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真人
四大真人,即南華真人、沖虛真人、通玄真人、洞靈真人,道教尊之為四大真人。
南華真人,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蒙地在春秋和戰國前期屬宋,戰國後期屬梁。故劉向《別錄》稱其︰「宋之蒙人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稱︰「梁國蒙縣人。」此後他一直隱居,生括貧困,但學識洲博,著《莊子》一書。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其書「十萬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篋》以詆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其實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互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但莊子的思想與老子又有所不同,老子貴柔,主張戒盈防滿,在現實關系中求得自身的長保。莊子則認為現實關系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嚴重束縛,主張超月兌現實關系而盡情逍遙。莊子同樣將「道」視為生天生地的本體,但他又認為並不代表「道」具有物質性,不過是月兌離物質而**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強調道是產生萬物的本體,但它是非物質的,並舉例說「道通一氣」,但道並不是氣,氣是自道派生的。最後莊子將道集中「虛」上,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務「虛」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進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個新的層次。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宋徽宗追封為其為「微妙元通真君」。
沖虛真人,為春秋末至戰國前期道家學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圉寇,鄭國人。一向家貧,面帶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執政者饋贈的糧食。他曾向關尹請教學問,以善射著稱,常常與關尹切磋射箭經驗與方法。其著《列子》一書,主張清靜無為、**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目氏春秋?不二篇》曰︰「列子貴虛。」這種思想主張擺月兌人世問貴賤、名利的羈絆,任其自然,把客觀存在看作不存在,一切無所作為。如《莊子?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戰國策?韓策二》稱列子圉寇之言「貴正」,則近于儒家正名。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宋真宗景德(10041008年)四年(1007年)加「至德」二字,號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追封為「致虛觀妙真君」。
通玄真人,據傳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一名計然,葵丘濮上人。相傳曾受業于老子,範蠡之師。辛?博采眾家之長,著《文子》一書,繼續闡揚道家思想。他對老子的道論有所發揮,認為「道」即「氣」。如《文子?九守》說「道」︰「窈窈冥冥,渾而為一……重濁之氣為地,精微之氣為天,精氣為人,清氣為蟲。」《文子?下德》︰「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其次認為老子的無為「並非坐著不動,而是排除主觀臆斷,按客觀規律辦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並主張依靠眾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辦事,如《下篇》曰︰「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自然篇》曰︰「用眾人之智力,烏獲不足持也;乘眾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他這種思想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詔封其著為《通玄真經》。
洞靈真人,為古代仙人,又稱亢桑子、亢倉子、庚桑子。傳說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又傳說為《莊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視目听。隱居毗陵峰,登仙而去。相傳《亢桑子》一書自其所著,唐玄宗天寶元年詔封為《洞靈真經》封其為「洞靈真人」。
沖虛真人
沖虛真人,為春秋末至戰國前期道家學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國寇」,鄭國人。著《列子》一書,主講清靜無為(貴虛),**處世(貴正)之思想,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宋真宗是德(1004-1008)四年(1007)加「至德」二字,號為《沖虛至德真經》。宋徽宗追封為致虛觀妙真君。
《列子》又名《沖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
王重陽
王重陽是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余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個人履歷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咸陽(今陝西咸陽)大魏村人。
中國宋代道士。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于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隨機施教,尤長于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于開封途中。葬于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人物生平
