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瘟神】【紫姑廁神】【灶神(灶王爺)】

作者 ︰ 紫薇大帝

瘟神

瘟神又稱五瘟使者。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古人家家都有在門頭掛「艾草」的習俗,這樣瘟神就不會進來了。

道教的瘟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傳說始于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陣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于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游歷到此,于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瘟神之趙公明

趙公明為道教中的神明,是虛構的人物。道教稱其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覺昏梵所化生。姓趙名朗,字公明,與鐘馗是老鄉,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形似天師。張天師命其守玄壇,所謂玄壇,即道教之齋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其為趙玄壇。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晉代干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傳》中,更由「瘟神」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和其他七鬼帥率領鬼兵,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疾病。

直到《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方被冊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原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目被日漸淡忘了。他在《封神演義》中成為財神,是源于元明朝之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繪趙公明形象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黑而多須,跨虎。這正是後世所供武財神趙公元帥的典型圖像。書中又稱其授正一元帥,手下有八元猛將,六毒大神,還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將等。又稱他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瓖災‘,功莫大焉。據此,道教又將其與靈官馬元帥、關羽、溫瓊合為四大天將。

關于賜財功能,《搜神大全》說他:‘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自此,趙公明司財,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備受歡迎。至近代,又有人附會趙公明為回人,不食豬肉,‘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鑄鼎余聞》卷四。本屬虛構,他的回回族籍,更屬無稽之談。

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以加強財源福輳之效果。

文獻記載

最早的疫鬼始見于緯書,為三人。《禮稽命征》雲︰「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為小鬼。」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禮緯》亦記此三疫鬼,稱為高陽之子。《龍魚河圖》又有「五濕鬼」之名,曰︰「歲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頭發,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闢五溫鬼。」此後,若干著作即按比「三」、「五」之數,相繼寫出三鬼、五瘟故事。首先是干寶《搜神記》卷五之「三鬼」。略雲︰「散騎侍郎王佑,疾困,與母辭訣。既而聞有通賓者,曰︰‘某郡某里某人’。嘗為別駕,佑亦雅聞其姓字。有頃,奄然來至。曰︰「……今年國家有大事,出三將軍,分布征發。吾等十余人,為趙公明府參佐。……’佑知其鬼神。……初有妖書雲︰‘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鐘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莫知所在。佑病差,見此書,與所道趙公明合。」這里出現的是三個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個隱名,有姓名者為趙公明、鐘士季二人。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協昌期》載建吉冢埋圓石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公侯甲乙,年如(若)干歲,生值清真之氣,死歸神宮,翳身冥鄉,潛寧沖虛,闢斥諸禁忌,不得妄為害氣。」這里出現的是主管地下冢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趙公明一人,其余四人皆隱名。大約成書于兩晉南北朝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卷十一雲︰「又有劉元達、張元伯、趙公明、李公仲、史文業、鐘任季、少都符,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人,行瘟疫病。」這里出現的是七個主瘟疫病的瘟神,後來的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鐘仕貴作鐘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

其後《正一瘟司闢毒神燈儀》中有雲︰志心歸命︰東方行瘟張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趙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鐘使者。這里已明確稱五瘟神為五瘟使者,其張姓、趙姓等又大體與後世五瘟相符,只是此處是按五方而不是按四季加總管中央為名,且南瘟姓田不姓劉,鐘、史二人又易位,是與後世不同者。此書未著撰人,為道教正一部經138看書網年代不晚于隋唐。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卷十三《斬瘟斷疫品》論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雲︰「但今末世,時代澆薄,人心破壞,五情亂雜」,故「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萬鬼行惡風之病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鐘士季,水之精,領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土之精,領萬鬼行惡瘡癰腫」,據說,「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滅。」

