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少典】【榆罔】【附寶】【華胥氏】

作者 ︰ 紫薇大帝

少典

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和黃帝的共同祖先,少典到黃帝和炎帝的世系如下︰

少典

黃帝支系|炎帝支系

┌––––––––┴––––––––┐

?石

其年

|炎帝一代,神龍氏。前3217年甲申年位

||

巨臨

?魁

|炎帝二代,神農氏。在位八十年

||

芒┌–––┴–––┐

昧承(炎帝三代)柱

|在位六十年烈山氏

||

夷|

栗明

|炎帝四代,在位四十九年

||

柏|

堅直

|炎帝五代,在位四十五年

||

節|

|來

|炎帝六代,在位四十八年

||

赫|

胡衰

|炎帝七代,在位四十三年

||

封節

胥睫

|炎帝八代

|┌–––––┼–––––┐

依罔克戲

盧榆|

|炎帝九代,在位五十五年|

|┌––––┴––––┐

啟小器

昆帝|

||

||

軒祝

轅融

(黃帝,姓公孫,後改姬姓)(縉雲氏。黃帝司徒)

前2697年甲子年位

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後人有的稱之為有熊國,少典便被稱作有熊國國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稱黃帝為有熊氏,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稱黃帝為有熊氏,標明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後裔,也標明原始社會己由母系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此有人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北魏時候,大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在他寫的〈水經注》里確切地說︰「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記述的非常詳細︰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萇莊鄉北部的薈萃山起頭,蜿蜒東南行,在淺井鄉北邊的大鴻寨山分為兩支︰一支經無梁鎮延續出境,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由無梁鎮南部,經朱閣鄉、郭連鄉進入許昌縣。上古時候沒有我們今天的省、市、縣、鄉的區域概念,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只能憑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線,標明有熊國的地域範圍南有潁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見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曾說,原始社會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于黃帝的出生有好兒種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有熊國國君少典娶了有喬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有一天,長妃女登在華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了炎帝,取名榆岡。傳說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五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氣又暴,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姓姜。

再說少典的次妃附寶,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電光纏身,許久才離開,繞北斗而去。結果,附寶感而受孕,懷胎25個月,生下黃帝,起名叫雲,黃帝長得「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國君的喜愛,就帶著他和附寶一同住在**河邊。附寶生就的美容麗質,非常動人,被人們呼為美姬。她常**邊洗衣淘菜,人們見多了,就把這段河叫成了姬水,黃帝長大以後,便也以姬為姓,名叫姬雲。

炎帝姜榆岡長大之後,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首領,以「牛」為圖騰,標記于旗幟之上。巫師說他以火德旺,所以稱作炎帝。據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種野草,野草便顯出藥性,炎帝為了驗證這些藥草有毒無毒,是熱性還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親自嘗百草,試其效用,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炎帝便率領他的部族沿渭水,黃河東遷,經河此、河南、湖北,還到過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于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黃帝姬雲長大以後,身高九尺開外。他為人敦厚樸實,好旋仁義,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他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礦產資源,鼓勵部族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親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馴養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見他好行仁義,以鄰為友,能團結人,就紛紛前來投奔、歸順,使有熊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巫師說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

當時,長江流域也涌現出一個比較強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領叫蚩尤,兄弟81人,個個能征善戰,強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鋒利武器。