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風(意為瘋子)。陝西咸陽人。累世為地方大族。早年為儒生,善屬文兼擅騎射。金天眷初年應武選,中甲科。任氣好俠,不治家業。相傳48歲時于甘河鎮遇仙,得修煉真訣,悟道出家,曾在終南山築墓穴居,自稱居處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抵山東,先後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傳道說法。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大定九年十月,與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四人西歸,次年一月歿于大梁(今河南開封)。葬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糅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以《道德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徒必修的經典。他不尚符?,不事黃白,也不信白日飛升之說。認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務必除情去欲,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即「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傳世著作有《重陽全真集》,內收傳道詩詞約千余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成就榮譽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必修經典,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不事黃白煉丹之術。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其死後三年間,全真道傳教範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于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個人作品
其傳世著作有《重陽全真集》?內收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
其他信息
2009年11月18日,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省道教協會、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戶縣重陽宮承辦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靈柩安奉大典在戶縣重陽宮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省政協副主席張偉等出席典禮並講話。
王重陽離家別舍結庵靜修,融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奉《孝經》、《心經》、《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全真派。之後,他在陝西、山東等地傳教,收納馬丹陽、邱處機、劉處玄等七人為徒弟,為全真派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堅實基礎。王重陽去世後,全真七子在廣為傳道的同時,還說服成吉思汗罷兵止殺,挽救蒼生于危難,使得全真派更加風行天下。王重陽逝世于河南,後歸藏戶縣祖庵鎮。「文革」時,重陽墓被掘,靈骨被拋,好心的祖庵村村民趙茂忠偷偷將靈骨撿回虔誠掩埋,並于2005年交回重陽宮。
不是第一高手
王重陽一生在女真人統治下的金代從事宗教活動,從來沒有反抗過金國朝廷。王重陽文才還是不錯的,留下了許多著作。他使道教從哲理上開創了一個新局面。王重陽融道、佛、儒思想于一爐,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並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徒必修經典。王重陽不尚符?,不事黃白,不信白日飛升,以修煉內丹為成仙證道的手段。其修煉法下手功夫重在「清靜」二字,為此強烈主張修道者必須出家,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行苦修。王重陽的修行方式客觀上很適合女真和蒙古統治者的需要。
女真和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最傷腦筋的就是沒有好辦法化解民族矛盾,而王重陽的清修主張正好消磨漢人反抗異族統治的斗志,有利于緩解民族矛盾和鞏固異族君主的統治地位,所以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在金元兩個外族統治時代得到迅猛發展,並得到了官方的全力支持,王重陽也從而被元朝皇帝先後冊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和「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教的活動中心也固定到首都燕京,建立了太極觀(後改名長),並成為全真派的最高殿堂。
社會評價
王重陽是道教重要派別全真教的創始人,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據說因為他喜歡陶淵明,便改名知明。又因與陶淵明一樣喜愛菊花,而菊花在重陽節開放,便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重陽子。王重陽出身于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于金熙宗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于拯救民族危難。但由于南宋政權孱弱,舍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
武俠人物
金庸的小說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神秘、飄渺,著墨不多,充滿傳奇感,讓讀者浮想聯翩,體會到不一樣的閱讀快感。神雕俠侶里的覺遠和尚、天龍八部里的無名少林老僧、倚天屠龍記里的黃衣女子,都是此類人物。
王重陽也算是。但與少林老僧等人物不同的是,王重陽不但有名有姓,而且歷史上真有其人,有事跡、有文字、有傳說。他祖籍陝西,生于大富之家,幼好讀書,後中進士。四十七歲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慨然入道,隱棲山林。後在終南山築墓穴居,自稱居處為「活死人墓」,稱自己為「王害風」。功成丹圓後,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先後收馬鈺、孫不二、邱處機等七人為弟子,後世稱全真七真人。
金庸寫書善借歷史人物,這樣有故事的一個人、這樣有意思的一個教派,他自然不會放過。但金庸對王重陽卻十分吝惜筆墨,只借他人之口零零星星寫了他一點內容。但就這淺淺幾筆,已足夠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他是一個獨步武林的奇才。華山論劍,他技壓黃藥師、歐陽鋒、段智興,洪七公,奪得「天下武功第一」的稱號,搶到武林奇書《九陰真經》。
他是一個抗金保宋的義士。他組義師、抗金兵,不遺余力。甚至在抗金之前,動用數千人力,歷時數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糧草,作為起事之根本。雖然義舉失敗,卻仍能激蕩人心。
他是一個智義雙絕的英雄。他奪取九陰真經,不是為了稱霸武林,而是為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讓江湖遠離腥風血雨。他智慧超群,即便是不久于人世,也能安排一場假死傷人的戲震懾歐陽鋒。
他是一個不懂愛情的男人。他與林朝英,本是一對神仙眷侶,卻因他一心國事,無暇私情,以致辜負了林朝英的日夜思慕;又因二人性格相近,爭強好勝,盡管是相戀一生,柔情高義,卻仍是「落得情天長恨,一個出家做了黃冠,一個在石墓中郁郁以終」。
這便是王重陽。這便是金庸隨手幾筆畫出的王重陽。這便是窺神龍一鱗一爪而可想見其首尾的王重陽。我驚訝于金庸先生寫人物的能力。但是,在我眼中也有缺憾。那便是金庸先生為王重陽安排的這個綽號︰「中神通」。說實在的,金庸先生在取名方面真是一個大高手,任我行、東方不敗、向問天,真是名如其人、人如其名。而「中神通」,實在是一個太俗氣、太江湖氣、太小家子氣的綽號,沒有一點讓人驚艷的色彩,和王重陽蓋世的武功、傳奇的經歷毫不相稱。讀金庸每念及此,頗生不快,所以常常只記得終南山有一個「重陽子」,都忘了還有五絕中還有一個「中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