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第19章︰罪與不罪

作者 ︰ 風滴皈跡

()徐輝祖知道,現在如果能有好的策略,解決目前的軍事危機,那麼徐家就可以再續輝煌,徐家再有機會成為大明第一功勛人家。人只有忠心是遠遠不夠,還需要能力,需要機會讓忠心展現出來。

對于北方戰事,徐輝祖也曾多番推演,雖然現在是朝廷敗多勝少,可是徐輝祖也沒有喪失勝利的希望,今天從皇上的語氣中,才感覺到皇上對于剿燕戰爭極為擔心,不過沒有以前那種束手無策只知哀嘆的樣子,最起碼知道軍事問題問將領,而不求計于文臣儒士,或許是皇上身上太祖血脈復醒。

「皇上,臣以為,北方戰事朝廷敗多勝少,不過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若要改變朝廷被動局面,預防最壞結果出現,臣以為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首要之重,軍事部署;其二,政事改善;其三,經濟保障。」

「太概括,說詳細一點。」朱允炆心里雞凍,軍事政治經濟,從來是一場戰爭的三駕馬車,任何一個方面的短板,都有可能造成戰爭的失敗。縱觀建文前期的處理,軍事上白痴政治上幼稚,不失敗那就是沒有天理。

徐輝祖,正是人才,忠心可嘉。雖然建文前期疏遠,他能在雪藏時思慮國事,而且能把軍事、政治、經濟分開考慮,又綜合成戰爭的基石,真是難能可貴。

徐增壽看著大哥,這個整r 小心謹慎,常常嘮叨自己的大哥,能給出現在軍事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又不限于單純的軍事視角,發現自己和大哥是的差距。現在的徐增壽能看出問題,能探索表面問題的根本緣由,但是給不出解決的方式。這就是一個成熟的人才和天才憤青的區別。

「皇上,臣以為,軍事上,首先要杜絕的是軍前換將,皇上前r 朝議明旨,由盛庸負責北方戰事全面指揮,雖然盛庸和燕逆朱棣還有差距,但是朝廷切不可因此更換統軍將領,況且朝廷也沒有更為適合的將領擔當此任。」

「臣以為大徐都督這個奏議很對,臣附議!去年以李景隆代耿炳文就是前車之鑒,望皇上明斷。」楊士奇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x ng,也看出來,朱允炆想找一個人,代替盛庸。

「準奏,依然由盛庸主理北方戰事。」朱允炆真心想找個如唐朝李靖李績等戰神級人物,趕快滅了朱老四這丫的,原本寄希望于徐家兩兄弟,現在看來,這兩兄弟有基礎有能力,火候還不到。如果強行更換,也是二流換二流,都和一流軍事能力的朱老四無法抗衡。沒有好的選擇,還不如不換。允準徐輝祖的提議,還能給收拾人心。

「軍事上第二要務,朝廷不要急于攻擊,應讓讓盛庸等依據堅城防守,朝廷兵馬經過前期戰火考驗生死歷練,再讓將領多加督促訓練,最多半年,北方三十多萬軍卒,必將成為真正的虎狼之師。而燕逆久攻無功,軍心必然有所懈怠。滅燕才有機會。」

「臣附議!」「臣也附議!」徐增壽和楊士奇齊聲附議,看來防守反擊不單單是意大利的球風,在此刻的戰爭認識上,朱允炆給予希望的幾個人都是同樣的看法。

用事後諸葛的目光看待這場朱老四的造反戰爭,朝廷在沒有更好的將領情況下,最佳的方式就是防守,耿炳文首戰失利,退守真定,就是準備防守。朱老四所謂的靖難是無根之木,只要他戰爭失利或者久戰無功,剛剛聚集起來的十幾萬兵馬就會土崩瓦解。如果那時不更換耿炳文,到現在說不定朱老四的墳頭都已經長草了。

也只有黃子澄齊泰等人的漿糊腦袋,才覺得進攻是朝廷該使用的方式,六十萬滅朱老四那是輕而易舉,沒想到朱老四沒滅掉,六十萬大軍讓人家砍的稀里嘩啦,造成現在朝廷軍力不足,朱老四越打越有氣場。

世間沒有早知道,朱允炆如果不是因為身份特異,滿腦袋的無恥弊器,也未必能做的比別人好多少。只有前期的失敗,才讓現在的一些有識之士發現正確的方式。黃子澄等人也算有功,不過成本太大。

「依靠城池據守,看來是現今最佳選擇,昨晚盛庸鐵鉉戰報遞來,他已經帶兵收復德州,燕逆繼續領兵北退,定州,滄州也有望近期獲取。他奏議,他領兵守德州,吳杰平安帶兵守定州,徐凱率軍守滄州。看來你們幾個人,都是一樣觀點。你等以為盛庸的奏議是否妥當?」朱允炆把最新戰報略微一提。

「臣以為盛庸此乃謀國之議,臣贊同!」徐輝祖說。

「臣贊同此議!」「臣亦贊同此議!」徐增壽楊士奇也是雙雙出聲表示贊同。

「嗯,」朱允炆抬頭思考一下,繼續說「北方就按照盛庸奏議部署,不過都督徐凱朕有點不放心,有沒有合適的人輔助他?」

徐輝祖听到皇上如此說,在心里把盛庸奏議思慮一遍,看出盛庸這樣的提議,也是苦心安排。平安是讓朱老四都擔驚受怕的驍將,吳杰那是洪武朝的百戰宿將,六十多歲的人,英雄白頭依然征戰沙場,兩個人誰都可以獨自領兵守一個城池,把他們兩個放在一個城池中,盛庸必然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是盛庸鐵鉉兩人對平安不太放心,畢竟朝廷很多將領投降朱棣,平安曾是朱棣麾下都指揮使,略有預防也是情理之中。第二是防範指揮系統出現問題,吳杰是宿將,人老資格老,爵位也被盛庸等人高,能不能內心真心接受盛庸的指揮,讓人懷疑。以吳杰防備平安陣前突變,以平安確保吳杰接受指揮。