蚩尤性殘暴,喜搏斗,見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搶地盤,大戰于陳州,炎帝力不能敵,敗走山東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敗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繼續追擊,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時涿鹿已是黃帝部族的勢力範圍,便派使者說服炎帝歸順,炎帝不听,反而與黃帝大戰于孤泉,結果三戰三敗,只得歸順黃帝,遂訂盟于邙山,共討蚩尤。黃帝親自帶兵出戰,率領以熊、黑(pi皮)、貔(pi皮)、貅(xiu休)、(chu初)、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向蚩尤猛攻。傳說蚩尤是「銅頭鐵額,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難以制勝。可是黃帝部族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早已發展了采礦和冶煉,平時操練兵馬用的都是鐵制的干戈,所以對蚩尤的「銅頭鐵額」一點也不以為奇。蚩尤眼見殺得難解難分,就施展魔法,從鼻孔噴出團團濃霧,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直延續了三天。黃帝的部眾一時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東南西北,軍心開始浮動。蚩尤的部眾則精神大振,乘勢凶猛沖殺。黃帝當即命令風後制作了一輛指南車,豐上站著一個鐵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黃帝部眾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頓時情緒激昂,奮力沖出重霧,直剎得九漿部族「尸橫遍野,血水漂杵」,最終擒殺了蚩尤。

黃帝戰敗蚩尤後,長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紛紛歸順黃帝,黃帝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即部落酋長),被推舉為天子,完成了統一中華的不朽功勛。同時制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圖騰標幟,也就是旗幟。當時有人建議仍以有熊部族的「熊」為圖騰,黃帝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以「熊」為圖騰將傷害新歸順的各部族的感情。為了團結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以龜尾為尾,以獅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爪為爪,並命名這個表示各個部族大團結的新圖騰叫「龍」。後世所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

史載「黃帝三十而婚」。他選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個妻子,數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嫘祖發明了植桑、養蠶,嫫母發明了朝繅絲,織布。在她們的倡導下,人們逐漸擺月兌了以樹葉、獸皮遮體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軟、溫暖、華麗的衣裳。

黃帝很重視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搞了許多發明創造。如命倉頡造字;命伯高采礦煉銅,命寧封子制陶器;命赤將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車;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rong榮)定歷法;命隸首興算數;命令倫選音律;命榮猿鑄鐘;命羲和與常儀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命歧伯與雷公編醫經;還有宮室、器皿、棺槨(guo果)等許多發明,所以後人贊譽他「能成命百物」。盡管許多發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非常原始簡樸,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由長期蠻荒愚昧的狀態中逐步過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時刻,能以高度的勤勞與智慧發明創造出那些先進的生產、生活工具,該是多麼不易,多麼珍貴。何況,有些發明,經五千年歷史考驗,至今仍在為子孫後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類文明社會的共同財富。

黃帝在禹州的遺跡很多,大體分布于南、北、中三個區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現存有黃帝的各種遺跡幾十處,被稱為「黃帝遺跡群」。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記載了黃帝見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寫作大槐)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听說了他的才干,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里,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馬童子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這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黃帝想︰「連經常見到大隗的牧馬童子都這麼有見識,大隗的學問可見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賢若渴,急忙拜別牧馬童子,按照他的指點,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後來大隗便成了黃帝身邊的重臣。黃帝回來再找牧馬童子時,已經找不到了,從此這條溝便叫做馬溝,即今淺井鄉馬溝村。馬溝河穿村而過,兩岸多石砌窯洞,南北主街長300米,居民二200戶,這時至今流傳著「黃帝具茨訪大隗」的故事。正因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躦涌,所以叫「大隗層巒」,自古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響深遠,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無梁一帶在唐宋時期仍叫「大隗鄉。」無梁龍門溝,流經古城鎮、郭連鄉、山貨鄉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書記載的姬水。據說這里就是黃帝幼年同母親附寶長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酈道無(466-527)在經過大量實地勘察後寫的《水經注》里說︰「黃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圖于華蓋童于。」「芝」是一種菌類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藥用,靈芝就是其一種。

如今,在具茨山向陽坡的山半腰尚遺存有一個天然洞穴,群眾叫它「神芝洞」傳說黃帝曾在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輯錄了許多可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圖譜,流傳于世間。

