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監 第714章邊牆戰略

作者 ︰ 夢難成

()遼東所有的俘虜現在都開始在分散著,男勞役分為二批人,一是集中在了蓋州港口、以及蓋州到沈陽的道路修建方面,因為現在已經有了有軌馬車的成功經驗,所以此次的道路設計為兩條線路,一是官道的擴寬,建成水泥路;二是有軌馬車的修建,兩條線路均在三岔河以東,各城池以西,如此與水路一起形成了三條運輸線。

從蓋州到沈陽,甚至下一步到鐵嶺、開原,並穿過邊牆,一直向北。這將是遼東連接著渤海的最重要的一條交通線,這一條線路的三線貫通,預示著遼東提速的完成。那時遼東將徹底的被一切為二,農業、經濟、軍事、工業,必將大大的提速,其效用並不比邊牆的作用少上多少。

而且在朱由校看來,修路是也是宣示主權的一種方式,這個時節,俄羅斯公國對東北亞的擴張還沒有開始,他們現在只是剛剛開始而已,鐵嶺、開原北邊還有廣闊的土地。這條路只要一路向北,走長春、哈爾濱、外興安嶺然後一路修下去,直到北冰洋。那樣勒拿河以東的地方、現在無主之地的東北亞就能輕松的落到中國手里。

朱由校不太了解那邊具體的地形、地貌,只是知道冷的要命。但這個時候不佔那就太可惜了。等到‘我大清’去簽那‘尼布楚條約’時,一切就晚了。

有這條路,就算是俄羅斯公國的擴張過來,也可以輕松的運兵過去,打仗也能輕松起來。這份帳朱由校還是算的清的。以最小的代價,將這塊大土地佔下來,還是比較合算的。

第二批人當然是開始建礦、建水泥作坊,遼東地區有豐富的煤炭、鐵礦資源,而且又有著發達的水利資源。想修路。鋼鐵、水泥、火藥等這些必須的東西,朱由校並不指望著從京城或者內地往這邊調運。一是費用太高,二是太不方便,遼東地區完全的可以自足自給,而且路越修越遠,指望著運送已經不現實了。

鐵礦、煤礦、水泥作坊的建設現在必須開始了,正好現在開春,正是建作坊最好的時間。作坊的建設為了充分的利用水力,當然是沿著三岔河,並利用山石、煤礦、鐵礦的所在地。這種地方在遼東找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最後定在了鞍山這個地方,在那里相當的符合朱由校提出的條件,朱由校大筆一揮,一個圈圈就點在了鞍山那里,這個圈圈。是朱由校在遼東畫的第一個圈。集中建成了一個小型的工業基地。

只是第一步,可以說是先軍政策,但隨著遼東戰事徹底的消停,遼東大皇莊肯定是要有一個大發展的,這個時候要有所準備了。

而其他的一些奴隸,甚至是漢民,開始整合各個農莊、皇莊等莊子,那些莊子許多的地方都已經播好了種等等,就等著到了六月麥子成熟的時候收糧食了,民以食為開。遼東的發展,不能一直靠著內地供糧。四五十萬人糧食的缺口相當的大,堅持到六月份已經是相當的不容易了。

建奴們對于農活的確是不太適合,甚至比蒙古奴隸都要難以適應農活,學習起來相當的困難,建奴本身就是漁獵民族,他們是打獵和采參的出身,學習農活對于他們的確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但再難也得辦,這里算是整個遼東糧產區最大的地方。雖然這些田地是大量荒蕪之後留下的,數量比起建奴造反之前少的太多太多了,但夏收之後,針對這四五十萬人來說,那是絕對足夠了。所以管理起來雖然麻煩,也得利用上,不能精耕細作,那就干粗活。好在漢民在這里數量也著實不少,基本上采取的是三帶一、三看一的原則,將三萬余分配到十萬漢民手里。

下一步要從三十六皇莊那里調人過來,把大明大皇莊的經驗徹底的推廣應用到遼東。遼東這邊朱由校仍然是以皇莊的方式搞起來,再次成為大明的糧倉、工業基地。

革命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建奴未滅,朱由校當然還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軍事上。現在陣兵與撫順城邊上,拿下撫順當然是首要的條件了。

在這里一呆就是半個月之久,朱由校首先明白的是撫順與撫順關的區別,那就是根本是兩個地方。撫順千戶所即撫順城,撫順境內尚有長約110公里的邊牆遺跡,它屬于遼東邊牆的東段。而這段邊牆內有四堡一所,即︰會安堡、東州堡、馬根丹堡、散羊峪堡和撫順城即撫順千戶所。邊牆上有兩個關口︰撫順關和鴉鶻關。撫順城就在自己的眼前,而撫順關卻在渾河的南岸。

