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藍玉案從開始到結束,歷經十七年,大明開國的文臣武將基本被誅殺殆盡,朱元璋龍御歸天之後,洪武三年冊封的侯爵以上元勛,僅有耿炳文一人而已,從龍求富貴的人死亡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這數起大案之中,朱元璋以錦衣衛為鷹爪犬牙,偵騎四處權傾天下,僅憑一張錦衣衛駕貼,就可以隨意拘捕朝廷二品大員,同時朝廷官員之間誣告成風,親朋友好轉眼成為生死仇敵,骨肉父子頃刻間怒目相向,為求活命肆意誣告。處罰時候大興株連做法,一人獲罪全家遭難,甚至禍及家族、姻親。
被捕官員進入錦衣衛詔獄,真可謂九死一生,受盡各種非人酷刑,鉤腸扒皮火烙水燙,就算僅僅听一遍,就會讓人不寒而栗。錦衣衛詔獄冤死之人不知道有多少。
于此同時,作為朝廷審理案件的司法衙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三法司,淪落成錦衣衛的附庸,僅僅變成定罪量刑的招牌,也就是說一個人該死還是該活,錦衣衛已經定下基調,只是讓三法司出具正式的判決文書而已。當然,所有錦衣衛的行為都受到朱元璋的指使和默許,對案件的定x ng量刑也是要看朱元璋的心情。
所有官員都陷入驚恐之中,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遭難的會不會是自己,人人自危天天害怕,官員家屬早上惜別晚上相見則欣喜不已,好不容易又多活一天,整個大明管理體系已經失去管理的功能。
理所當然,當國家因為殺戮幾近崩潰之際,呲牙咬人的走狗就成為代罪羔羊,所有的過錯都被推到錦衣衛身上,朱元璋為平息文臣怨氣,誅殺錦衣衛指揮使蔣瓛,然後在群臣的歌功頌德中繼續做他千古一帝的美夢。
縱觀洪武朝三十年的歷史,就是三十年的殺戮斗爭史,前十年對外以掃除北元、對內休養生息為主要目標,朝廷政局還略算安穩。從胡惟庸案以後,一個大案接著一個大案,前一個案子還沒有株連殺完,後一個案子就再舉屠刀。這幾個大案,都以謀逆和貪腐為名,可是那些死去的人,真的都于此有關嗎?
除去這有名的四大案,那些針對官員牽連幾十數百人的小案不知凡幾,一部御制《大誥》,所羅列的案例以及刑法,讓人都覺得匪夷所思。
耿府書房內,耿炳文慢慢的說,朱允炆靜靜的听。言者淚流滿面,听著心驚肉跳。耿炳文作為親歷目睹那一段血腥時間的見證者,有些事不知道全貌,可是真實見過人世間的悲慘。誰家妻女被賣入樂戶為j ,誰家兒孫成為官家奴僕受盡打罵,誰家親戚被株連流放充軍,受盡折磨而死。這一個個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悲慘往事,讓朱允炆听著都害怕,听著都反胃。
實在想不到,那些讀過聖賢書的人,在權力的脅逼和刺激下,能夠如此的壞,壞到無法想想的地步,普通人可以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朱允炆怎麼想都無法想象,都是吃大米白面長成的人,竟然可以如此邪惡,如此殘暴,這樣的人只能把他們看成兩腳狼而已,詭異的是大明眾多官員,都不自覺的變為兩腳狼,還以此為榮,卻不知今天害了別人明天成為他人的血食。
朱元璋的殺戮,在大明以前的朝代,可謂亙古未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也有部分腐儒為長者諱,無限夸大這些殺戮中包含的反腐正義,還說諸多開國功勛之死皆因其有不法事,可是仔細想來,縱然真的有貪腐和不法事,但罪不至死。如此大量的殘殺,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解釋為朱元璋一種病態的心理,滋滋不倦的以殺戮為樂,所謂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他倒有無窮的樂趣,可憐天下臣子只有無盡的苦難。
在朱允炆前世今生的記憶中,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屠殺,可謂前無古人後有來者,作為一個歷史票友,他也曾苦苦的思索為何如此,為何勤勞善良的中國人,煌煌青史中都是血腥的殺戮;有著幾千年生命力不絕的儒文化傳承,養出的大都是兩腳狼式的人物。在耿炳文低沉、悲傷的訴說中,朱允炆似乎想通一些東西。
在朱允炆記憶中他所知的歷史里,大規模對開國元勛加以殺戮和清洗的朝代有三個。第一個是漢高祖劉邦,第二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個就是天朝太祖。
中國自古朝代更替不斷,大大小小權力被取代的游戲玩過幾十次,對敵人的殘忍和殺戮還可以略微理解,可是對自家臣子和戰友如此憎恨和整治就難以理解。
把這三個時代並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相同和不同的東西。
相同的是,劉邦、朱元璋等人在所有朝代帝王中都是貧賤出身,劉邦是地痞亭長,朱元璋曾是賤民為僧。文化水平不高,估計這兩位曾經連論語都讀不全,所謂劉項不讀書,朱元璋也差不多。都在登基為帝以後,以各種理由和借口殺害昔r 的臣子和戰友。後世史學家的分析,不外乎王權控固論和心理自卑論,這兩種論調有一定的道理。
心理自卑論的說法是劉邦、朱元璋出身低賤,在那些士大夫面前不可抑制的產生自卑心里,因自卑而求自尊,因自尊而敏感,因為敏感而殺戮。比較一下,朱元璋還真有點自卑心理,從他諸多的文字忌諱可以看出這一點,可是劉邦好像沒有,劉邦在蕭何、陳平、叔孫通等文人儒士人面前,還真沒有自卑。
王權控固論的說法是劉邦、朱元璋帶著一幫兄弟打下江山,自己坐上龍椅當上皇帝,還要傳給兒子孫子以及後世,要讓自己創建的江山千秋萬代國祚永存。可是那些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臣子,都變成些驕兵悍將,除了自己誰也管不住,為了自己死後兒子能穩穩的掌控江山,就要把這些給他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都統統殺掉。這個論點有幾分道理,可是朝代更替又不僅僅是劉邦、朱元璋玩過,為何別人沒有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劉秀殺過嗎?楊堅殺過嗎?李淵殺過嗎?趙匡胤殺過嗎?