《莊子.在宥篇》上說︰「黃帝十九年,見廣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淺井與萇莊兩鄉交界處,東西走向,海拔669米,東有青龍山、火石山,東北有愛鶴坪,東南有耬鏵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競峙,崗嶺交錯。廣成子是古時候一個很有知識的哲人。黃帝早年為了給酚族群眾治病,需要到圓丘山采一種藥,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廣成子就教他一個方法,把周身涂滿雄黃,眾蛇聞而避之。後來,廣成于隱居山,修道而成仙。黃帝立為天子後,听說廣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見廣成子,求問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廣成子于是便傳黃帝以「自然」之經,告訴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善調陰陽,使之和暢,即可安民強國。黃帝死後,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帶了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廣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向道處」、「得道庵」、「廣成廟」、「娘娘蛋坡」和「大仙觀」等許多遺跡。

司馬遷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這四位重臣當中,有三位都月兌穎于禹州這塊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風後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大風吹盡了天下塵垢。夢醒之後,黃帝自忖道︰「風是號令風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後還在,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可以幫助我執政嗎?」于是他四處訪賢,終于在龍門溝訪得了鳳後,封他為相,統領攻戰。風後遂制五旗︰東方是青龍,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黃龍,用以區別各部,打起仗來井然有序,攻守自如,現在無梁鎮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風王寨,寨後的鳳凰山也由風王山演繹而來。後來風後的食邑也封在這里,所以城關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風閣,表示迎送風後的意思。

力牧其實就是黃帝馬溝問路遇見過的牧馬童子。當時黃帝見他小小年紀卻頗有見識,而且談吐不俗,自覺非常驚異。待訪罷大隗歸來,忽然夢見一人手執千鈞之努,驅趕上萬群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手執千鈞之弓者,大力也;驅趕數萬群羊,善牧也,莫非天應在那牧馬童子身上?他應該就是姓力名牧的入。」于是得力牧,進以為將,為黃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城東北16公里饅頭山北側、洪河東岸的大木場傳說當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場。後來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在牧場停放,等汛期洪水來了,利用洪河外運,這里便叫成了大木場。

大鴻部落據說原本住在今鳩山鄉大鴻寨風景游覽區。「坷垃垛」就是大鴻先民們抵御外來入侵者留下的遺跡,位于大鴻寨山東南30公里的鴻暢鎮,則是大鴻部落東遷後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黃帝屯兵聚將、訪賢問道的軍事根據地,大鴻,大隗,風後、力牧、常先等黃帝重臣,在山上都設有兵塞。具茨山主峰為大鴻寨,海拔788米。再往東是風後頂,海拔765米,是伏牛山脈最東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東,廣袤的豫中、豫東平原,再沒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稱。

風後頂南坡至今留有風後城城牆十余華里。城牆依山勢而建,全部用石塊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偉,險峻異常,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沿城而上,還時時能夠看到大片大片當年營盤遺留的斷壁殘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頂還保留有「黃帝御花苑」、「黃帝女兒梳妝台」,「黃帝訪賢石」和黃帝有關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觀。

據史書記載,至遲在春秋晚期,人們就開始在這時舉行登山拜祖活動。寺、廟、宮、觀等祭祀紀念建築,歷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軒轅廟、黃帝祠、幽勝宮、通遙觀等,均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頂的軒轅廟大殿,全部建築構件均為石料︰石牆、石梁、石柱、石椽、石檁、石窗…殿內陳列黃帝塑像,上是兩塊匾額,一塊是「人文初祖」,另一塊兒是「功德齊天」。許多海內外游客參觀過具茨山游覽區後,無限感慨地說︰「具茨山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是炎黃子孫登山祭祖的最佳去處!」

少典國君

少典氏第一代世公少典君︰天字輩。諱烈山氏,又號厲山氏,乃祝融氏之分派也,妣有?氏安登(又曰任姒。)生子長石年,次勖其。第二代公少典國君諱勖其︰地字輩。父少典氏,母有?氏女曰安登之次子。生于黃帝紀年前歲次己未五四五年、民國前五一五三、公元前三二四二年,逝于黃帝紀年前歲次己亥三八五年、民國前四九九三年、公元前三○八二年,享壽一六○歲。妣扶胥氏,生子巨?。

