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七)

作者 ︰ 諸葛靈霞

例如袁崇煥"五年平遼"的夸夸其談、擅殺毛文龍、黨爭的後遺癥、皇太極的反間計,這些恐怕都是致袁崇煥于死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殺袁崇煥的決定,畢竟是由思宗親自做出,而且立即派刑部侍郎涂國鼎前去執行,更可怕的是實行非常殘忍的凌遲之刑。對比3年前的平台召見、君臣面晤、賜尚方寶劍,已是天壤之別。其間變化,固不能沒有思宗的心理因素。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若不是思宗素來多疑,皇太極的反間計也未必能成功。關于皇太極的反間計,閻崇年先生在其《正說清朝十二帝》中曾經細述過,無非是效仿《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干盜書的模式,讓俘來的宦官楊某偷听得"袁經略有密約"的對談,再縱楊某逃跑。楊某一回京城向思宗匯報,自然袁崇煥便麻煩了。況且,此事又發生在後金軍隊逼近京城之時。

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七月接受皇帝召對時,夸下"五年平遼"的海口。這不但讓皇帝欣喜,更讓在旁的大臣們驚訝。因為,在當時明朝與後金的對抗中,明軍能在遼東抑住後金軍隊的進攻,已屬不易。"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的豪言壯語,無異夢囈。袁崇煥這麼說,據他自己講,不過是為了"聊慰上意",暫時寬慰寬慰思宗而已。然而,思宗是一個急于求功、遇事刻苛的主子,到時可是要循名責實的。平心而論,袁崇煥在遼東寧遠、錦州一線的防衛布置得很好。所以,最終後金軍隊選擇進攻的路線是繞過寧遠、錦州一線,從薊門南下,進逼京師。

崇禎二年(1629)十月下旬,後金軍隊10萬到達遵化城下,距京師不過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袁崇煥的反應是立即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增援,然後自己也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關。按照當時總督京城防衛的大學士孫承宗的意見,明軍應當拒敵于順義、薊州、三河一線,而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先是沒有設法阻截後金軍隊,接著又退守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煥的大軍到達京師廣渠門外。這樣,袁崇煥此舉無異于縱敵深入,而京城內外的官民因此更受騷擾。一時間,謠言四起,說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在先,是故意引後金軍隊入關的。這也是後來袁崇煥被處死時遺體被民眾"搶食"的原因。皇太極及其謀臣範文程策動了除去袁崇煥的反間計,也許正是受當時謠言的啟發。思宗對于袁崇煥的容忍與信任,伴隨著宦官楊某的入告,肯定也蕩然無存了。十一月二十日,滿桂在德勝門,袁崇煥在廣渠門,同時與後金軍隊開戰。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甕城,而袁崇煥身先士卒,將皇太極逼退。二十三日,袁崇煥入城晉見皇帝,請求像滿桂一樣,遼寧興城祖氏牌坊(思宗為表彰祖大壽、祖大樂的軍功而建)

可以讓士兵入城休整,卻遭到思宗的斷然拒絕。思宗真不愧是一個猜忌之主,一方面對袁崇煥有戒備之心,一方面卻在召見時月兌下貂皮大衣為袁崇煥披上。用溫情脈脈的面紗來掩遮自己的猜忌之心,思宗的做法令人想到不久前他除去魏忠賢的心機,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可憐的是,袁崇煥卻絲毫沒有覺察。二十七日,袁崇煥擊退了皇太極的軍隊,京師外圍局勢趨于平靜。

袁崇煥墓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在平台召見了袁崇煥、祖大壽、滿桂三人,著錦衣衛拿下袁崇煥。祖大壽是袁崇煥部將,遂節制遼兵,率部東返,離開戰場。後來還是靠著獄中袁崇煥的親筆書信,才將祖大壽及守遼軍隊召還,並收復永平、遵化一帶。但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想利用袁崇煥來整倒內閣輔臣錢龍錫,說錢龍錫與袁崇煥兩人早就密議與後金議和。議和,這對于剛愎自用的思宗來說,在當時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此論一出,袁崇煥算是死定了。崇禎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命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煥傳》說︰"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資,天下冤之。"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更無人可以收拾。因此,當崇禎三年農民起義聲勢明顯壯大後,明王朝從此便陷入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之中。但是,思宗似乎從來就不會從失誤中吸取教訓。在此之後,他還曾密令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1642)殺了李自成的同鄉賀人龍,等于殺了一名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頗為悍勇的將領。賀人龍被殺後,農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因此,思宗的多疑、擅殺,無異于自毀長城。