沒有,最低沒有大範圍的屠殺功臣,可是開國帝王屠殺功臣已經成為這個民族的心理習慣,‘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成了人們的共識,‘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成為出世保命的準側。就連被譽為完美帝王第一人的劉秀,民間也要編排一出斬銚期午門外踫死馬武馬子張的戲文;就算是被後世儒家多有贊譽的趙匡胤,民間也編排醉酒誤殺鄭恩鄭王爺,宮門外逼反陶三ch n的戲文。可見仁義禮智信的儒家燻陶教育都難以抗衡兔死狗烹的習慣認知。
所以說心理自卑論和江山控固論不足解釋這種殺戮的本質內涵,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幾位出身低微的開國君王,面目憎獰高舉屠刀戕害有功臣子?
從這幾場殺戮的對比看,在範圍上劉邦的屠殺人數最少,只殺死數位異x ng王,其中以兵仙韓信之死讓後人最為惋惜和傷感。朱元璋的屠殺範圍就擴大很多,囊括大明整個官場,不但包括那些被說成驕兵悍將的勛貴,還包括京城地方坐堂辦差的文官,無論是前期歸附的文臣還後期科舉入仕的學子都難逃浩劫。而第三場劫難範圍更為廣泛,天下官民,三教九流,億兆百姓都被波及。
為什麼會發生,不僅僅是來自人內心的自卑和邪惡,也不僅僅是因為私利的傳承,而是歷史選擇讓他們開創、選擇和制定一種新的國家體制。正是因為體制的選擇,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選擇了同樣一種方式——殺戮。劉邦以消滅造反為借口,朱元璋以反貪為理由,後世以運動為方式。
朱允炆曾經讀過的教科書說,古代朝代更替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老調重彈換湯不換藥,是地主階級斗爭之後的更替,用大師兄的話說就是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不外乎就是嬴家的地主被消滅,劉家地主走上台;元朝地主被趕跑朱家地主把權力掌控。
有點正確,可是那些腦殘的教科書作者從來不會思考。劉邦、朱元璋是造反起家,趕跑的前面一個地主當上皇帝,把秦朝的帝王集權火鍋店變成劉家的,把元朝的帝王集權火鍋店變成朱家的。火鍋店還是那個火鍋店,劉老板、朱老板換了湯,還要換幾味自己喜歡的主料,就是因為要換新料,就必然產生殺戮。
具體說就是劉邦選擇郡縣制,朱元璋要終結丞相制。古代開國君主除了這兩位以外,其他人都沒有想著換主料,所以君王和臣子都相安無事皆大歡喜,你當你的皇上,我享我的富貴。最多就是在更換店家姓名以後,把幾味主料更換名字而已。李淵建立的大唐還是劉邦選擇的郡縣制,改名為左右僕sh 的那個官職還是丞相而已。
不就是老板要給自家火鍋里換幾味主料嗎,換就換唄,和咱打工跑腿的什麼關系,至于那麼狠心的要殺人嗎?如果事情真的如此簡單,那就好辦啦,天下太平其樂融融。可是,換料意味著打工跑腿人的利益和習慣受到很大的影響,老板不狠心換不成!
大秦就是郡縣制呀!劉邦、項羽推翻大秦以後,劉邦被扔到漢中為王,其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定都長安,逼死項羽登基為帝,不就是郡縣制嗎?為何還要選擇郡縣制?
事實並非如此,秦是郡縣制,大漢後來是郡縣制,可是在推翻暴秦以後,在帝國的體制上需要一次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