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二十四監 第733章吏制改革

作者 ︰ 夢難成

()兵部更是不得了,尤其是出兵討伐後的軍費報銷,若不與兵吏打點講好「斤頭」,則種種挑剔,層層駁回,窮年累月,不得竣事,而且這種打點是公開直言不諱毫無顧忌的。諸將想拿到糧餉,不掏點羊蛋錢,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遼餉貪墨案中以兵部這些吏員伸手最多。

刑部的書吏也是利藪。但他們卻有著生殺大權,人命關天的大案、要案,都要經刑部這一道坎。誰不要起生還生或死里逃生,刑吏能夠把已定刑要正法的犯人救活過來,這不是深諳律例的刑部司員辦不到的。傳說刑吏都有舞文弄法瞞天過海的辦法。說是江南有一富家子弟犯了死罪,部文已經核準,釘發文書遞到便要行刑。刑吏得了巨賄,把發往江南的文書和發往雲貴的文書互換一下,到達後雙方發現犯人之名有誤,只得退回刑部更正,如此往一來,耽擱年月不少。而刑吏又早已算好,在這期間必逢著皇帝、太後萬壽之類的慶典,一定頒施覃恩,赦免或減刑天下罪犯。這樣,一個死囚便不致斬決了。而刑吏這種錯封文書之失,則並非什麼重罪,只是革去吏職而已。

工部雖居六部之末,其利更厚。皇帝死後葬的墳墓,叫作「山陵」,其建造工程便叫「陵工」,當皇帝的毫不忌諱,一登了基,便要興建陵工,而且皇帝一天在位,陵工一天不能修竣,拆拆修修。有的命長皇帝在位六十年,陵工便要興建一甲子,這筆費用每年報銷,其實都入中飽。此外如皇帝的大婚,官殿的繕修,尤其是特大的工程項目,;以及黃河惟恐不決口,決了口便得發放大量治河經費,叫做「河工」,種種工程費用。能夠實際到工的。據說能有四成,便可算是廉潔奉公的了。當然,工吏憑著他們的本領和商人勾結去搞那些銀錢,自然不便獨吞。工部司員樂得沾些光。開一眼閉一眼。

六部書吏之富。可以敵國。有了錢便可使鬼推磨,若有人敢得罪或懲治他,報復起來。可使一二品大員丟官。書吏的氣焰之囂張比起閑散的京官要強的太多了。

所以京吏比那小京官更加的牛氣轟轟,京官只能守著這個官是官,吏是吏這塊遮羞布了。

朱由校對此情況也通過情報部門了解到了一些,但管又能管得了誰,風氣盡然,他一個皇帝工作者整天把心思放在吏員的反腐倡廉上,還干不干點正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這些吏員全部的撤換掉。

對于官員的大材小用,朱由校也是相當的看不慣,在他看來,一個市長,不去為百姓辦點實事,把經濟發展上去,整天的泡在公安局、法院、教育局,稅務局里辦著各局、院一把手的事,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的事。這種情況必須得改過來!

「皇上請慎重,這官與吏之間,絕非可以並提之事。官為與國同休之人,而吏只是被官員役使之人,豈可同日而語。」

朱由校,將官與吏這層壁壘要給捅破,這一下如果讓官員們知道,還不一下子捅個馬蜂窩?從九品官到一品官,這十八級官員,估計一下子都能跳起來反對,十年寒窗、鐵硯磨穿,考取的功名,卻與下等人看齊了。這讓他們情何以堪?

孫承宗相當的激動,他也是官員,當然無法接受這等等于踐踏蹂躪官員權威的評論。半天不說話,憋出來了這話。那樣子就差跳起來大罵昏君了,這是官員不能忍受的極大污辱,就象是有一天,縣太爺與一叫花子一齊坐堂審案一樣。

「孫老師無須著急,現在官不如吏的情況比比皆是,說是官員貪墨,其實比起酷吏的吃喝拿卡來,對百姓所擾更重。朕免除天下稅收,最大的原因恰恰針對的就是酷吏。而在京官之中,吏的待遇比起京官更是強上數倍不止。有的官員的確在辦事能力方面不如一位能吏,這些都是一種畸形的現象。」

「皇上此言倒是符合時政,吏的素質參差不齊,的確害人菲淺。」朱由校的話的確如此,讀書人的出路很窄,最地一用是書生,直到考出了秀才來才可以有免稅、免遙役之類的好處。再到中了舉人之後,路子才寬了起來,要麼直接的考中進士為官,要麼當個西席教個書,當個幕僚之類的。孫承宗就是選擇了教書。

