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九十七)

作者 ︰ 諸葛靈霞

《禮志》十四卷,吳苑所撰。禮、樂為歷朝統治者所重視,禮教為治民之本。禮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政治及社會生活狀況。禮儀同時也被用作封建刑法的補充。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朝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化,禮制也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後,復有「禮崩樂壞」之勢,而所謂「禮崩樂壞」則正是社會變革之時。《明史•禮志》也就必然要反映出這方面內容。

《禮志》所述,首為吉禮,即祭祀之典,包括祀天地諸壇、諸廟等,共六卷。次為嘉禮,以宮中之禮為主,附有地方「鄉飲酒禮」,共三卷有余。嘉禮之後為賓禮,除來賓之禮外,官民相見之禮亦屬之列。賓禮附嘉禮後,篇僅半卷。後有軍禮一卷。再後則為凶禮三卷,述陵寢喪制。正符古五禮之制。《禮志》的優點是敘述較詳,缺點是官民之禮過簡,且所述禮儀,難于讀明,需與《明會典》諸書相參而讀。

《明史•樂志》三卷,主要記述有明一代樂器及樂章之制,以禮為本,樂隨禮行。樂制所述並非明代音樂,而仍為禮制而已。明代有音律家朱載堉,為近代音樂創始之名人,惜其所創,非《樂志》所述。

《儀衛志》一卷,《輿服志》四卷,內容亦與禮制相關,記述較詳盡。

《明史》仿《宋史》體例,《禮志》、《樂志》、《儀衛志》、《輿服志》均立而分述,較前諸史所立更為全善。

《選舉志》三卷,所述頗有特點。其序言稱︰「選舉之法,大略有四︰曰學校,曰科目,曰薦舉,曰銓選。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薦舉以旁招之,銓選以布列之,天下人才盡于是矣。」

因此《明史•選舉志》首卷為學校,次卷為科目,三卷則薦舉、任官銓選考察。明初重薦舉,永樂以後;科目漸盛,薦舉日輕,此種變化于志中敘述十分清楚,其體例為制度與事例夾敘,使人易讀易懂,一目了然。《選舉志》出自陸葇之手,陸葇進士出身,又選博學鴻儒,于選舉關鍵,自當有所體會,故述史頗為得體。

《職官志》五卷,為《明史》諸志中之重點。明初太祖朱元璋罷丞相,升六部之秩,成祖朱棣始設內閣,中國歷史上文官制度至此為一大變化時期,又有宦官衙門之設與歷朝不同,其特點顯而易見。

《明史•職官志》采取由朝廷至地方,由文及武,由內及邊的記述方法。南北兩京官署,以北京為主,南京官專立于後,述記頗簡。

其一卷所述為︰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師三少、內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二卷︰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衍聖公。

三卷︰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尚寶司、六科、中書舍人、行人司、欽天監、太醫院、上林苑監、五城兵馬司、順天府、武學、僧道錄司、教坊司、宦官、女官。

四卷︰南京官、應天府、王府長史司、布政司、按察司、各道、行太僕寺、苑馬寺、都轉運鹽使司、鹽課提舉司、市舶提舉司、茶馬司、府、州、縣、儒學、巡檢司、驛、稅課司、倉庫、織染局、河泊所、批驗所、遞運所、鐵冶所、醫學、陰陽學、僧綱司、道紀司。

五卷︰公侯伯、駙馬都尉、五軍都督府、京營、京衛、錦衣衛、南京守備、南京五軍都督府、南京衛、王府護衛、總兵官、留守司、都司、各衛、各所、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軍民府。

《職官志》中于內閣敘述不詳,而以六部為重,是因六部為明代官制主體,但明代內閣作用之大,設置之突出,實應多述。都察院系改原御史台而置,為明代始置。都御史職關紀綱風憲,尤其重要。又有巡撫之職,為都御史外任,並有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名目;監察御史又有巡按之制。故此都察院置于第二卷之首,而所佔篇幅最長,此亦史筆之用心。

