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一直沒有太注意科舉制度,為了適應大明朝,他的確知道一點科舉制度,但對整個的流程知之甚少,就連朱木匠那邊的記憶也沒有太多,現在又出來一個殿試,的確讓他不太明白。
孫承宗一見皇上如此又在這樣的事上開始糊涂一時了,開始給朱由校進行了科普教育︰
「皇上,我朝開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所為當然是為國招納人才,而所取的人才,當然是讀書人,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這十年寒窗,一樣要經過層層的考試」。
「層層考試?」朱由校一听考試就犯怵,從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學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還有這樣那樣的資格考試,一般說來,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來應付考試,而許多的內容只會出現在卷面上,現實生活當中,半分用不著。白白的浪費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國應試教育,竟然從明代就開始了,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背個小包,直接的進京趕考,然後得中狀員。
想想西廂記里的張君瑞,人家不就是帶個書童去的嗎?但那只是考試故事的結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確是層層考試,大小考試可分以下幾個步驟︰一是童生試,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凡是參加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參加地方的州、縣級考試,由州、縣長官主考,童試預考通過以後稱為‘生員’。也叫‘癢生’,通稱‘秀才’。每隔三年舉行兩次,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這就是三項考試。」
「二是鄉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舉行的考試。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參加的人是通過本省學政事先考試(科考)成績優良的秀才,多在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也稱「大比」。被錄取的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謂的‘解’是發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將送往京城參加‘會試’。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第六名為亞魁、共創的名次都稱文魁。鄉試都在子、午、卯、酉年舉行,共分三場,叫「正科」;如果遇到國家慶典,加科稱「恩科」。」
「三是會試,就是剛剛舉行完的考試。通過鄉試以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由禮部侍郎主持的考試,或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會試,為正科;而今年的則為恩科,因為在春天考試,所以又稱「春試」、「春闈」。考中的當「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由于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考場就是京城的貢院,」
「這個朕倒專門去看過,那里有上萬間房間都是單間,但那個單間也太小了點吧。三天考試時間,能把人逼瘋了吧。」朱由校插話說,那單間怎麼看怎麼象是牢房,還是關禁閉的那種。
「皇上說的正是,那些單間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里面答題,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著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老臣就是從那里考中貢士的,想想還真覺得可怕。」
「貢士?不是考進士,中狀員的嗎?」朱由校不由的問道,這個貢士,的確讓他迷惑。
「皇上說的考進士,中狀員雖不準確,也差不多的意思,不過那是下一步的殿試的事情。現在朝中來請皇上出題目恰恰就是殿試。」孫承宗笑笑說。
「殿試?孫老師給朕詳細說說。」
「是皇上,殿試,是由會試錄取的貢士,由皇帝親自在宮廷大殿策問的考試,叫殿試或廷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是狀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其它賜進士出身的錄取若干人。三甲錄取的叫賜同進士出身。」
「最後還要有一次朝考,殿試錄取的新科進士,需要應一次殿廷考試,由皇帝派大臣閱卷,依照成績分別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書、知縣等官職。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設的教習館研究,三年後舉行「散館」考試。優秀的,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其余的,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縣。」
「這題目雖說為朕來策問,那題目呢?」朱由校听出來了,自己只是發卷的臨考官而已。卷子是不是由自己出,還真不明白。
「回皇上,天子臨軒策試,所發題變閣臣進擬,以備厥事。先一日,如中書官于六科廊繕寫,內監之,是夜,司禮監鐫刻,三鼓始竣,仍扃中書于內,到御殿,始放出。策題內容有問及經、史,也有問及時務。對策要求考生惟務直陳,字數限一千字以上。」
「這麼復雜啊,對了,朕還以為這春闈考試就是中狀員的呢,那是不是考中了貢員就能成狀員呢?」這些的確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沒想到這個狀員不是高考一樣,一炮成功。
「回皇上,非也,剛才老臣所說的縣試第一名叫案首,院試第一名也叫案首,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從鄉試開始,一路走來,能夠一直都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被稱為連中三元,這種人在整個大明只有二人,為正統年(明英宗)的商輅和洪武年(朱元璋)黃觀。」這話說的孫承宗相當的向往,讀書人對于這種考試猛人相當的推崇。
「哦,朕多謝孫老師解惑。」
「老臣不敢。」
「只是孫老師,朕觀這殿試考試的時間,與參考的人員,幾乎就是與春考中的貢生重合了,這殿試豈不是成了春考的加考?有必要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