注記︰劉姓譜以?典氏低一代、第二代公少典國君︰諱勖其,乃厲山氏之次子也,生子女媧(待考。)戊申(以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黃帝紀年前歲次戊申五五六年、民國前五一六/四年、公元前三二五三年。)三年。薨于炎帝戊子(黃帝紀年前歲次戊子三九六年、民國前五○○四年、公元前三○九三年)一百四十年,享壽一六○歲;妣扶胥氏,生子巨?。第二代公少典國君諱勖其︰地字輩。父少典氏,天字輩。母有?氏女曰安登之次子。生于黃帝紀年前歲次己未五四五年、民國前五一五三、公元前三二四二年,逝于黃帝紀年前歲次己亥三八五年、民國前四九九三年、公元前三○八二年,享壽一六○歲。妣扶胥氏,生子巨?。

說明︰劉譜以第二代公少典國君諱勖其︰父少典氏,母有?氏女曰安登之長(次)子。諱勖其,乃厲山氏之次子也,生子女媧(待考。)戊申(黃帝紀年前五五六年、民國前五一六/四年、公元前三二五三年。)三年。薨于炎帝戊子(黃帝紀年前三九六年、民國前五○○四年、公元前三○九三年)一百四十年,享壽一六○歲;妣扶胥氏,生子巨?。

第三代公諱巨?︰玄字輩。乃勖其公之子也;妣蜀山氏,生子芒昧。

第四代公諱芒昧︰黃字輩。乃巨?公之子也;妣?伊氏,生子夷栗。

第五代公諱夷栗︰宇字輩。乃芒昧公之子也;妣女儀氏,生子柏堅。

第六代公諱柏堅︰宙字輩。乃夷栗公之子也;妣赤水氏,生子節。

第七代公諱節︰洪字輩。乃柏堅公之子也;妣鉅閭氏,生子赫胡。

第八代公諱赫胡︰荒字輩。乃節公之子也;妣摩利氏,生子封胥。

第九代公諱封胥︰日字輩。乃赫胡公之子也;妣女娥氏,生子依盧。

第十代公諱依盧︰月字輩。乃封胥公之子也;妣九方氏,生子啟昆。

以上皆相繼為少典國君。啟昆生黃帝軒轅氏。

榆罔

在位起訖︰前4539前4513年。

生卒年︰前4561前4494年。

出生地︰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

立都︰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

年號︰榆罔元年(癸未,前4538)。

炎帝榆罔,男。姓姜,名榆罔,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神農氏政權的第八任帝,即是傳說中的炎帝。

姜榆罔的祖父是神農氏政權第六任帝姜來的兒子姜節睫。父親是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

榆罔的歷史

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他從小聰明好學,後來習文練武,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十七歲的姜榆罔奉命駐守舊都伊川,並且在那里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多次擊敗敵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揚和嘉獎。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號帝榆罔。以癸未年(前4538)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時,正是中國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時期,此時,除執政的神農氏之外,還有與東夷人聯合起來的魁隗氏政權、佔據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史皇倉頡氏政權、興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軒轅氏政權,還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權。五大集團都想爭當中華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會從此進入了野蠻的戰爭時代。

榆罔三年(乙酉,4536),姜榆罔聞東夷逐漸強大,不肯向朝中進貢,大怒,立刻起兵征討,一舉擊敗了東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聯盟軍。繼而將國都遷于空桑(又作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

榆罔七年(己丑,前4532),東夷少昊族的大酋長風清與魁隗氏九世孫夸父再次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結果又被姜榆罔擊敗。夸父兵敗後求助于阪泉蚩尤氏。蚩尤親率從八十一個部落中精選的隊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姜榆罔的軍隊被擊敗,被迫放棄空桑,率族人遷回到故都伊川。

