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晴朗的秋r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金陵城,城東的山頭處,一道金s 的霞光,慢慢的變強,太陽就要爬上山頂,猶如新生孩子,充滿朝氣。
朱允炆在晨霧中,氣喘吁吁的慢跑,立志做一個偉大的種/馬,沒有好的身體可不行,現在的這副身板太差,才跑一小會,就累得不撐不住。堅持,鍛煉身體重要的是意志的堅持,扛過這段最累的階段,就會好點,而鍛煉的效果也會慢慢體現出來。
朱允炆腦子里把昨天的盤點的人物再回想一遍,就當轉移注意力,讓身體扛過第一次的極限疲勞。昨r 盤點的幾個文臣,都是朱老四欣賞或者器重的人,解縉、胡廣是朱老四第一第二任內閣首輔,不過朱老四主要使用他們的文學才能,安排他們主辦文墨之事,官位也給的不高,不過兩個人政治見識和人品都不咋地。解縉還不知道在哪里,就先擱一擱。
楊士奇,大明第一個強力內閣的領頭羊,大明內閣的權力r 益加重,從三楊內閣開始,楊士奇也是在朱胖子朱高熾手里才小宇宙爆發,朱瞻基為了抑制文臣權勢,引入了內監識文斷字干預政事,開始大明太監的輝煌時代,以此可見三楊的能量多麼巨大。
就先見一見這個傳奇人物楊士奇,朱允炆氣喘吁吁的喘著粗氣,在腦海里把幾個人略微安排一下,回憶昨晚看到的楊士奇的履歷。
楊士奇,幼年喪父,隨母改嫁進入羅家,繼父羅x ng嚴厲孤傲頗有才學,督促幼年楊士奇學習,在楊士奇八歲時,因見羅家祭祖,其于隱蔽處捏土為香,祭奠自己的生父,不料為繼父見到,繼父感念其孝心一片,寄人籬下而不墜其志,料其他r 必有成就,使其恢復原本姓楊姓,並著力培養。
其後,羅x ng因罪被貶職到偏遠之地,楊士奇在生活貧困中長大。十五歲在本籍入私塾教書,養母以盡孝道。再後來,被舉薦成為縣教諭,因為丟失教諭官印,畏罪潛逃游走江湖,建文二年,方孝孺舉薦他做翰林院撰修,現在正在參與編撰《太祖實錄》。
朱允炆也停下跑步,結束第一次鍛煉,小蘿莉遞上毛巾,朱允炆擦干頭上的汗水。想起楊士奇丟失官印潛逃江湖的記錄,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還真是個屬泥鰍的,有點意思!」
重新洗漱一番,朱允炆對吳亮說︰「等會去翰林院,召楊士奇來見朕。」說完朱允炆邁步向書房走去。
早晨的陽光照在大明皇宮禁城,翰林院七品撰修楊士奇,內心忐忑不安,低著頭目不斜視跟在吳亮身後,西邊長長的身影亦步亦趨的跟著。
剛才,皇上身邊內侍太監吳亮,到翰林院,一道簡單的諭旨,讓進入翰林院不到一年的楊士奇立即變成焦點,那一道道目光滿是嫉妒,也有看樂子的味道。一路上楊士奇在心里把他在翰林院的工作回顧一遍,無功也無過,但不知道到皇上召見自己到底吉凶如何?
「臣翰林院撰修楊士奇覲見陛下。」楊士奇在謹身殿門外,就跪倒在地,恭恭敬敬一絲不苟的行禮,等待殿內的傳喚。
「陛下有旨,傳楊士奇覲見。」殿內傳來吳亮的聲音。
楊士奇站起身,低著頭,提著官袍前襟,疾步走入謹身殿,來到朱允炆書房,再次跪地行禮。
朱允炆在吳亮往翰林院去的時候,就滿懷好奇的等待著這個傳奇式的人物,現在看到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年齡三十五六歲,兩條厚重的劍眉,一對眼楮透著幾分狡黠,容貌俊朗,這就是傳奇人物楊士奇。
「平身,站著說話。」朱允炆控制住自己得意的心情,語氣平淡的說。
「謝陛下,」楊士奇站起身來,頭著低看著自己的腳尖,垂著雙手,恭敬的站在一旁,和一個拴馬樁差不多。
「你何時進入翰林院?」朱允炆也一時半會不知道該怎麼問話,就隨口問一句。
「啟奏皇上,臣建文二年三月,受方大人舉薦,陛下恩準進入翰林院。」楊士奇也是一臉不解,只能如實回答,也許皇上真的不記得自己進入翰林院的時間。
「哦,嗯」朱允炆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問了一個烏龍問題,干咳兩聲,喝一口茶,繼續說道︰「朕听方先生說過,你在翰林院的執事還算盡心盡力,方先生多有夸贊。」鬼知道方孝孺夸過楊士奇沒有,先借用方先生名頭,他楊士奇也不會去查實。
「方大人厚愛,臣愧不敢當。」楊士奇心中一松,看來今天應該沒有禍事。
「《太祖實錄》編撰的如何?」
「啟稟陛下,《太祖實錄》現在已經完成八成,估計年底就可以恭呈御覽定奪。」
「楊士奇,你參與編撰《太祖實錄》,當對太祖治國之策非常熟悉。」
