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第18章︰增壽論將

作者 ︰ 風滴皈跡

()徐增壽看到朱允炆沒有因為自己那番在別人眼中大逆不道的言論而發怒,心中以前那種暴戾減少一點,夢想破滅且沒有希望改變的時候,讓一個志向遠大的憤青變得有點神經質,此時雖然沒有看到改善的信息,不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上也能贊同自己的觀點,無疑讓徐增壽干裂的內心如受甘霖一般舒暢。他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關于將領的思考徐徐說出。

「皇上,非是臣漲燕逆氣勢,滅朝廷銳氣,臣仰慕先父風姿,對于先父運兵之道詳加研讀,帶兵指揮的知識道理好學,可是要運用到實際實施的時候,卻並非容易的事。非臣妄自菲薄,臣今r 帶兵的能力,充其量一個趙括罷了。臣的兄長、曹國公李景隆等也不過如此。」

楊士奇很是驚訝,徐增壽剛才滿嘴狂言,現在卻又如此貶低自己,對于一個武將而言,讓人比喻成趙括,那是絕對的羞辱。可憐的趙括同學,戰死幾千年,不時的讓人拉出來示眾。

「小徐都督是朝廷不可多得的勇將,大徐都督也有魏國公的風範,怎麼能是趙括之輩可以比擬的。」

徐輝祖臉上也是微微一紅,不過沒有反對,也許徐增壽這些話也在自己的大哥面前說過。徐增壽看著楊士奇一副不解的樣子,繼續自己的論述。

「皇上,趙括兵敗長平,使得趙國j ng銳喪失殆盡,也讓戰國最有軍事力量抗衡強秦的趙國,走向衰敗,何也?蓋棺定論,趙括乃紙上談兵之人。臣之今r 、臣的兄長、獲罪的李景隆難到不是嗎?吾等都是受朝廷恩賞,父輩余蔭封顯爵據高位,說熟讀兵書騎sh 嫻熟,訓練兵卒演練戰陣,臣等幾人自信不輸于父輩。如若是帶百萬雄師,縱橫沙場,臣自認,就是第二個趙括。李景隆白河溝之敗,豈非趙括再生?」

徐增壽這樣一說,楊士奇熟知歷史典故,也看出來,這說法有那麼點相似,豈止是那麼一點,李景隆簡直就是趙括的翻版。都是名將之後,都是軍事世家,都是受人贊譽的年輕將領,都是帶大兵而敗。趙括帶四十萬趙軍敗給戰神白起,李景隆帶六十萬王師敗給燕王朱棣。情景何其相似,難道這其中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數?楊士奇沉默了。

「以你所論,你等三個朝廷後起將軍,皆是無用之輩,那朝廷剿滅燕逆,就沒有帶兵之人嗎?」朱允炆也有點喪氣,本想找個如衛青霍去病一樣的戰神,收拾這個爛攤子,不成想,薅出來兩繡花枕頭花架子,太讓人失望。

「皇上,增壽所言,臣也頗有同感,臣等不能為君分憂,望皇上恕罪!」徐輝祖再來個火上加柴。這兄弟兩個,還真是直言。

「皇上,不是臣等無用,而是臣等現在還不堪大用,如果強行做擎天俊才,只能如李景隆般,誤國誤民。」

「小徐都督,如此評價自身,難道不願為國效力?」楊士奇這種文人的小毛病又抽出來,道理說不過,就開始蓋帽子。

「楊學仕,不是我等不願為國效力,而是不能如李景隆那樣為國效力,」徐輝祖怕自己小弟讓楊士奇激出驢脾氣,趕快插話。「讀史而知今,臣以為,趙括確有將才,不過在他當時的年齡,他的知識可以做一個統帥將領,而實踐的能力,還不具備。趙王受秦人離間之計,罷免老將廉頗,啟用趙括,把趙括放在一個和自己知識匹配,能力不匹配的地位,趙括雖然多翻努力,也難以改變兵敗身死的結局。在下常常思慮,再給趙括十年,多加歷練,一定是趙國如趙奢廉頗李牧般的名將。」

「何以如此揣測?」楊士奇不解的問。

「楊學仕,你等讀書之人,不要說讀書五車,就是讀書十車百車,如果不是寒窗苦練,多番習作,也難以寫出錦繡八股文章。讀書多和能寫出文章,有聯系但是卻不是必然,讀書是知識的積累,練習寫文章是能力的積累,只有兩個積累都達到高峰,才有金榜題名的時候。」徐增壽以文喻武,很有相似x ng,不過有點不合適,現在皇帝身邊的紅人楊學仕,不是科舉出身,年輕人就是太沖動。

「呵呵,增壽所言,有點像,儒士要練習寫文章,武將要練習帶兵,一個道理。不過,李景隆在太祖朝,也是經常承皇命外出練兵,而且他練兵還很有章法,為何還是一個趙括呢?」朱允炆不懂這個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情況,也只能如楊士奇一般,知道這個道理,不知道那些細節。不過朱允炆這一插話,把楊士奇那一份尷尬遮掩過去。