榆罔十一年(癸巳,前4528),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征服了史皇倉頡氏政權,倉頡五世去帝號,歸順了軒轅氏。軒轅氏的勢力擴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陽、安陽、鶴壁、新鄉等地,對炎帝神農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構成了很大威脅。蚩尤氏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又聯合東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討伐神農氏。姜榆罔在強大的攻勢下接連失敗,被迫向佔據玉邦河(今桑干河)流域的軒轅氏求救。

榆罔十二年(甲午,前4527),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率軍南下增援神農氏。姜榆罔十分高興,立刻授以兵權,命其討伐叛亂的諸侯。軒轅氏大軍首先突襲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之間大敗蚩尤族。接著,蚩尤親率精銳部隊反擊,雙方激戰于東台山(今河北張家口市小五台山)。蚩尤軍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無敵,軒轅軍大敗。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見蚩尤軍不好對付,便避其鋒芒,向北退卻。蚩尤氏的同盟軍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聯軍,跟蹤追擊,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軒轅氏組織反擊,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擊敗了夸父共工聯軍。夸父共工聯軍的敗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殺,再次兵敗。幸得蚩尤軍及時趕來救援,才沒有受到更大的損失。

由于受共工、夸父和東夷少昊族的不斷侵擾,帝都伊川已經無法安居,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將帝都遷回到舊都榆林(今山西晉中市東)。

榆罔十三年(乙未,前4526)炎帝神農氏、黃夷軒轅氏聯合與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的曠野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榆罔十六年(戊戌,前4523)軒轅氏與蚩尤氏惡戰了三年,軒轅氏先後發動了九次大的進攻,都被蚩尤軍擊敗。最後,雙方談判言和,以玉邦河為界,河北為軒轅氏統治區域,河南為蚩尤氏統治區域。

榆罔二十二年(甲辰,前4517),軒轅氏與蚩尤氏停戰七年。在這七年中,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為了擊敗蚩尤氏,獨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涂縣西南東梁山)拜師學道,學習戰略戰術,苦學三年後回國,重新組織訓練軍隊,使軍隊能力大增。于是,姬邦卉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再次發動涿鹿大戰,同時派人請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戰。

榆罔二十三年(乙巳,前4516),軒轅軍水淹蚩尤城,蚩尤軍大敗,其殘部渡滏陽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軒轅軍兵分兩路追剿,終于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鄉北)活捉了蚩尤。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下令將其處死。軒轅軍乘勝繼續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殺死了魁隗氏九世孫夸父。繼而東征東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長風清率部族投降。接著又北征燧人氏後裔的支脈薰粥族,將他們北逐至蠻荒之地。

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前4514),歷經三年時間,軒轅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農氏看在眼里了,他致書姜榆罔,命令他讓出帝位,否則刀兵相見。姜榆罔十分憤怒,大罵軒轅氏無德,堅決不從。朝中群臣紛紛諫阻,勸他不要以卵擊石,給全族人帶來災難。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考慮到百姓的安危禍福,只好仰天長嘆,答應讓出帝位。

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前4513),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正式稱帝,以涿鹿為都,國號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黃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為諸侯,將他封在洛水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後定居于湖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以醫為業,救死扶傷,深得當地百姓厚愛。

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二十年(丁卯,前4494),姜榆罔病逝于茶鄉,當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傷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禮將他厚葬于霞陽,初稱炎帝冢,後世改稱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

姜榆罔二十二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于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罷免,後徙居江南行醫二十年病逝,終年六十八歲。尊號炎帝。

有關文獻記載

帝榆罔者,名夸父,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為帝榆罔。帝榆罔之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黃帝,聞神農亂,以應龍為將,師熊、羆、貅、?、虎為前驅,雕、?、鷹、鳶為旗幟,克補遂氏。帝榆罔以刑天為先鋒,渡黃河,與黃帝爭於阪泉,黃帝斷刑天首,三戰,然後敗榆罔。榆罔葬刑天首於常羊之山,而後南走黃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澤,再遇黃帝,崩。其後,姜氏三?不仕,避禍也。