「啟稟陛下,臣已經詳讀太祖各種手諭、內史文檔。」
「你以為太祖治國之策,利弊如何?」
「回皇上,太祖起身布衣,崛起于紅巾義軍,帥正義之師南滅陳友諒張士誠,北驅韃虜,恢復大漢河山,勵j ng圖治與民生息,勸農桑治貪腐,文治武功可比唐宗宋祖。微臣愚鈍,不知太祖治國之弊。」縱然楊士奇是個博古守正的奇才,但是突然面對這樣的問題,也有點反應不過來,腦門上的汗水,一層一層的往外冒。
做臣子的直言太祖之過,還想不想要小命。太祖的過錯不是沒有,不過從來不能直說,只能悶頭改。最主要的是,朱允炆這個問題出現的太突然,在還不了解朱允炆的主要目的之前,貿然的直言以對,風險太大,所以楊士奇選擇最好的辦法,裝傻往過抹。
「真是個滑頭,」朱允炆听到楊士奇裝傻回答,心里一樂,這就是朱允炆要的答案。這個問題是朱允炆特意設定的,具有突然x ng、誘惑x ng以及試探x ng。在突然提出這個問題,回答者的本能奏答,才是其本x ng見識的體現。
這個問題直接的答案兩個,第一種答案直言弊端,這種人是以直言冒險賭博,這類人可以是直臣諍臣忠臣,但很難是能臣;第二種答案,以「子不言父過」的理論來回避,這種人就是軟弱迂腐固執。其實兩個答案都是朱允炆不在乎的,最在乎的是讓楊士奇拒絕回答,為後邊的問題做準備。
「嗯,你是臣不言君過,為尊者諱。那麼,你以為太祖為何設藩王,建立屏藩制度?」朱允炆接著問。
「陛下,太祖登基為帝以後,繼承元朝舊制,設中書門下省,任命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為左右丞相,領導百官處理政務。設大都督府,先後以朱文正、李文忠等親貴為大都督,掌管全國兵馬。後來,丞相胡惟庸擅權自專,太祖誅殺胡惟庸,廢丞相,集中權力到皇上手中。」
「以丞相胡惟庸為借鑒,為防止武將也有擅權不法等事發生,改軍制,廢除大都督府,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分權治軍。太祖晚年,x ng格猜忌多疑,以不法事誅殺藍玉、馮勝、王弼等宿將。為保大明帝業萬代,逐步增加藩王權力,使其就藩各地,各有掌兵但多寡不一,其中,以遼王、寧王、燕王、晉王、秦王諸藩王掌兵頗多,防備北元余孽,威懾天下,外御敵寇內攝ji n佞,做大明國之屏藩。」
楊士奇語聲滔滔,把朱元璋分封諸子,建藩屏國的過程很順溜的說完。
「前朝對于宗室分封是怎麼做的?」朱允炆繼續問。
「封邦建國制度成熟于周朝,周武王會盟諸侯討伐紂王,破朝歌商朝滅亡,周王分封諸侯王室宗親,全國土地劃分成大小不一的區域,讓受封爵位的人在這些區域建立自己的封國。封國之主以爵位不同,封地大小不一,公侯在自己封國內有治權和軍權,對王室負有納貢、保護的義務。」
「後來,周王室衰落,各封國逐步強大,擁兵自重,相互攻伐,而天下亂。始皇軍滅六國一統四海,廢封建置郡縣,皇權r 重。山東陳涉,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項羽霸天下,封諸侯再建藩國,不久,諸侯紛亂,項王身死國亡。」
「漢高祖稱帝長安,封韓信、英布、彭越等為王,建國于齊淮等地,爾後又誅之。再分封劉姓諸侯,傳四世到孝景帝,用晁錯引出七國之亂,孝武以推恩令消弱諸王,天下才得以平靜。及至唐宋,虛尊宗室諸王,使其富貴而不讓治軍管民,這些就是以前朝代關于宗室分封的做法。」
楊士奇對歷史那是相當的熟悉,並且有自己的見解,很快就把從周朝開始,直到唐宋關于宗室分封的情況說一遍。心里還是比較奇怪,按說,這些朱允炆應該知道,彼此都是職業讀書人,讀史那是重中之重,怎麼會不知道呢,看來這些問題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在後邊。
朱允炆也從楊士奇的眼楮里看出他內心的懷疑,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後邊的表現。「漢因為削藩,帶來七國之亂,那麼朕該不該削藩?」問完,朱允炆直勾勾盯著眼前這個相貌俊朗,史上有名的男子。
*****風叔賣萌*****
關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覺得還風叔寫的不太爛,請加收藏(放入書架),賞推薦票票。各位鞋童看過來,這里的大叔也j ng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