上的「口哨聲」

在沙河工地上,每隔一段時間總能听見幾聲忽長忽短且特別響亮的口哨聲,你一定會納悶,施工這麼緊張,怎麼還有人有這等閑心吹口哨呢?

原來,是工地主任田勇在用響亮的口哨聲指揮各類設備施工作業。由于工地上各類大型設備眾多,發動機的轟鳴聲、履帶設備行走與地面的摩擦聲響成一片,兩個人即使相距5米開外大聲說話也听不清楚,更不要說門窗緊閉的設備操作室里,即使喊破了嗓子也無濟于事。雖然項目部為工地配備了10多台對講機,但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台,施工中各種情況瞬息萬變,需要及時作出調整部署。操作手除了上工前領取既定任務外,施工中還得隨時看工地主任手勢或停下來听指揮,即麻煩,又耽誤施工節奏和進度。為此,田勇琢磨著如何才能有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意間他發現,平時用來消遣的刺耳口哨聲有了用武之地。只見他將右手食指自然彎曲後放入嘴邊,用力一吹,高分貝的哨聲瞬間穿透機器的轟鳴聲,百米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操作手听見哨音後只需看一眼他的手勢就明白了下一步該做什麼,十分方便。田勇的獨門暗器——口哨聲,成了工地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河堤上的「帳篷營地」

為了方便施工,項目部將帳篷營地建在了河堤上,白天里面熱得象蒸籠,夜晚卻冷得要蓋棉被,溫差很大。特別是夜晚燈光一開,各類蚊蟲便會循光而來,咬的人直亂蹦。

每天凌晨零點以後,雖然工地上依然燈火通明,部分倒班職工在挑燈夜戰,但當你步入依河而建的帳篷營地里時,你絕對能听見此起彼伏的獨特旋律,這就是職工們的呼嚕聲。他們睡的是那樣香甜,以至于可惡的蚊蟲在他們身上飽餐一頓也毫無知覺。是的,他們太辛苦,太勞累了,每當該換班的時候,現場領導都不忍心叫醒他們。

項目部5個參戰機組的200多名職工全部都住在帳篷營地里,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飯出工,中午不休息,24小時輪班倒,一天的有效施工時間就有十四、五個小時。剛開始,有些職工由于水土不服,經常月復痛下瀉,但沒有一個人請假休息。現場HSE監督員艾金柱,在工程開工時,小腿上長了一個瘡,連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項目部領導讓他快點到醫院看一看,可醫院的大夫非讓他動手術不可。小艾听了,問大夫動手術需要休息幾天,大夫說最少也得半個月。小艾想,施工現場就他一個抓安全的,如果動了手術,施工中的大大小小安全事項誰來管?最後他對大夫說,俺工地上的活緊,還是等活干完以後再說罷,硬是沒听大夫的話。

管線預制機組機組長于長彥,雖然年輕,卻穩重干練,是位「實干家」。但6月9日,在施工到3號基坑時,面對長余90米,寬約5米的狹窄作業面和不斷出現的管涌,也把這個實干家給難住了。這天夜里,心里有事的于長彥不時地說夢話。「唉,這管子該咋法進、咋個組對焊接呵!」第二天,職工們到了施工現場,還拿他夜里的夢話開玩笑。為了盡快地把下到溝底的「八接一」管子組對焊接上,于長彥早早就帶領全機組的男子漢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當兩道焊口最終完成時,天已經朦朦亮了。他們就是靠著「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靠著管道二公司人特有的斗志,突破了這一十分艱難的基坑。談及怎樣在溝底組對焊接時,于長彥的眼楮都濕潤了。

一個英雄的集體

每天一大早,項目部管理人員們就出發,直到很晚才回來,誰的問題沒解決好,回來肯定睡不好覺。白天,他們盯在現場,處理圍堰打壩、分級降水、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隨時都可能遇到的困難,辦理各種施工手續,了解每一個環節的施工進展;晚上,他們還要對施工情況進行小結,向項目部領導匯報。對他們來說,8小時工作制往往只能是一種奢望,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機組上的崗位工人比我們苦!」項目部各科室人員總愛這麼比,這麼說。

在沙河穿越工程的施工現場,只有工種的不同,卻沒有輕重之分。為了趕進度,搶時間,優質高效地完成所承擔的施工任務,樹立管道二公司的高大市場形象,這個英雄的集體誰都在拼了命地干。

中原沙河擺戰場,「國家紅隊」創輝煌。管道二公司以高昂的斗志、頑強拼搏的精神、一流的管道建設水平,在魯山縣這塊風景如畫的土地上,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預定施工目標,確保了西氣東輸二線全線投運目標的順利實現,為管道局贏得了榮譽,贏得了尊嚴,達到了業主號召的建設「陽光工程、綠色工程、精品工程、和諧工程」的戰略目標,為祖國的管道事業更添一頁美麗的篇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最新章節 | 從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文閱讀 | 從零上60度到零下60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