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為五瘟神作傳,其卷四「五瘟使者」稱︰「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神)。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天行時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張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無法而治之。’于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眾。是時帝乃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封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封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封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後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為部將也。」舊時各地建廟祀瘟神,有些地區稱瘟祖廟。祭祀日期各說不一。《三教搜神大全》謂隋唐時五月五日祭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七引《歲時雜記》則謂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並席,祭訖,皆抑(遺)棄于牆外。」ab《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又稱,九月初三為五瘟誕辰,該日為其祭祀日。

送瘟神

在瘟疫發生的原因無法用醫學來解釋的年代,把它的橫行看作是精靈,鬼怪,瘟神等的作為。所以在當時經常采用巫術把視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來消滅瘟疫。在送走鬼怪和瘟神之際,馬和船被假定為鬼怪和瘟神乘坐的工具,所以作為驅邪鎮惡的巫術,在被看成是瘟神的偶人上附著人的污垢,不淨和疾病等,然後使偶人坐在馬和船上,把其搬運到村邊境的河邊或海邊,讓其漂走或把其燒毀(注1)。

送瘟疫,雖然也有作為個人的祈禱行為而進行的,但瘟疫的流行關系到共同體全體的生存,所以一般來說作為村落等共同體的儀式而被舉行的情況多一些。關于此類的瘟疫觀與送瘟神的咒術,中國,台灣,韓國,日本等環東海地域里存在共通點。

本文主要例舉以中國,台灣,韓國的為中心的事例,通過《送瘟船》民俗,把本學會課題的荊楚文化放在東亞的稻作文化傳播圈內,試圖考察荊楚文化。

一,日本的事例

在日本有很多事例,但在此只舉基于瘟神的牛頭天王信仰的典型事例2例。

其一是橫濱市金澤區富岡八幡宮的「?園船」。它是在農歷6月15日舉行的?園御靈會的夏天的驅除妖魔的儀式。附著有污穢,流到海里的供奉的神靈代替物是以茅草作為材料的船。

其二是三重縣神島的yalimaxio船。在12月8日作為送神的儀式,裝載了島民的一年災惡的船被搬運到海上被海水沖走。船是用茅草和木板編成的,在船尾豎立著寫有牛頭天王的紅旗幟。12月8日被稱為「事八日」,被認為瘟神,鬼怪等來訪的日子。所以在這一天人們盡量不出門,作為預防瘟神,鬼怪來訪的措施,人們在門口插入或焚燒?,辣椒,蒜等臭的東西。yalimaxio船也是其中之一,在將要迎接新年的年末,把一年的災惡裝載在船上,然後消除它。

在上述兩例中提到的牛頭天王是在神話中登場的與具有給人類暴惡的神的性質的susanoo相結合的神,在我國是瘟神的代表。在中國,台灣,與這susanoo相符的瘟神是王爺。

二,台灣的例子

所謂的王爺是在台灣尤其是南部廣泛信仰的神。對王爺的信仰程度不低于媽祖。供奉王爺的廟中著名的有台南的北港南鯤?代天府,蘇厝長興宮,西港慶安宮,屏東縣的東港東隆宮。雖然現在王爺作為巡守全國各地,替天行道(代天巡守)的守護神被人們信仰,但他原本是瘟神。有關王爺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是由360位進士所構成,有人說由3人一組所構成,也有人說由5人一組所構成,還有人說由12人一組所構成,總之他不只一位神,是某種物的犧牲品,具有靈性。在這一點上類似于日本的牛頭天王系統所崇拜的荒神。

王爺是監督人的善惡的神,要是想讓他向上天做好報告,那麼就有必要舉行盛大的祭祀送走王爺。那就是所謂的王醮祭祀,祭祀的最後,在被稱為「王船」的船上載著各種各樣的祭品,在海邊將王船焚燒。送王爺出海是為了祈禱家境平安,航海平安,五谷豐登,但它存在于將瘟疫驅逐的鎮惡儀式的基礎上。

如同受封與被祀之後轉變為驅疫的守護神的瘟神牛頭天王,王爺也具有轉化為守護神的雙重性。日本和中國在瘟神的雙重性格與基于其雙重性格的對待方法上存在相似點,在這一點上與下述的朝鮮也有相同之處。