把兩個有能力的因為諸多原因安排到定州,那麼只能在滄州安排能力略微差一點的徐凱。定州滄州都靠北,德州靠南邊一點,在定州滄州中線位置,這樣三個城池就成一個倒三角形,設置這樣的布局防守,盛庸能力確實不賴。

現在皇上覺得徐凱那個位置力量薄弱,特別是徐凱能力稍差,最好的方式是就近找,指揮使陳暉能勝任,不過要協助盛庸守德州,德州兩邊策應重中之重,不能調離。其次就是郭英,最初隨同耿炳文北征,兵敗後郭英協助李景隆再戰,敗軍後其退守大同,離主戰場更遠一點。郭英也許比吳杰更難指揮,調過去也未必是個好選擇。前方無人,只能考慮後方,到底誰去合適呢?

徐輝祖還在分析思考,徐增壽以跳躍x ng思維,想到人選︰「皇上,都督徐凱,獨守滄州,確實有點吃力,臣舉薦水師都督陳暄,或者前大寧都指揮使劉真,就是忠心驍勇之將,可以派往滄州,協助徐凱守滄州。」

「水師都督陳暄?」朱允炆嘴里念叨一下,又是一個持觀望態度的人。「他率領水師,護衛京城,況且北方多為陸戰,他就不用考慮。劉真?說說劉真的情況。」

「劉真,曾為先父護衛百戶,後來以千戶隨藍玉北征,累遷為大寧都指揮使,燕逆朱棣率軍賺奪朱權大軍,寧王朱權麾下都指揮使陳亨從逆附叛,和指揮使陳文徐理夜襲劉真,劉真不敵被圍,因為不願附逆,陳亨念同僚之情,放劉真單騎出走,劉真走大寧輾轉回到京城。兵部論罪罷職,現在閑賦在家。其人謀略勇武都非常好,如此閑賦無為,實在是朝廷損失,臣斗膽,請皇上寬赦其棄軍之罪,讓其戴罪立功。」徐增壽簡略的把劉真情況介紹一遍。

朱允炆听後,站起身來,在書房里來回走動,腦子里思考著掂量著,其他三人也都沉默。看來就憑月老師的那幾本書,還是玩不轉大明朝,很多信息都沒有顯示,他不是歷史系科班,對明朝歷史也是知其大概。這個劉真,的確讓人難以評估,按說棄軍在前,兵部論罪罷職也不為過,不過再想想他被數倍兵力的昔r 同僚圍困,沒有如陳亨徐理等人附逆降叛,那份忠誠之心,卻是難能可貴。

在罪與不罪間,還確實難以抉擇,不懲處,帶兵將領到時局困難之際,就會獨善其身,反正沒有什麼處罰;不獎勵,那麼誰還會忠心,當忠臣也沒啥好處,真是難以抉擇。

其實,說到劉真被定罪,很大程度上兵部那些書呆子不認可劉真的忠誠,因為在那些坐在京城官老爺的心中,忠誠就該奮起一戰雖死猶生,劉真不死戰,他的忠誠就沒人看到和認可。劉真這樣的選擇,朱允炆還是很認可的,如果是對外敵,劉真如此,只有罪過,但是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袍澤,朝廷的內戰,在局勢極端惡劣之時拼死抗爭,就有點迂腐,不因局勢困難而附逆,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敬佩。

朱允炆理清自己的判斷之後,對著楊士奇和徐輝祖問︰「你們兩人以為劉真是否可用?」

兩人都明白,皇上問的不是劉真的能力,是問劉真的忠心,更深一層是拷問他們兩個人的價值觀。對劉真此刻的判斷,集怯懦與忠勇于一身,貶低和褒揚都有幾分道理,還真成為一個奇人。

「皇上,臣以為劉真可用。被圍而不附逆,月兌困而不隱匿,確實是忠貞之人;獲知大寧有失,率部救援,是其勇;知道自己兵力劣勢,沒有讓兵卒做無謂之抗爭,是其仁;用陳亨同袍情誼,留有用之身,是其智;如此忠勇仁智的將領,朝廷應該委任使用。」楊士奇一番說辭,把劉真提高到如此高度,確實冒著風險,能以環境和局勢判斷一個人,作為儒臣,非常很另類。

「徐輝祖,你以為楊士奇之論如何?」朱允炆再問。

「皇上,臣以為,劉真單論謀略勇武,確實可用,但是棄軍之罪,也不可寬宥,臣以為削其封爵,以為懲戒。」徐輝祖沉聲回答,作為職業軍人的他,不認可劉真棄軍這種有點滑頭的做法。

「你們幾位說的都有道理,都是為朝廷推薦人才,朕心甚慰。」朱允炆先把幾個人都夸獎一番,幾句好話能讓文臣武將奉獻才智,何樂而不為呢。「朕意,削去劉真子爵封爵,小懲大誡給諸將敲敲j ng鐘。恢復他的都指揮使職位,到軍前效力,協助徐凱守滄州。」

*****風叔賣萌*****

關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覺得還風叔寫的不太爛,請加收藏(放入書架),賞推薦票票。各位鞋童看過來,這里的大叔也j ng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最新章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閱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