附寶

附寶是有蛟氏部族的女子,有熊國國君少典的妻子,黃帝公孫軒轅的母親。

傳說中的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號軒轅,姓公孫,又姓姬。少典娶有嬌氏的女兒附寶為妻。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星空,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圍繞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從天而降,竟然落在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月復中有動,自此就有了身孕。

附寶有孕後,整日懨懨無力,一直七、八個月,時至夏令初期,天氣漸漸轉熱。宇封子對少典說︰"現在已是夏季,此地很熱。附寶是有身孕的人,恐受不慣這種炎熱。我听說離此東不遠有一座山,叫壽丘山,在一個叫做軒轅(在河南新鄭西北,一說在山東曲阜)的地方,那山上原先有許多虎豹猛獸,傷了不少人,後來有嬌國君派人把那些虎豹盡數驅殺了。那山邊的民眾感激不盡,期盼有嬌國君長壽,就改此山名為壽丘。他們在山上建了許多廟宇以紀念有嬌國君的功德。那些廟宇建得十分典雅,四面多有樹木、流水,夏天十分涼爽,不比這兒除水之外,一無遮擋,烈日當空,讓人難以忍受。"少典听了,十分高興。于是大家就搬到了壽丘山上。轉瞬間暑退涼生,附寶因貪圖此地風景,不願回有熊,又住了十五、六個月,一日分娩,產了一個男孩。那男孩生得皮膚淡黃,額骨隆起,形似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手足也似龍的瓜趾。更奇怪的是,黃帝頭可以前後左右扭動,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畫,耳听八方。少典夫婦十分喜愛這個奇異的孩子,起名叫軒轅。少典料定軒轅將來必有出息,必定是一個非常之人。便派人細心照料。按照當時的習慣,就給這孩子取名叫軒轅,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于天水,在上?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東七十里,就是清水縣山門鎮的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按史籍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其父少典是有熊國國君,其母為有嬌氏之女,名附寶。相傳黃帝之母在野外踫到閃電繞著「北斗樞星」,竟感而有孕,懷胎24個月生下黃帝。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其實,黃帝出生的感生神話是上古時代許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為有城氏之女吞玄鳥蛋而生,周人始祖後稷為其母姜螈踐「巨人跡」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為食玄鳥蛋而生等。這類神話,正反映了黃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華胥氏

神話傳說中女媧和伏羲的母親。

簡介

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面考證的結果來看,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民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生身之母。

伏羲的由來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春秋世譜》中說︰「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山海經?內東經?郭注》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華胥氏族

華?氏,伏羲氏與女媧氏的母族。可能屬燧人氏集團的氏族之一的原始的華族。

中國神話時代的神

第一階段︰

混沌(天地),燭龍(北極光),巨靈(河神),五神山,燧人氏……都屬「自然靈崇拜」。

第二階段︰

華?氏(花靈),伏羲氏(葫蘆),神農氏(五谷神)……都屬「植物靈崇拜」。

還有一個有巢氏,古書上找不到他的譜系,可能與燧人氏同期,巢居民。

華?氏譜系

一、伏羲氏之前為華?氏,《太平御覽》引《詩含玉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

二、伏羲氏之前是燧人氏,《繹史》引《帝王世紀》︰「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先」。

三、華胥氏為燧人氏時代的氏族,《史記?補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

四、伏羲氏之後為女媧氏,《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五、伏羲、女媧俱為兄妹,《漢書人表考》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生女為女媧」。

六、伏羲、女媧為夫妻,《全唐詩?盧仝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

七、女媧氏之後為大庭氏,《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

八、伏羲氏之後是神農氏,《周易?系辭下傳》︰「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九、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繹史》引《尚書大傳》︰「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繹史》引《禮含文嘉》︰「三皇︰慮戲、燧人、神農」;《白虎通》︰「三皇者,何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