王船到達海灘之前,人們一邊搬運王船一邊巡回大街,把家家戶戶的惡鬼瘟神集中在船上,把這過程稱為「迎船」,從各個家庭的角度來看這屬于把神靈作為來訪神迎接。附著有災厄,污穢,邪氣的東西巡回共同體空間,集**同體的災厄驅逐避災的面與日本相同。

現在雖然焚燒船,但它是到了清朝以後的事(照片2是清朝末年福建省的「大送船」,在照片中可以看出是焚燒船),原本是流走船。起源于中國大陸南部尤其是從浙江到福建,廣東的沿海地區,傳到台灣西南沿海部後成為王爺信仰的開始。其實中國大陸很早就有在送瘟神時使用船的記載。南宋初期的《雞肋篇》里有在湖南省(灃州)組織「社」祭祀瘟神,然後裝載在船上送走的記述。另外,明代的《五雜組》里有作為閩(現今的福建省)的習俗,在紙船上裝入瘟疫使其漂走的記述。

三,中國大陸的事例

明清以來的有關「送瘟船」的記載,主要是在江南地帶,長江以北的事例好像很少。在我發現的長江以北的事例中只有山西省與河南省2例。

到了近幾年,中國各地復興起傳統祭祀活動,隨著有關它的調查的進行,相關的報告書在增多,使用船的驅邪鎮惡的禳災民俗也在逐漸地明顯化。禳災民俗不僅僅在沿海地區,在內陸地區也存在。而且不僅僅是漢族,居住在華中,華南的內陸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也存在。舉行送瘟神儀式的時期不固定,有1月,2月,3月,4月,5月(集中在端午節),7月15日(中元。也是佛教的盂蘭盆會),11月,12月等各種各樣的時節。總的來說,農歷1月1日,15日,三月清明,5月端午,7月七夕?中元,11月冬至,12月除夕等時節邪氣容易侵入,所以在這個時期舉行。疫病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在一年中有儀式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比較集中在農歷五月端午節的原因可能與進入容易感染傳染病的夏季有關系吧。如同《荊楚歲時記》里所記載的「五月俗稱惡月,多禁」,自古以來就有在五月驅逐惡鬼的風俗。

上述事例因為沒有全面地進行調查,所以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是從事例可以看出集中在荊楚地區即長江中流的湖北、湖南一帶(黃1998︰112)。

從文獻可以看出,送瘟船原本起源于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後來沿著河傳到內陸地區。至于送船的地點,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四川等內陸地區是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是海應該與其地理環境有關吧。河也罷海也罷,重要的是使其順水流走並把它驅趕到村落共同體的外部。

四,韓國的事例

船是使用被稱為di的稻科植物,稻草,樹等造的。從舉行?度死者靈魂的「龍王祭」能夠看得出,「流走稻草船」不僅僅具有消災的意義,也具有祈禱漁民豐收的意義。

在朝鮮把痘瘡神叫做媽媽,胡鬼,江南國的客人,江南別星(客星)等。把送走痘瘡神的儀式叫做「送媽媽」。舉行這個儀式,在半島部使用人造馬,而在濟州島使用竹籠,在四角立起紙制的粘上幣早的竹子,在竹籠里裝上痘瘡患者的頭發和供品,拿到野外扔掉(赤松?秋葉1938︰參考圖錄120)。在濟州島,還有一些地方把它裝在稻草船使其順水流走(韓國文化公報部1992︰圖板59)。

看到竹籠和稻草船等的照片,能夠發現它類似于橫濱富岡八幡宮的「?園船」。竹籠的形狀完全相同于船,在四角粘上幣早相同于在「?園船」的邊上立起祭神驅邪帆(只是前者是四支,後者是12支,存在數量上的差異),在船上載入供品與瘟神一起送走的習俗上兩者存在共同點。