「朕想著改革吏制,朕所要做的是天下無吏,並非將如今天下的吏一一的變為官,而是讓越來越多的有官身之人卻閑置在家的舉人,取代吏。首先是人員問題,想我大明,每三年才有一次會試,名落孫山者何其之多,這些人空有一個舉人的名號,卻沒有實際的職責,空閑在家等著實缺。可以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培訓專門的業務,然後再經考核,充抵到各地去擔任。」朱由校想的不是將原有的吏提到官的位置上來,而是將‘官員預備役’提了進來。

對于大明的酷吏,朱由校沒有半分的好印象可言,他們仗著身份,在大明狐假虎威,四處的漁肉百姓,甚至敲詐低級官員。這種‘大明窗口’的**,直接導致了百姓對于大明政權的一種極大的不滿,再加上一些誘因。使得遍地峰火,一發而不可收拾。大明的滅亡有人說亡自自身,而這個自身之中,酷吏佔的比重相當之大。

所以挖掉這塊大明的腐肉,是重中之重。朱由校廢除稅收制度,利害攸關最大的就是這些酷吏。所以他們的反對也是最大,各地冒天下之大不韙違反這種硬性規定的,也就是這些酷吏,沒有了稅收這塊收入,他們的損失相當之大。朱由校對此實施了最為嚴厲的打擊,抄沒財產、沒收房屋,罰款苦役,受百姓圍觀嘲笑,以敬效尢。

想要將酷吏們清理出去,在這種那就得找一批人一代替他們,否則只會是一雞死,一雞鳴,治標不治本。大明的舉人大軍也是相當多的。有明一代二百余年,出的舉人總共有十萬之眾,而在各個時期也存活在各個時代的舉上也是幾千之多。

現在將新科進士一網打盡,收攏到自己的麾下,以皇莊的形式讓他們學習,接受自己的改革方式。而後再把全國的舉人來個一鍋端,慢慢的以實務出發進行培訓,讓他們接受自己的相對高效的機關效能。長此以往,這天下的官員都將是出自自己之手,都是自己的勢力。各地的發展當然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各項改革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哪里會有什麼阻力可言?

開創以官為吏的局面,這是一項最為省心的一種方式。鄉試之後所中的舉人,這個舉人就代表著有了一張官場的入場卷,他們的身份就是官,但如果沒有官位實缺給他們,他們只能在家里閑為吏之職卻擔著吏職。

所以說鄉試也可以當作為官員資格賽。中舉了,就擁有了這個資格,但有了資格,並不一定就能當上官,許多的人,終生與官場無緣。他們這批舉人在百姓眼里是個舉人老爺,但在官員眼里比秀才也就高一級而已,什麼都不是。以前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有個免稅權,有人將產業安置到他的名下,借以逃稅、遙役。國家是一分錢都不會給他們。

如此將這批人拉過來,集中辦個職業學校,專門讓他們學習一下吏的業務。他們帶個從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身到各地去,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幾年下去,潛移默化之下,中舉之後就有官當,並不誤考進士,這個條件對閑雲野鶴在家,看著官員無比渴望的舉子們也算是多了一條路。

而隨著每年舉人的選出,加上全民教育的推廣,舉人們會越來越多,吏這個詞,就會成了歷史,而不必等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再來去除了。

「皇上之計倒是兩全其美。舉子的辛苦,老臣也是經歷過的,因不願靠著免稅而佔大明的便宜,所以老臣當年也是充當了教習,輾轉到了大同教書謀生。直到中了進士,情況方能好轉。」

「孫老師之言朕道知曉,比如宋家兄弟、孫元化、蔣秉采他們中舉已經十年了,但並沒有什麼俸祿在身,宋應升哥倆,堅持著走進士之路,四次未中。孫元化則跟著徐愛卿或者是袁崇煥以謀生,而唯有蔣秉采幸運一些,到了山西當上了一個縣令,之前也是毫無生計。他們在舉人當中,還是幸運的,多數的舉人,則只是靠著祖產,或者接納族中、鄰里的土地,以免稅名額而取利。如今天下免稅,這項收入也被朕給堵死了。此次正好給他們找條出路。」

舉人免稅賺錢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收了別人的土地,本來按國稅該交一兩銀子的,搞到他的名下不用交錢給國家了。然後舉人自己再收個半價七折之類的。(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二十四監最新章節 | 大明二十四監全文閱讀 | 大明二十四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