「皇上,李景隆是練過兵,但是練兵和帶兵征戰有很大的不同。」徐輝祖搶過話頭回答,不能再讓徐增壽說話,不然誰知道他嘴里還能搗鼓多少失誤出來。

「本朝開國將領功勛最得統兵殺敵的本領。諸將之猛,不過開平王,開平王自言’帶甲十萬,天下無敵’,一方面可以顯示開平王勇猛絕倫,另一方面,帶兵十萬是開平王自評統兵能力的最大限度。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不是每一個將領都可以做到的。」

徐輝祖對于常遇ch n的這個評價,有點新意,很多人只從常遇ch n的話中看出他的勇武霸氣,卻很少能看出那是一個能力的極限。

「先父、開平王、曹國公隨太祖起兵淮右,開始帶兵不過千人,及至往後,如窪地收溪流終成萬里波濤,數十年征戰歷練,到洪武初,先父和開平王統兵數十萬,破北平驅元帝,連戰告捷,勢如破竹,成就煌煌偉業。如若太祖起兵之初,先父和常山王就算領兵百萬,也難有如此功勛。」徐輝祖娓娓說出前朝故事,語氣平緩,就像一個教授講課一般。

朱允炆總算听明白,徐達常遇ch n李文忠之所以變成戰神,那是數十年歷練而來,帶兵數量是一點點增加的。趙括李景隆的失敗就在于看著是個好苗子,突然交給那麼多的軍隊,他玩不轉,擔子太重,亞歷山大,壓碎那副小身板。

關于指揮數十萬軍隊如何對砍,月老師給出一個很好的模型,從街頭拍磚到兩軍對壘,步步演繹層層遞進,說的很明白,再結合徐家兩兄弟這一番示例類比,朱允炆明白自己的戰神沒有,最起碼還沒有長大,如果強行提拔一個戰神,只能在再次戰敗。李景隆不行,徐輝祖徐增壽不行,耿炳文不行,盛庸平安也不行。

在原本歷史中,盛庸濟南解圍以後,接受北方戰爭指揮權,雖然很忠心,雖然很勇猛,雖然很努力,也沒法擺月兌建文失敗的命運。盛庸平安有將才,以前也不過是一軍都督,最多領幾萬人,沖鋒陷陣可以,讓他們領幾十萬人,兩軍對壘,救國于危難,有點困難。

反觀朱老四,從徐達常遇ch n李文忠藍玉死後,大明帝國沒有戰神級別的逆天人物,朱老四被朱元璋刻意培養,洪武後期,先是帶大兵駐守北平,後來在宿將輔助下,帶領數十萬大明虎狼之師,北伐元朝余孽,迫使哈納投降。現在整個大明,只有朱老四完成帶領數十萬大軍征戰的歷練,這也就是徐增壽狂言,朝廷將領難敵朱棣的原因所在。朱棣現在就是十幾萬軍隊,剛好在他指揮的能力之內,單純以軍事角度而言,真的是沒人可以抗衡。

朱允炆想到這里,神情有點沮喪,沒有戰神沒有統兵將領,這仗該如何打?難道真的要放棄偉大的種/馬理想,讓朱老四趕到那個山溝溝里吃齋念佛。

楊士奇看著朱允炆剛才笑容消失,眼中升起沮喪,不由的心里一疼。君辱臣死,現在兩個武將一個文臣,都自詡才高八斗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能,如今只是在這里潑冷水,講故事,那怎麼行。

「兩位都督,雖說統軍將領需要多年歷練,才可以大用。不過戰事膠著,不容樂觀,兩位都督就沒有解決之道嗎?」

「皇上,臣慚愧,」徐輝祖也覺得說的有點過分,雖然說的是真理,不過這個時候不是軍事理論課,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臣等剛才所言,只是自己思考,北方戰事不是沒有改變的機會。」

朱允炆听罷,剛才灰心般的無力感沮喪感少了一點,淡淡地問,「你以為機會何在?」

「皇上,李景隆之敗,首要就是他歷練不足,又心胸偏狹貽誤滅燕良機,再就是,所領六十萬大軍,乃是各地調來衛所之兵,驟然匯聚在一起,指揮之時頗有難度,軍卒未經血戰,才會發生兵敗誤國之事。」

「現在,經過一年的歷練,軍前中低層將領,各軍指揮系統,都開始好轉,只要朝廷舉措得當,還是有剿滅燕逆的希望。」徐輝祖說出自己的想法。

朱允炆心里也是一暖,徐輝祖說的很平淡,沒有像普通臣子那樣,磕頭請罪,也沒有慷慨激昂的發誓賭咒,這樣平淡的話,才讓人跟覺得踏實。

的確,朱老四起兵以來,朝廷征伐先有耿炳文之敗,再有李景隆之敗,把近乎六十萬軍隊打得現在就剩三十多萬,很慘。不過這就是歷練,軍卒的歷練,將領的歷練,物擇天競現在軍隊的戰斗力,應該比一年前更好點。雖然和朱老四還有差距,但也不是沒有機會。

「徐輝祖,你以為該如何才算朝廷舉措得當,才能改變局勢?」

*****風叔賣萌*****

關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覺得還風叔寫的不太爛,請加收藏(放入書架),賞推薦票票。各位鞋童看過來,這里的大叔也j ng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最新章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閱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