在濟州島也存在叫做靈感、鬼?的疫病神。這個神也被作為豐魚神,鍛造神,村落神等來供奉,具有復雜且多重性格。靈感喜歡海女和美女,是附在人體上讓人生病的品行不好的男神。病魔附身的時候舉行的祭祀是「靈感祭」,瘟神以歌舞,飲食等被款待之後,用稻草船使其在海水里漂走(玄1985︰302∼305,依田1985︰92∼93,韓國文化公報部1992︰圖版44)。

濟州島的送風神靈登船也與消災有關。靈登媽媽是女神,據說是農歷2月1日來,2月15日回本國。具有多重性格,作為來訪神給農業和漁業帶來恩賜的一面,一面也是凶暴的風神,要是不祭祀的話,刮起暴風給海上與田地帶來災害。與給人類暴惡的神的性質的susanoo,牛頭天王相似。

《增補耽羅志》(淡水契編,1954)里記載有2月的時候造船送神的紀實。赤松?秋葉(1938︰157)里記載了在用木竹造的,掛著帆的小船上裝載了雞,大米,海草的風俗。至今還有在1米左右的稻草船上乘載供品和一只公雞使其順水流走的風俗。把這叫做送船,可以理解為把龍王送回龍宮的儀式。

送走靈登神的時候,也舉行全村的消災儀式,造稻草船,在稻草船里裝載全村的災厄流放到海里(玄1985︰382)。雖然沒有把靈登神看成是疫病神,而把它視為帶來豐收的來訪神,但它作為風神也具有凶惡神的性格,在與災厄一起裝入船中讓其漂走的點上,可以找到把船作為供奉的神靈代替物的日本,中國的送災厄間的相似點。

這個西北的季節風的靈登神有從中國江南的天子國到來的傳說,「到農歷2月靈登神從江南的天子國到南方國的濟州島。…所謂的「靈登祭」是迎接靈登神,祈禱那一年豐收的祭祀。靈登祭首先從迎接龍王開始。…送冬天迎接春天的風神的靈登祭是傳達賦予新生命的江南春天的消息的風祭典」(金,文1993︰22∼23)。

在這里應注目的是靈登神是從中國江南的天子國到來的傳說。如前所述,痘瘡神除了被稱為媽媽,胡鬼之外,也被稱為江南國的客人,江南別星(客星)。在送痘瘡神的送神儀式上被唱的「路程記」中就描述有痘瘡神從江南到來的過程(赤松?秋葉1938︰下173,上556∼。崔1980︰41)。bird,isabellal.的《朝鮮紀行》(1998︰518)里也說︰「媽媽是從中國南部來的鬼神,在朝鮮流傳只有1000年」。

一般認為疫病是由人,物的交流從外部帶來的,朝鮮人民認為痘瘡神是從中國江南傳來的。

據野村伸一說,以迎接與送走天然痘神為主要目的的客人祭的巫術儀式中出來的客人是三人同伴,祖國是江南大王國。另外據野村說,在韓國南部珍島舉行亡靈祭的時候被唱的巫歌里也有客人是從江南乘船到了朝鮮的。從歌詞里的「送走能夠把家中的不安,焦慮,12不淨帶走的客人」看出,要是把客人神熱情款待送走的話,不僅僅是天然痘,還能把所有的災難送出去,而且能夠帶來財富和幸福。濟州島的靈感,鬼?具有既是疫病神,又是財富,幸福,豐魚的守護神的雙重性格,在這一點上與中國,台灣的王爺,日本的疫神是沒有兩樣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朝鮮半島的送稻草船似乎與中國江南地區有關聯。可是,這僅僅是傳說嗎?