十、伏羲氏時代歷史悠久,枝繁葉茂,《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載︰「柏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以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何在」;《莊子?怯篋》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第一、二,說明華胥氏為燧人氏族中的成員,是較早的有文化的人類,崇拜太陽、火等「自然靈」。

華胥氏族處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文字初具雛形,語言以「華」音為基,華代表一起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燧人氏崇拜太陽與火,因為稱「華」,如火華,由于花果瓜菜有艷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一株掛著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才創造了「花」字。因此,華胥氏時代前期,可能是太陽、雷電與火等光華崇拜(自然靈崇拜),後期則是花華崇拜(植物靈崇拜)。

華胥氏的貢獻

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華胥氏為風姓。她在現在的古雷澤(今山東濟寧泗水縣華胥山華村水庫)邊感孕,生下伏羲,在山東的承注山(濟寧南四十里)生下女媧。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繼承和傳播輝煌的華胥文化,她踏遍了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山東的濟寧、四川的閬中、甘肅的天水、陝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殷函、尹紅卿編譯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開首卷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這些文獻典籍的記述,都清楚地說明了正是由于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因此,華胥氏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月兌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于方壇之上,听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華胥鎮這個地名就因為它是華胥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而得名。

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陝西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現在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于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子,由于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可見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系極其密切。

相關傳說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游華胥國等。其中在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于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里,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于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一些專家考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

而在黃帝夢游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露了更多的關于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列子》中說,黃帝夢游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社會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佔有的嗜好等一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一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于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游的字樣。

與龍的關系

推理是這樣的︰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了。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最早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麼,龍祖的媽媽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了。

祭奠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和史料搜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2007年3月份,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共同主辦了首次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4萬多人參加了恭祭儀式。此後,對于華胥氏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它標志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華胥氏是華夏繁衍之根

位于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的華胥陵,相傳是上古時代伏羲和女媧之母華胥氏的陵冢。近日有專家稱,華胥氏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陝西省藍田縣位于西安市東南五十公里,因境內南山盛產美玉,故名。一九六三年在此發現了距今約八十萬年的「藍田猿人」化石,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

據中新社了解,藍田縣有關于華胥氏的諸多遺跡,「羲母陵」「三皇故居」等,日前有關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趕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團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跡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得出上述結論。

此間專家們認為,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領,作為伏羲,女媧的生母,她是華夏的繁衍之根。華胥上古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

首屆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

2006年3月1日(農歷二月初二)在華胥陵的所在地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舉行了首屆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本次活動的主題為「龍騰神州,鳳舞華夏,尋根華胥,振興中華」。在大典上舉行了奏祭樂,獻酒,揭碑及宣讀祭文等儀式。今後的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將舉行這樣的大典。

「華胥窯」古遺址將開發

記者日前從華胥文化研究會獲悉,華胥鎮決定開發保護重要的氏族文化資源華胥窯古遺址。

據有關資料記載,伏羲和女媧出生時就在現在的華胥鎮宋家村後半坡上的窯洞中,因而該窯稱之為華胥窯。窯中有一通道,直通華胥溝,在宋家村口還有「毓仙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梁。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皇帝夢游」八個字。

據了解,宋家村「華胥窯」是華胥氏孕育伏羲和女媧的始祖地。華胥鎮將在今明兩年內做好以華胥陵為中心,西至新街遺址、東至華胥窯、華胥溝的華胥文化旅游區的各項開發工作。與此同時,「華胥窯」所在地宋家村還采取多種籌資形式,積極加快開發、保護、建設華胥氏生前居住的窯洞及當地的華胥氏文化旅游資源,從而拉動當地旅游業,帶動地方「農家樂」的迅速崛起。

華胥氏文化研究會李三友對記者說︰「華胥窯」的開發必將對于繁榮我縣經濟,開發旅游名片,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讓這世界性的隱性人文遺址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和保護。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