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父親名叫曹嵩,字巨高,沛國譙郡人氏。
他的父親夏侯睿,母親顏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此子。夏侯睿本是南陽令,為官清廉,家境貧寒,後因黨爭被罷免,到顏氏誕下此子之時,竟無力養育,只好委托兄長夏侯巍將嵩送給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騰收養。于是,夏侯嵩就被改名為曹嵩,這也就是曹操姓氏的來由。
曹騰雖然身居高位,卻不是一介權宦,他器重人才禮賢下士,頗得各地名士的贊譽,這也是曹操後來以一介宦官之後卻並沒有因此而聲名狼藉的原因。曹嵩自幼跟在曹騰身邊,自然耳濡目染,也算是知書達理,少年老成。
曹嵩曾經舉孝廉而出任滎陽令,但是後來卻因故而丟官,但是很快就以義子的身份,承襲了費亭侯的爵位。倚靠曹騰的關系網,加上得體的待人處事,曹嵩便開始一路官運亨通,直到桓帝末年已經官拜司隸校尉,到了靈帝即位之後,更是先後升任大司農、鴻臚府,先後掌管國家的財政和禮儀,位列九卿權勢極重。
曹嵩並不像乃父那樣為官清廉,多年為官以權謀利,曹家可謂富甲一方。東漢末年,朝廷大行買官賣爵的制度,曹嵩並不滿足自己九卿之位,便耗費萬金為自己謀得一個「太尉」之職。太尉已經是「三公」之首,曹嵩有此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巔峰。
雖然在後世人眼中,曹操的光芒徹底掩蓋了乃父,但還是留下了「生子當如曹孟德。養子當如曹巨高」的名言。
曹嵩中年得子曹操。雖然最初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兒子。覺得他年輕氣盛,沒有功名卻愛舞槍弄棒,總是給自己惹麻煩。但是在山東呂伯奢(後來被曹操誤殺了滿門,並留下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名言。)舉了孝廉,後來得以出任洛陽北部尉,負責城內治安。曹操賞罰分明,對于刑律十分嚴苛。更設立五色棒狠狠的整治了一下洛陽那些紈褲王孫公子,把京城的治安治理的井井有條,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華。曹嵩這才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從此鼎力扶持,甚至不惜傾盡家產為他疏通關系、聯絡人脈,為曹操後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十常侍亂政,西涼軍竊據關中,致使司隸戰亂不休。曹嵩為了躲避戰亂。攜帶全家老幼避難于泰山華縣。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剛剛佔據兗州的曹操和徐州陶謙發生爭端。雖然一時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彼此間的摩擦卻是一直不曾停止過,而華縣就處在兩軍之間的最前沿。
次年,也就是興平元年。陶謙為了躲避戰火,準備帶著次子曹德和妻妾一同逃往曹操的大本營——兗州。但是曹嵩畢竟是也是顯赫一時的人物,就算是隱居到了華縣那也有如黑暗中的燭光一般耀眼奪目,根本不可能掩蓋自己的光華。尤其是在和兗州曹操交惡之後,徐州一系的將領們就一直都在暗暗監視著曹嵩的動靜,頗有軟禁來要挾兗州的企圖。
負責華縣守御的是徐州都尉張,他在歸降徐州之前曾經是黃巾余孽,所以對于殺人越貨之類的勾當自然是得心應手。在守御華縣期間,他就已經對曹嵩豐厚的家資十分垂涎,趁此時機自然很快就糾集了部分士卒,在半道上趁夜對曹家老小發動襲擊。
曹嵩此時還不知道行蹤已經泄漏,所以在逃離華縣之後就變得松懈了許多,竟大大方方和曹家老小正借宿于一座寺廟之中。當夜,張率領麾下部曲將寺廟團團包圍,然後便舉火殺進廟中,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不留活口。
曹嵩于後院听聞前堂殺聲震天,驚惶失措,找來木梯準備和夫人鄒氏和姬妾趙氏越牆而逃。可惜,嵩年老體胖驚惶失措之下,竟然幾次攀爬都未能順利爬上牆頭,很快被破門涌入的亂兵砍死。
這一夜,曹家自曹嵩而下,此子曹德一脈盡數數十口人盡皆死于戰亂之中。張做下如此惡事,自然知道兗州和徐州都不能容下自己,所以在奪下曹家巨額的財富之後,便率領著自己那五百舊部逃往淮南而去,只留下陶謙這個冤大頭去承擔曹操的怒火。
要說,陶謙本來就是袁術的盟友,與曹操這個袁紹的小弟天生就是死敵。兩個人從討伐董卓聯盟開始勾心斗角,及到豫州爭奪戰之時,更是為了自家老大而大打出手,早已經結下了無法化解的深仇大恨。此時曹操剛剛奪下兗州大業,正躊躇滿志的準備大展拳腳,而偏偏徐州就是目前最為合適的發展方向,兩個人之間早已經是劍拔弩張,隨時都可能爆發強烈的沖突。
所以,在演義中說陶謙听聞曹操父親被自己部將所殺,頓時大驚失色,急忙遣使前去解釋,根本就是小說之言不可盡信。其實陶謙雖然對張的私自行動十分不滿,但是在心底對于曹操父親之死還是暗自感到高興的。不過,陶刺史畢竟是文人,十分重視自家的名聲,所以還是盡快遣使將曹家老小的棺木送回兗州,並親自寫下文書向曹操表示此番殺戮與自己無關,完全是張見財起意,謀財害命。
曹操哪里肯接受陶謙的解釋?一來不忿于父親、家人的慘死,二來為自己進軍徐州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曹操根本不肯接受陶謙的解釋,悍然發動了對徐州的戰爭。而怒火攻心的曹孟德,更是喊出了︰「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皆屠戮,以雪父仇。」的口號。
曹操大軍以夏侯藹、于禁為前鋒,所到之處屠戮百姓,挖掘墳墓,令徐州上下惶恐失措。面對凶悍殘暴的兗州大軍,竟然無人可以抵敵,徐州大地頓時被一片血色的恐怖所籠罩。面對曹操瘋狂的攻勢,準備不足的陶謙只能一面拼命抵抗一面朝袁術、孔融求援。
隨著徐州大戰的爆發,華麗的公元一九四年緩緩拉開序幕。(未完待續……)
ps︰搬家,搬家,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