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四部曲 第五十五章 佛陀悟道之後

作者 ︰ 龍吟月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文學館*

後來波羅奈國長者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隨後他的五十位朋友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

舍利弗、目犍連在听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這1,255位弟子,成為佛陀僧團的骨干,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听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

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阿難等人,紛紛加入僧團。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只園精舍說法25年。

原始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

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華嚴經》,但無人能明白,所以他從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開始;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阿含經》。

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煩惱、生死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世間一切法皆無自性;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大品般若經》及《小品般若經》。

有些眾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分別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經》、《妙法蓮華經》,詳細說明萬法唯識所現,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佛陀在婆羅雙樹間般涅盤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盤,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周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

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釋迦牟尼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醯連尼耶瓦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盤,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听佛陀的最後教誨。

夜里須跋陀羅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子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大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婆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比丘尼眾中的皎皎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等。

在佛涅盤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

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此後弟子們陸續匯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

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印度教有釋迦牟尼是毗濕奴第九化身的說法。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關於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在佛陀時代之前,上古白印度人遺留下來的信仰,被稱為婆羅門教。他們經常會呼喚神的協助。在戰勝之後,則感謝神靈的幫助。

他們並不怕死,並認為戰死之後可以光榮上升天堂。因此,古婆羅門教之中,充滿了許多祭祀的儀式,以及贊頌神的贊美詩。

這些儀式及贊美詩都收在《吠陀》經典之中,梵語是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唯一語言。負責宗教儀式的人,稱為婆羅門。負責戰斗的武士階層,則稱為剎帝利。

但是印度南方居民信奉的當地本土宗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則是沙門。沙門崇尚出家苦行,在原野獨居,修道時不結婚生子,整日端坐不動以求進入禪定。

他們不相信《吠陀》中記載的神只以及升天之說,但他們相信輪回轉世,認為今生所做所為(稱為業),會影響到來世的好壞。

要月兌離輪回,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苦行而得到解月兌。《梨俱吠陀》中所說的牟尼,也是屬於沙門中的一種。

在公元前第七、八世紀,興起了《奧義書》信仰,它與婆羅門教信仰不同,受到沙門傳統的影響,他們相信輪回業報,崇尚禪定苦行,但是他們也相信古婆羅門經典,追求梵我合一。

奧義書信仰以秘密傳授的方式,主要流傳在剎帝利階層中,後者對婆羅門階級不滿,認為宗教特權不能由他們獨佔。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六派信仰中的數論、瑜伽二派。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

佛陀本人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無所有處定,向郁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

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在教義上,佛教與耆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也是因為他們同屬於沙門傳統所致。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

佛入涅盤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俗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粹單一。

各方言本身也在演化,學者稱摩揭陀俗語後來演變為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摩崖敕令和石柱刻文被發現後,學者對於摩揭陀俗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月兌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語為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方言語音來持誦佛陀所說教法。

早期的佛教經典不以梵語誦持,經律到後來才混合梵語進而出現梵語版本。存世的最早的佛經犍陀羅佛教原稿的撰寫時間在公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之間,悉達多生前及死後百余年內並無任何歷史記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文閱讀 | 天馬行空四部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