宦官專立一篇,列于第三卷之末,即在京諸衙之後。首述十二監、四司、八局,即宦官二十四衙門,及諸庫、房、廠、提督、守備、鎮守諸職,記述頗為清楚。如記提督東廠,下記︰「掌印太監一員,掌班、領班、司房無定員。貼刑二員,掌刺緝刑獄之事。舊選各監中一人提督,後專用司禮、秉筆第二人或第三人為之。其貼刑官,則用錦衣衛千百戶為之。凡內官司禮監掌印,權如外廷元輔,掌東廠,權如總憲。秉筆、隨堂視眾輔。各私設臣掌家、掌班、司房等員。」明代宦官之權勢,躍然于紙上。

且宦官之後,另有評述文字,由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鑄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至永樂後中官四出,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之專權,直至明亡,頗有總結。清朝以此為戒,宦官遂無干政之機,這實在是以史為鑒。

明代土司制度,亦為當時一大特點,故職官之尾專立土官,文字雖然不多,卻給人以完善之感。

《明史•食貨志》共六卷,出自潘耒之手。其實潘耒所作,實據王原《明食貨志》而成。但據記潘耒對編纂《食貨志》用力最勤,「自洪武至萬歷朝實錄之有關食貨者,共鈔六十余本,密行細字,每本多至四十余紙,少亦二十余紙,他纂尚不在是」1。故人多認為潘耒曾作有食貨之稿,或為長編。後王原入史館纂《食貨志》即所見《學庵類稿》中的《明食貨志》,至于其是否曾用潘耒所纂,就不可得而知了。

王原《明食貨志》共十二卷︰卷一︰志序、農桑。卷二︰戶口。卷三︰田制(附屯政)。卷四︰賦役(附荒政)。卷五︰漕運(附海運)。卷六︰倉庫(附馬房、倉場)。卷七︰鹽法。卷八︰錢鈔。卷九︰茶礬。卷十︰課稅。卷十一︰上供采造。卷十二︰會計(附俸餉)。

王鴻緒所上《明史稿》鈔本中,除將「會計」並入「上供采造」而存十一卷外,內容與王原《明食貨志》幾乎完全相同。

《明史•食貨志》共六卷。

卷一︰戶口、田制(附屯田、莊田)。卷二︰賦役。卷三︰漕運、倉庫。卷四︰鹽法、茶法。卷五︰錢鈔、坑冶(附鐵冶銅場)、商稅、市舶、馬市。卷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織造、燒造、俸餉、會計。除去內容有所增減外,基本略同。因此說《明史•食貨志》系據王原《明食貨志》而成。《食貨志》將「明一代理財之道,始所以得,終所以失,條其本末,著于篇」1。自清朝以來,論者甚為推崇,但其實志中錯誤之處甚多,且有文字過簡不明之處,待後尚有介紹,故于此不贅。

《河渠志》六卷,依舊史之例,分河而述。黃河分上、下,共二卷,運河亦分上下,而未足二卷,附有海運半卷。《明食貨志》中海運原附于漕運之後。淮、泇、衛、漳、沁、滹沱、桑乾、膠萊諸河共為一卷,直省水利另為一卷。顯而易見,《河渠志》之目的不在于河渠而在于水利,著重于河工和漕運。其內容與食貨可互為補充。

《兵志》四卷,記有明一代軍政之詳。首卷記︰京營、侍衛上直軍(附皇城守衛、京城巡捕)、四衛營。第二卷記︰衛所、班軍。第三卷記︰邊防、海防(附江防)、民壯、士兵(附鄉兵)。第四卷記︰清理軍伍、訓練、賞功、火器、車船、馬政。

明代兵制特點突出,主要體現明太祖集權之用心。所謂「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2。此系得唐朝府兵制之遺意而更為詳密。

楊椿︰《上明鑒綱目館總裁書》。

《明史》卷七七《食貨志序》。

《明史》卷**《兵志序》。

有明一代,困于南倭北「虜」,軍事至為重要,而形勢所變又迫使軍制屢更。其間沿革變化,《兵志》中記述頗為清楚,只第一卷內關于京營之記述與《職官志》互為交叉,采用簡述方法與之互為補充而已。

《明史•刑法志》僅三卷。明初太祖極重刑律,後因循日久,雖視為具文,而明代刑律仍有其特點。《刑法志》三卷,每卷無題類之別,但首卷即述有明一代之律文。第二卷再述法司及刑法執行情況。此卷內容本易與《職官志》諸法司重復,而史官姜宸英撰寫得體。《刑法志》第三卷最有特點,開首便稱︰「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還楚留香最新章節 | 夢還楚留香全文閱讀 | 夢還楚留香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