其實充分存在從江南傳播到朝鮮半島的可能性。其途徑很有可能與稻作文化的傳播途徑相重復。如果是那樣的話,在日本存在的使用以稻草,茅草,蘆葦等稻科植物為材料的船送災厄的現象,從廣義上可以看成是東亞的稻作文化圈內的現象。因為從江南,朝鮮半島攜帶稻草的人們向前走到達的地方是日本。或許是稍微大膽的猜測,傳播的主體人是具有稻草技術的漁民即就是在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沿海部過著半農業半漁業生活的人們。這或許與被稱為古代百越的人們有淵源關系。

由上可知,以東海(eastchinasea)和黃海(yellowsea)為中心,圍繞東海和黃海的周邊的中國南部,台灣,琉球群島,濟州島,朝鮮半島西南沿海部,日本列島上存在船與神靈結合的送瘟船的儀式。其民俗的共同點與海洋周邊地區反復著依賴船交易的往來無不關系,其結果導致了有關神靈和船的觀念與祭祀儀式上存在相似性。

如果以現在的行政區看荊楚的話,它相當于長江中流域的湖北?湖南地區。這雖然不屬于沿海部而屬于內陸地區,但存在與沿海部一樣的「送瘟船」的民俗(注7)。如前所述,南宋時代的《雞肋篇》里記載有在湖南省存在「送瘟船」的民俗。

「送瘟神」民俗很有可能沿著稻作文化的傳播途徑從江南經由朝鮮半島(西南沿海部,濟州島等)到日本,或者從江南通過台灣或琉球群島北上傳到日本。另一方面,「送瘟神」民俗在中國大陸內部,沿著長江,珠江等河川,從沿海地區傳到內陸地區。其結果,在當今的內陸地區的深奧山區里也能看到這種民俗。

紫姑廁神

中國古代民間供奉的神明,可謂多種多樣,連家家戶戶都有的茅廁,也供有神明;主管茅廁的神明叫「廁神」,而且還是位女性。

傳說中的女廁神,名叫紫姑,唐代人,本姓何,名媚,字麗卿,自幼聰明好學,讀書著文,長大後嫁給了一個唱戲的伶人做媳婦。

唐代武則天垂拱年間,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然後把她納為侍妾,何媚年輕漂亮,在李景家中遭到原配妻子的嫉妒。不久,大老婆終于起了歹毒之心,于正月十五的夜間,將何媚殺死在茅廁里。

何媚含冤而死,陰魂不散,李景每次上廁所,皆聞其啼哭之聲,何媚的身影還常常隱現,做出「手持兵刃、大聲喝斥」的姿態。武則天聞知此事後,很同情紫姑的遭遇,便下令封何媚為「廁神」。

後來,世人按何媚的樣子,做成紙人或木人,放在茅廁之中,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一方面祭祀,一方面迎接廁神紫姑。

祭祀時,人們口中念念有詞曰︰「子胥不在,曹婦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婦,為李景的大老婆,小姑,即指何媚。傳說紫姑頗有靈氣,倘對著廁神佔卜諸事,能知禍福。

戚姑廁神

唐代另外還有請「戚姑廁神」的習俗。(戚姑亦稱七姑,可能是同音之故)《月令廣義-正月令》載︰唐俗元宵請戚姑之神,蓋漢之戚夫人死于廁,故凡請者詣廁請之。

此戚姑廁神本源于劉邦的正妃呂後,因冊封太子一事,迫害劉邦妃子戚夫人的一樁慘絕人寰的故事。

呂氏怨恨戚夫人,待劉邦死後,呂氏就一步一步進行報復,先罰戚夫人為奴僕,再削光她的頭發,燻聾她的雙耳,然後逼她喝下致啞的毒藥,最後極其殘忍地挖掉戚夫人的雙眼,又將她扔到茅廁里,活活折磨致死,並給戚夫人起了個「人彘」(即‘人豬’之意)的名字。

最不能忍受的是,在戚夫人苟延殘喘于茅廁的時候,呂氏竟讓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和大臣們去觀賞「人彘」死前的慘狀。後世人們十分同情憐憫戚夫人的淒慘,于是就將紫姑改叫為戚姑。