撫順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據孫承宗講,這里有一個古稱,肅慎。這個名字也是一個民族的稱呼。(還有一說肅慎族是滿族的祖先。)

這個稱呼最早是從孔子嘴里說出來的,有一個孔子識箭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國來到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一帶),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在陳國居住三年。一天,在陳惠公院子里從天上掉下來一只凶猛的鳥,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長左右。陳惠公不明白這鳥和箭的來處,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鳥送到孔子的住處,並問事情的由來。熟諸歷史掌故的孔子,說這鳥和箭是有來歷的,這鳥從很遠的地方來,身上中的箭是肅慎國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敗商朝一統天下之後,通告邊遠的夷蠻各部以當地名優作為貢品朝獻,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肅慎國將楛矢石砮作為貢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澤遍天下永遠延續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為‘肅慎氏之貢矢‘,分賜給下屬異姓諸侯。那時有一種禮規,分賜珍玉給同姓自家人表示親近,分賜夷蠻的貢品給異姓下屬用來告誡他們不要忘了臣屬地位。當時分賜給陳的就是‘肅慎氏之貢矢‘,如果惠公派下人去祖廟了解,也許能找到當時的‘肅慎氏之貢矢‘。陳惠王派人去查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裝著的周武王所賜的刻有‘肅慎氏之貢矢‘的楛矢石砮。

朱由校當然對這樣的典故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在乎的是收復遼東邊牆的控制權。

現在陸戰隊配合著趙率教,從山海關往東,開始收復遼東邊牆西段;何可綱據守在鞍山,由鞍山向西收復遼東邊牆中西部。而朱由校自己任務就是從撫順城開始,先行在遼東邊牆東段楔一個釘子。然後折返沈陽,轉向而北上,一路將沈陽以西,遼河以東的邊牆全部收復,那里邊牆之外,就是遼西蒙古諸部。在收拾完遼西的建奴之後,就輪到了這些反復不定,今天來投、明天就叛的蒙古諸部了。那些去年喜峰口損失了主力的蒙古諸部並不放在朱由校的眼里,對付他們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北上的目的地則是鐵嶺、開原,直擊遼東邊牆最東北邊的鎮北關。

其實朱由校對于邊牆沒有什麼好印象,秦始皇修長城,二世而終,大明為了抵御異族之侵,也修長城,當然這規模比起秦國更加的龐大。但為了好听,于是有了邊牆之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

遼東邊牆是比較失敗的產物,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之《奏復遼東邊事疏》就講的比較在理,里面有段話正是針對朱由校下一步要面對的遼河段邊牆︰

「邊牆阻遼河為固,濱河之地,延壘八百余里,土脈咸鹵,秋修春頹,動費巨萬。夏旱水淺,不及馬月復,冬寒冰凍,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賊深入,遂將良田數萬頃,棄而不佃。」

此所謂「阻遼河為固」者,亦言邊牆曲繞遼河以行也。這里面說的費用以及屯田不談,單就軍事,也只是憑牆而守,簡直就是駝鳥主義。使得明初稱霸天下的戰斗力,慢慢的沒有了方向。在危機四伏之下,憑著邊牆之地勢,扼住了遼西蒙古、建州女真的入侵。但再好的城牆,也有被攻破的一天,這次的老奴七大恨,就把大明一下子拖進了深淵。

朱明璋推翻暴元,北征蒙古,打的北元抱殘守缺,也是沒有什麼城牆,大明不一樣走到了最高峰?最好的防御其實就是進攻,而不是消極防守。沒了憂患意識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危險的,更何況憑著那一道沒有生命的萬里之長的城牆呢?

但不管朱由校對遼東邊牆有什麼意見,但第一目標還是要以邊牆為主。

收復撫順千戶所並沒有費什麼勁,莊海鳴排開了大炮,一做出攻擊的表示後,撫順千戶所的建奴就開始逃了,不一會的功夫就成了一座空城,沒有人了。面對著千余門大炮,建奴們不傻,他們當然知道憑著他們那點人,根本守不住這個地理位置不算什麼險峻的城池。

對于逃跑的建奴,朱由校當然會直接的以窮寇莫追為理由,兵出邊牆現在還不是自己的既定戰略方針,朱由校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

ps︰

新年伊始,看書得好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二十四監最新章節 | 大明二十四監全文閱讀 | 大明二十四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