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四)

作者 ︰ 諸葛靈霞

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于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祭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听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听起來真是異常的淒涼,也能感覺到國都問題一直令朱元璋不能釋懷。

朱元璋這樣費盡苦心地更張制度,反復斟酌定都問題,無非是因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傳之久遠。因此,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對其統治和權力構成威脅,甚至那些被他認為會對其子孫的統治構成威脅的人,他都會毫不手軟,必欲除之而後快。

屢興大獄︰濫殺功臣和剛猛治國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趙翼的這種評價雖有過激之處,卻指出了朱元璋濫殺的事實。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興起了幾個大案,殺了許多人。

胡藍案。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節、商嵩告發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舊元,意欲謀反。朱元璋命羽林軍將胡抓捕,審問得實,磔于市,牽連被殺達3萬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朱元璋又將當時已經77歲的李善長賜死,並誅殺其家。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靖寧侯葉升因牽連于此案亦被殺。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興藍玉案。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有人認為藍玉案與燕王朱棣有著關聯。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燕王為竊取儲君之位,伺機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態下制造了藍玉黨案。

胡藍案使得大明的開國功臣被屠戮殆盡。

朱元璋和功臣的關系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等6人為公爵,另外28人為侯爵,並賜給大量土地,同時頒有鐵券,如果本人或子孫犯罪,可以免死數次。朱元璋還使皇室與功臣聯姻,如郭英之妹為朱元璋寧妃,馮勝、藍玉、徐達之女皆為王妃。李善長、傅友德、胡海、張龍等勛貴之子皆尚公主,與他結成了兒女親家。朱元璋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確保功臣忠心,鞏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傳祚無窮。

然而沒過幾年,這段短暫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結束。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頒布《洪武青花執壺鐵榜文》,對文武功臣嚴加戒飭,嚴厲指責他們違法亂紀的行徑。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對驕傲放縱的功臣的一種警告,也是他們關系緊張的一個信號。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制作《資世通訓》,洪武十三年(1380)制作《臣戒錄》,警告大臣們如果對天子不忠、逾越禮制,將受到嚴懲。這些功臣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朱元璋已經將屠刀舉起。

廖永忠是最早被殺的功臣。廖永忠在很多戰斗中立有功勛,特別是在鄱陽湖之戰中殊死戰斗,建國後被封為德慶侯。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以其私自穿著繡有龍鳳圖案的衣服逾制為由將其殺死。其實這只是借口,真正導致廖永忠丟失性命的原因在于一個政治隱秘,當年正是他執行了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任務。在他之後,朱亮祖、李文忠、徐達先後死于非命。

通常而言,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產生矛盾不乏先例,關鍵是皇帝如何化解這種矛盾。漢代的劉邦心存猜忌,大殺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氣量宏大,處理較為妥當;宋太祖趙匡胤則采取了另外一種模式,即"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權。朱元璋的情況與劉邦有些相似,卻又不同。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鄉,甚至湯和與周德興還是他的同村,是幼時游戲的玩伴。正是這些人在戰斗中出生入死,東征西討,為朱元璋奪得天下。待到朱元璋登基成為皇帝後,他們之間卻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這些功臣心里也許難以及時適應這種改變,而朱元璋卻是一個多有顧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開殺戒,史家通常認為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他大開殺戒不以為然,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面前,讓太子朱標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對自己大殺文武功臣進行解釋︰"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孝陵神功聖德碑思就是說,我殺人就是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為子孫掃除障礙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後來,他的孫子建文帝銳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難",奪取天下。假使當時藍玉等能征慣戰的開國功臣還在,朱棣未必敢興兵,建文帝也不用"遜國"了。

朱元璋不僅屠戮功臣,也注意嚴肅整頓吏治。這與他來自底層,看到元朝因吏治**導致滅亡的教訓有關。他在明初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認為亂世須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況很嚴重,遭到懲處的官吏很多。

空印案。按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縣都要派遣官吏到戶部報告地方財務情況,戶部審核清楚才算了結。戶部的審核很嚴格,錢谷數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冊填報。重新造冊不算困難,主要是賬冊上要有地方衙門的印信才行,而從中央到地方重新蓋印往返要很長時間,因此地方官員習慣帶些備用的空白文冊,一旦遇到駁回的情況,只須重新填寫而不必往返了。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戶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認,沒有人去追究。再說,這種文冊蓋的是騎縫印,也不能用作他圖,沒有什麼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發現這種情況,非常震怒,認為是故意欺騙他,下令將各地衙門長官主印的一律處死,佐貳官杖一百充軍邊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他是當時人公認的好官。

郭桓案。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人告發戶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盜官糧。朱元璋十分重視,將他們全部逮捕。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牽連在內。最後追贓糧700萬石,郭桓等數百人被處死,各地布政使官員入獄被殺者又有數洪武刻本《御制大誥》萬人。追贓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因此破產者不計其數。

不難發現,朱元璋所處置的大多數都是官吏,而對小民則很信任,甚至親自接見糧長,被賞識的馬上授予官職。這又體現出了朱元璋自身的小農情結。

從洪武十八年(1385)開始,朱元璋親自制定、頒布《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其內容主要是懲治貪官污吏、地方豪強以及侵擾百姓等問題。四編大誥共236條,其中懲治貪官污吏的竟達150條之多,而且極其嚴厲,共羅列有凌遲、梟首太祖謚冊、夷族等懲罰,其嚴酷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懲貪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變了元末"賂遺權要"、"蠹政厲民"的**風氣,日趨清明。他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雖然殺戮過重,但確實整飭了吏治,同時強化了中央集權,從而為明朝前期的繁榮鋪平了道路。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個放牛娃、寺廟里的小沙彌,經過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一舉掃蕩群雄、推翻元朝,開創了大明基業。他深知,創業難,守業亦難,因此,明東陵(朱標墓)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他登上皇位的同時,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延請名儒宋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成為一代明主。由此可見,朱元璋其實也是一位十分有遠見之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