「坑三姑娘」廁神

除紫姑、戚姑之外,還有些地區稱「坑三姑娘」為廁神。《封神演義》載︰坑三姑娘是三仙島上的雲霄、瓊霄、碧霄三位仙姑。她們有個在峨嵋山(或作峨眉山)羅浮洞學道的趙公明兄長。

在周武王伐商紂之時,趙公明拒周助商,不料為周將殺死。雲霄三姐妹得兄噩耗,齊聚來商為兄報仇,起初用混元金斗及金蚊剪出戰,屢戰屢勝。後元始天尊和老子臨陣助周,施法術將三仙姑之法具斗、剪奪走,老子命黃巾力士壓死雲霄,又命白鶴童子用三寶玉如意殺死瓊霄,又親自從衣袖中取出神盒,將碧霄收入盒內,化為血水。

待封神時,姜子牙封雲霄、瓊碧、碧霄為「坑三姑娘」之神,執掌混元金斗,仙凡入聖、諸侯天子、貴賤賢愚,落地必先以金斗轉劫,不得超越。

而且《封神演義》中還特別指出,坑三姑娘還有為落地嬰兒化生的神聖職責,說︰「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俱從此化生也。」嬰兒降生,先要落在茅廁的淨桶里,雖天子聖賢亦在所難免,這樣一來,廁神坑三姑娘也就身價倍增了。

廁神與元宵節習俗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說︰「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祝告說︰‘子胥(說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說是大婦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廁神來了。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從那以後,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舊的衣巾,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洞覽》說︰「高辛氏的女兒臨死的時候,說過︰‘我一生愛好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來迎接我。’」這又是另一樁關于迎接紫姑的傳說。

習俗傳說︰廁所和豬圈里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雜五行書》說︰「廁神的名字叫後帝。」《異苑》講︰「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後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說︰‘三年之內不說,將來貴不可言。’」(以後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後帝的神靈附托紫姑說了這話的吧!

灶神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司爺爺(浙江衢州稱),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月兌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神話中的灶神

灶神全餃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吁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于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官指官紳權貴,習慣于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總之,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讓他難開口說壞話。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稱之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以使少打幾個小報告。因此,祭灶神象征著祈求降福免災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進第三次酒之後,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儀式便順利完成。而焚燒一個用篾扎紙糊的馬,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干草,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此外還要焚香、叩首,並在灶坑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喃喃叮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上帝奏報這家一年來的種種善事,不要講壞話。送走神明後,可別忘了正月初四(一說除夕夜)把眾神接回來,此之謂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

灶神的形象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或為美女,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看來中國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為其添了一位灶王女乃女乃一同供奉,倒是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信奉灶神的歷史

中國是信奉多神的國家,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長期與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學會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與灶神是一致的。不過,自灶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灶火毫無關系,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俗諺。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于灶」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見《論語?八佾》)也就是說,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由于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兒只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灶神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葛洪《抱樸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早期的灶神產生于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並且灶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覽》卷一八六引《淮南萬畢術》就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鄭玄注《禮記?記法》也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說人壞話的神了。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污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要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為灶王爺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就是所謂的祭灶。祭灶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為了讓灶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來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只能說個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這一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宋代範成大《祭灶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禮行賄。

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像民間一樣,在灶君臨升天匯報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祭灶時,宮殿監奏請皇帝到坤寧宮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禮。禮畢,宮殿監再奏請皇後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禮。

灶神的崇拜,從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後來的謹盼避禍,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凶禍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許有怨言、說怪話、發牢騷的種種禁忌,則被統治者加以利用,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種工具。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不斷進步,祭灶的風俗漸漸淡化,它必將慢慢遠離人們的生活。

灶神的來歷

它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幾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據記載,祭灶習俗在先秦時已經流行。但灶神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于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種"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後裔說。《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高誘注︰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注︰"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後的變體。由于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二,鬼神或精變說《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注︰"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發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文獻通考?郊社一九》釋灶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灶神為火精宋無忌的。《三國志?魏志?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一子,墮地便走人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于灶神是一對夫婦(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荊楚歲時記》︰"灶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灶君女乃女乃"的由來。