一個人的悲劇,常是他的性格的悲劇。孟子說過,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國與役處。就是說,一個亡國的君主總是將他的臣民視為奴役。思宗恰恰正是這麼一個人。雖說在明代君主高度專權的政治環境中,皇帝是不可能以"師、友"的態度來對待臣民的,但是,思宗對于大臣的態度,其嚴峻和刻薄已經超出想像。作為一個自律甚嚴、急于求成的皇帝,他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以來政府的陋習。陝嗣宗批評思宗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說︰"今皇上于二三大臣間,呼之而前,唯恐不速,長跪逾時,備加譴訶,甚者剛遭指摘,便責以受賄。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習于尊倨而不自知!"又說思宗"日趨于紛苛而不自知"。

應當說,陝嗣宗的批評是非常深刻的。一個過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難出現敢于擔當的大臣的。所以,無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孝宗、穆宗統治的時代,倒是名臣輩出。後代歷史學家常感嘆崇禎朝"有君而無臣",其實,因為思宗過分地苛責大臣,大臣們動則得咎,哪里敢有什麼動作呢?所以,崇禎一朝中,真正能夠辦事、願意辦事的大臣不多;而且,崇禎一朝中,被殺的大臣也頗多。頻繁地更換大臣和濫殺大臣,是崇禎朝的特點之一。

崇禎一朝17年,設內閣大學士如弈棋一般,輪換了50人,變換之快,真是讓人嘖舌。其中任期較長的兩人,分別是溫體仁和周延儒。兩人在《明史》中都列名于奸臣傳中。

溫體仁,字長卿,祖籍烏程,後落籍歸安,為人"外曲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是一個城府極深之人。崇禎元年(1628),他通過攻擊錢謙益在主持會試中有舞弊嫌疑而得到思宗的賞識。次年,有御史任贊化攻擊溫體仁娶娼受賄,反而被思宗以為黨羽錢謙益而罷免。思宗有鑒于萬歷、天啟朝的黨爭,對于大臣結黨最為反感。他對于溫體仁的欣賞,是因為溫體仁"孤立"、"無黨"。

崇禎三年(1630)六月,溫體仁入閣為大學士。此後,溫體仁為大學士8年。周延儒,字玉繩,宜興人,早溫體仁一年入閣。但是,溫體仁與周延儒在內閣中並不相讓,相互傾軋。崇禎六年(1633)六月,周延儒被溫體仁逐出京城,溫體仁把持了內閣,于是民間遂有民謠說"內閣翻成妓館,烏歸王巴篾片,總是遭瘟"。這是指當時內閣中的三位大臣︰溫體仁、王應熊和吳宗達。溫,烏程籍,歸安人;王,巴縣人;吳,因無所作為,人稱"篾片"。一時間,這首民謠在京城街頭成為笑談。堂堂內閣大學士被人如此譏笑,可見其人品之劣。然而,就是這樣的溫體仁,卻一直執政8年,直到崇禎十年才被罷免。之後,周延儒復入閣。

但是,崇禎十六年(1643),周延儒被勒令自盡。在周延儒之前,內閣大學士薛國觀也被思宗處死。總共17年間,被殺的大學士有兩人,被譴戍的大學士也有兩人,即錢龍錫、劉鴻訓。作為皇帝最親信的大臣,內閣大學士輕易落到這樣的下場,實在令大臣們寒心。孟森說︰"自有閣輔以來,戮死者惟一夏言。崇禎間則再見,豈復有敬大臣之意?"在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17人;然而,17人中,薛貞被處死,韓繼思、鄭三俊、劉之鳳、李覺斯、徐石麒等先後下獄,獄中瘐死2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終。兵部尚書中,王洽因崇禎二年清兵入關而下獄瘐死,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而被處死。在地方督撫中,總督中被誅殺者,總共為7人,他們分別是︰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忭(bi n)。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