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七)

作者 ︰ 諸葛靈霞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杰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庫。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萬件。新庫房恆溫、恆濕,防火、防盜,並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余件。

展覽和對外交流

為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眾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闢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鐘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偽對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內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

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並應邀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曾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眾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十幾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學術研究和文獻出版

除了直接面向觀眾之外,故宮博物院同時組織編輯出版各種圖書畫冊和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築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圖冊有《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畫集》、《故宮藏瓷選》、《國寶》、《紫禁城宮殿》、《清代宮廷生活》、《國寶薈萃》、《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勝其數。定期刊物有《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種。

數字化改革

從1997年起,為了適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內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將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內的計算機光縴網絡系統和各類管理用數據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將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游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築和琳瑯滿目的文物收藏。建立一個全新意義上的數字故宮已不再是夢想。

故宮-經典藏品

漆器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清中期,高15.5cm,口徑19.3cm。清宮舊藏。筆筒圓形,底承四個如意頭形矮足。圖案以綠漆雕海水,間以紅、綠漆團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崗與松樹,雕龜背錦地,其上壓雕紅漆十八羅漢,眾羅漢姿態各異,神情生動。此器髹漆肥厚,故所雕紋飾具有很強的立體感,眾羅漢的面部表情、形體動作和袈裟的衣紋飄帶皆雕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現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藝水平。

剔彩魚龍變幻紋葵瓣式三層盒

剔彩魚龍變幻紋葵瓣式三層盒,清中期,高21.5cm,月復徑16.5cm。清宮舊藏。盒呈葵瓣式口,三撞式,底承四個如意頭形矮足。通體髹綠漆雕海水,紅漆雕魚、龍紋。蓋面雕飾正面龍紋,盒壁雕魚、龍在綠波中追逐飛動的火球,形體若隱若現,變幻無窮,構成了「魚龍變幻」的圖景。盒內髹黑漆飾描金折枝花紋,底髹黑漆,無款。此器刀法縴細,雕工嫻熟,工藝精湛。所雕的紅漆魚、龍隱現在綠色漆中,不同以往,在綠漆上局部加飾紅漆後再雕刻魚龍紋,這是清代中期雕漆工藝的新發展。

繪畫

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五萬件,近千件系國家一級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數量居全國各博物館之首,幾乎囊括了中國繪畫發展各歷史時期的名家名品。這些作品中,有不少為稀世之珍,或為歷經劫難而流傳至今的孤本真跡,或為美術史上大師巨擘的銘心絕品,精華薈萃,蔚為大觀。繪畫藏品也因此成為故宮博物院藝術藏品的重中之重。故宮博物院的繪畫收藏以明清宮廷舊藏為基礎。歷代帝王對書畫珍玩的喜愛使大量藝術珍品匯入宮中,乾隆時期內廷收藏的歷代法書名畫就曾達數萬件之多,存世的晉、唐、宋、元名畫幾乎搜羅無遺,可謂盛極一時。但隨著清王朝的衰微崩潰,加之數次戰亂兵燹,這些藏品有些被外國列強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儀盜運散佚民間,至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初步清點的宮內藏書畫數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國民中央政府為躲避日寇劫掠,將文物南遷。1948年,又將千余件繪畫精品運往台灣,其時北京故宮所藏書畫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繪畫作品更是散失殆盡。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非常重視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國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後數次將通過清查、整理、調撥、接收等各種方式收集的書畫作品撥交故宮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國家以重金從境外購回的珍品。許多國內外愛國收藏家也紛紛將自己嘔心瀝血的秘藏無私地捐獻出來,大大豐富了故宮的庫藏。與此同時,自1949年以來,故宮博物院通過殫精竭慮、堅持不懈的收購和征集,發現並入藏了一大批繪畫精品,使故宮博物院的繪畫收藏體系日益完善。自20世紀90年代起,逐年興起的拍賣風亦成為故宮博物院一個新的書畫收藏來源。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當年深藏大內,又流散各地的繪畫珍品在歷經滄桑劫難後終于又回歸故宮博物院這座文化藝術遺產的寶庫,被完好地收藏起來。這些蘊含著巨大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繪畫精品將會在網上奉獻給藝術愛好者。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首段寫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桿欲穿過橋孔,梢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札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發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閑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于汴京內城東南。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