三,人死變神說《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一說,古時候有一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一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台上,變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窮蟬演變說此說為當代學者袁珂的見解。他從前引《莊子?達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蟬也。"《大戴禮?帝系篇》︰"顓頊產窮蟬。""這就說到點子上了︰顓頊之子名窮蟬,蟬又是‘灶有髻(?)‘的‘髻(?)‘,而‘髻(?)‘又說是灶神,是"窮蟬"與灶神之間有了一定的"聯系"。但此"蟬"並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見的一種蟬狀的小生物,俗稱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灶馬"。正是這種常見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麼一種東西。《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子曰窮蟬"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窮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條引《許慎異義》︰"灶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犁、系、髻(?)音皆相近,而窮系又作窮蟬,是窮蟬即犁,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灶神。《後漢書?陰識傳》"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李賢注引《雜五行書》︰"灶神名禪,字子郭。"《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姓張名單。"可見"單"或"禪"其實都是"窮蟬"一名的演變。進一步推測,"蘇吉利"該是"宋無忌"的音而"吉"、"忌"的聲音又都近于髻(?)。至此"豁然貫通"︰窮蟬既然又名窮系,而系、髻(?)、吉、忌的聲音又如此相近,則後世傳說的灶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窮系)"一名的演變。而窮蟬的本來面目,實際上又只不過是灶上常見的那種蟬樣的紅殼蟲--蟑螂(《漫話灶神和祭灶》,原載《散文》1980年第二期)。此外,民間傳說中關于灶神由來還有多種"版本",而少數民族有關灶神的傳說更為豐富.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托祀于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事物原會》一書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認為灶神是黃帝死後的神靈形態;《淮南子.?論篇》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灶。」認為灶神是炎帝的神靈而非黃帝;《周禮說》記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即認為灶神是顓頊的兒子,名黎;但也有認為灶神不是帝王神靈而純是平頭百姓的,《儀禮.特牲饋食禮》孔穎達疏記載︰「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意思是說︰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發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老年婦女先炊。還有更有趣的說法,《酉陽雜俎.諾皋記》認為︰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關于這個張單,民間另有個傳說︰說他娶妻丁香,丁香孝順公婆。後來張單外出經商發了財,移情別戀妓女海棠,回家休了丁香。丁香嫁給貧窮老太婆打柴的兒子。海棠好吃懶做,失火燒光了家產,丟下張單改嫁了。張單只好流浪討飯。臘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討飯,被認出後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里憋死了。因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張),所以玉皇封他為灶王。

灶神的職能

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制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于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于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灶神的奉祀

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福。因此,南北習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關于祭灶禮儀祭灶的禮儀各地可能不同,大體上來說是如此規矩︰祭灶時間︰多數地區于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祭灶地點︰廚房爐灶邊祭灶供品︰三牲(雞、豬、魚肉)、飴糖(麥芽糖)、清茶、水果、金紙等祭灶以麥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講人間罪惡,祭祀之人口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焚香祀送,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畫像從灶上揭下,連同金紙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祭灶的禮儀,在我看來是整個灶神傳說及祭祀風俗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充分體現出了中國人的神怪觀念。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戲弄的。人們的娛神行為同時也是自娛,神仙在年節當前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個影子,而是與我們一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家人。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背後,是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目的,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星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相關故事

朱元璋小的時候,家里很窮。一天,朱元璋的母親正在做飯,突然有一只喜鵲闖進來,叫道︰「朱家天下萬萬年!朱家天下萬萬年!」朱母生氣道︰「什麼萬萬年,不要開我們的玩笑。我看哪,有個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錯了。」朱母一邊說,一邊生氣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趕走喜鵲。這時,被朱母敲得鼻青臉腫的灶神現身了。他無奈地對朱母說︰「朱老媽呀,老天爺讓你們朱家天下萬萬年就是萬萬年了嘛,你干嗎還生氣呀?現在好了,你說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後來,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