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

作者 ︰ 諸葛靈霞

過了一陣子,听說巡檢司又要來瀆浦巡查,狀元夫人真的就把狀元轎扛到巡檢司路過的地方,里面僅放著一只狀元靴。巡檢司路過此地,遠遠看見路中心放著一頂狀元轎。巡檢司趕緊下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狀元轎,驚呼︰「狀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連叫了三聲,里面無人答應。

巡檢司上前,通過轎簾,窺見里面僅僅放著一只靴子,其他什麼都沒有。巡檢司又氣又惱,心想︰你這狀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檢司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治一治這個欺人狀元。

過了半年光景,巡檢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槍劍戟之類的兵器,派人運送到狀元府附近山邊,把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里,狀元府大小家丁無人知曉此事。干完此事後,巡檢司找人連夜快馬密報朝廷,稱溫州平陽賑饑狀元謀反,已經制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狀元府附近小河里。

皇帝听說有人謀反,派人火速到現場查證。果然,狀元府附近小河里查獲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聖旨,擇日要將平陽賑饑狀元就地正法。

溫州府台听聞此事,覺得事有蹊蹺。他想,賑饑狀元因賑饑濟貧出名,被朝廷封為狀元,怎麼會謀反呢?太府也到京都稟報皇帝,要求再次進行查實。皇帝覺得溫州太府的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緩斬聖旨,派了另一隊人馬快速趕到平陽,當第二隊人馬趕到離斬首現場僅剩下五里路的時候,听到鑒斬場三聲炮響,狀元已經人頭落地。

事情查清以後,皇帝覺得冤枉了狀元,就下詔厚葬賑饑狀元,賜金頭一個。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還賜給狀元棺木36具,外人根本不曉得金頭在哪一具棺木里面。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屈死的狀元,就在官兵听到炮響的離狀元斬首之處五里的地方立了一個牌子,叫做五里牌。

「箐口關何險,山頭路更賒。迂回磨轉蟻,曲折陣蟠蛇。官舍為孤舍,人家無一家。客心何處切,夕照閃歸鴉。」自清康熙以來,余慶共編就三部縣志,每部都收錄這首署名為明朝狀元楊慎的《箐口關》詩。

每讀此詩,眼前便立即呈現出雄關漫道—箐口來。兩相對照,今之箐口固然早已不是「官舍為孤舍,人家無一家」的洪荒之景,但喻其「迂回磨轉蟻,曲折陣蟠蛇」仍不為過。于是,筆者在嘆服這位明代狀元文學功底深厚的同時,頭腦中又涌出了許多問號。譬如︰這位狀元是何許人氏,官階多高,著作多少?狀元,何等顯赫的聲威,他到底是何時因何事涉足余慶這片曾經的「蠻夷」之地的?

翻開《明史》,其內有《楊慎傳》。以傳中九百余言為基礎,再結合其他資料,我終于了弄清了︰此人並非沽名釣譽的凡夫俗子。他才華橫溢、秉性剛直、命運多舛,但卻堅忍不拔、功勛灼灼,是一位可與戚繼光相提並論的民族英雄。

楊慎生于1488年,卒于1559年,字用修,別號升庵,新都(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人。正德六年(1511),他殿試中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職。嘉靖三年(1524),因涉「議大禮」一案,在遭受兩次廷杖後,謫戍中緬邊界的永昌衛(在今雲南保山地區),直到72歲病死。

《明史》有言︰「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著述多達四百余種,單是詩作就達2300余首……楊慎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其祖爺楊春是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讀《吊古戰場文》和《過秦論》重撰二文,深得長輩贊賞;十三歲時,他隨父入京師,寫《黃葉詩》,轟動京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遂將其收為門下弟子。不過,叫人哭笑不得的是︰21歲那年,他參加會試,主考官見其文章出眾,便將其列在卷首,不料燭花炸落,將試卷燒壞了。所幸的是,這把火並沒有燒掉他的信心,在三年後殿試中,他中了狀元。

但可惜的是,良才不遇明主。武宗皇帝朱厚照既不喜歡讀書,又不理朝政,還經常與太監們化裝後外出尋花問柳,奸污民女。忠勇剛直的楊慎不避斧鉞,犯顏直諫。正德十二年(1517),他以奏章《丁丑封事》,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勸他盡快停止這種荒唐行為。然而,朱厚照根本就沒當回事,繼續在妓院歌樓里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楊慎實在氣憤不過,在寫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樓夜夜弦歌」等諷刺性詞句後,便稱病告假,辭官歸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武宗終因酒色過度死去。由于武宗無子,其位由堂弟朱厚熄繼承,,這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世宗登基後,招回楊慎,並授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之職。楊慎以為,施展自己才干的機會到了,便常用給皇帝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系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以期他做一個賢明的君主。比如,當他得知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于經等人由于大肆行賄,最後竟被世宗破例赦免後,便特地選出《尚書》里《金作贖刑》對世宗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于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可是,這個朱厚熄比朱厚照並好不了多少,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時,他便龍顏大怒,讓楊慎停止講書。而楊慎呢,他卻堅持著「在其位就要謀其事」,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就這樣,他數度失歡于皇帝同時又結怨于權奸,雖有雄才大略,但卻難于有機會施展。尤其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他的政治生涯便走到了盡頭。好在他不是那種稍有不順就郁悶郁寡歡,灰心喪氣的主兒。在惡劣的環境中,他挺直腰桿,及時調整人生的航線,讓生命煥發出了更加燦爛的光輝。

所謂的內閣「大禮議」紛爭,事起武宗皇帝朱厚照駕崩。

朱厚照真不熄是個昏庸的皇帝,他死後,人們發現其遺詔中只有「興獻王長子來京嗣皇帝位」一言,其他的什麼也沒交待。于是,楊慎的父親——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等一批大臣便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要朱厚熄登上皇帝寶座後認先皇帝朱厚照之父孝宗為「皇考」,享祀太廟;稱自己的生父為「本生父」或「皇叔父」。可是,朱厚熄卻偏不信這個邪,在即位後的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並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同時,張聰、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孝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對此,楊慎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以至後來,這種紛爭演變升化成了派系之間的權力斗爭。1524年春,楊慎的父親被迫辭官歸里,他也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然而,此後不久,剛愎自用的世宗帝朱厚熄變本加厲,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大學士豐熙等見狀,再次上疏,但朱厚熄還是不听,他們便一同到左順門一帶跪著力諫。朱厚熄更加震怒,竟使用**,「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便聯合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以抗議非法逮捕朝臣。朱厚熄暴怒,下詔將其全部逮捕入獄,並廷杖為首之人,結果死傷十七人。楊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分別于七月十七日、二十七日被廷杖,每次都死而復生。最終,他被判發配滇西戍邊的重罪。

嘉靖三年(1524)八月初,楊慎被押解從潞河上船,經山東、江蘇入長江溯流而上,至湖北江陵登陸,經湘西、貴州入滇,然後經南寧(曲靖)、昆明、楚雄,于次年春達雲南永昌衛(在今保山地區),行程數千里。《箐口關》一詩,就是1524年12月,他路經余慶司之箐口時寫的。

「箐口關何險,山頭路更賒。迂回磨轉蟻,曲折陣蟠蛇。官舍為孤舍,人家無一家。客心何處切,夕照閃歸鴉。」箐口關何險?從波濤滾滾的烏江岸邊蜿蜒而上十里之後,便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及至箐口,但見兩峰高懸入雲,唯中間數丈之闊的溝谷可通行,今有省道穿越,仍讓人產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啊!試想,五百多年前的山道,不就像是從別人那里賒借而來那樣吝嗇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