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四部曲 第十六章 南風不競,莊子老子

作者 ︰ 龍吟月

南風不競(馳來北馬多驕氣,歌到南風盡死聲)

居住在六出飄霙的不世狂人,性格極端,有著偏執的思維與特立獨行的作風,絕不容許旁人染指自己的所有物。/>

因對禳命女的愛,而欲解開石化,卻在恢復後遭到無情拒絕;為得到禳命女的認同,開始了一連串的動作。

一個令世人討厭的傢伙,對愛的執著而傷害了許多無辜,也將自己搞的遍體鱗傷。看他對愛無怨無悔的付出,最後世人竟然被他的痴給感動了,進而喜歡上他。

如何停止?怎能停止?愛早已如火燎原,教我如何收拾?簡單幾個字,道盡了他的一生。如今停止了,是解月兌呢?還是心有所不甘?

為情奔波,來去緇塵,當時錯看春情落處,如今繁華無主,空歲追逐,換得一場徒勞。大雪沒身,南風不競此名,還有誰惦念?

為愛成狂,因痴而亡至死還被誤為小人,真讓人為他萬般不捨。

其武學─神毀之象、神變之景、神殺之撼。兵器─翎羽劍。所有物─神之卷。

說好了一起走,風雨相伴不回頭,愛你我願意去等候,哪怕再過幾年秋。為愛情孤軍奮斗,拋開世俗的信守,相信真愛天長地久,到最後卻一無所有。

寂寞注定沒結果還許下承諾,深深陷入感情漩渦,為愛情孤軍奮斗拋開世俗的信守,相信真愛天長地久到最後卻一無所有。

優藍歷境︰昨夜無夢,清晨時候,風來敲窗,喚我醒來,我便提早思念你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一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

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的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

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

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月兌。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

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無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氣!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

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

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跡。

在莊子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體,是一個無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萬物,道本身是萬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道,即獲得了無限和自由。

莊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dechar第n)的哲學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球撞擊那樣的機械論思想,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

老子認為道可道非常道。莊子也認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莊子採用的是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和以天倪。

這種方式讓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會懼怕後人的肢解。同時讓他的觀點不會被歷史湮沒。不同的時期拜讀,會得更新的意義。

莊周夢蝶、混沌開竅、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蟬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莊子的文字。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宛奇葩,將先秦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相對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傾向於對藝術及自由的追求。從莊周夢蝶、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事情可見。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伯陽。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

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時,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擔任守藏史),一是老萊子。確切出生地不詳。但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老子後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本意,他是不想留任何文字的。但經不住尹喜的勸說,終於在函關住了些日子,認真總結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著作(現稱《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講究致虛極,守靜篤、不與人爭的修持。

政治上,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和現代共識主動性同出一轍。老子有一段話常被視為對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宗教概念上,當時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本上為意識天,但老子將之破除,將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經》原文中,可見得老子對天的看法是自然無為。

於現存通俗本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處之不仁,並非無仁心,而是指無心而為,亦如文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實老子當時的諸多論述是為破除神鬼論,而非後人將其奉之為神之觀念。

總體而言,老子之思想並非消極、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積極的要求吾人順應自我之心性,發揮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無心而為不執著於功名利祿,發揮自我之能動性,讓人擁有最大的自主性去發揮自我生命之所長。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文閱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