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重整河山 第十四章 第二次廢帝

作者 ︰ 沉思長眼

()滅了丁原之後,李儒勸董卓時不我待,應盡快處理廢立之事,遲則生變,同時也謀劃加大西涼集團的影響力。

袁紹見事態緊急,召喚賈晟商量對策。

賈晟說︰「漢室衰萎,天家顏面虧損,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四百的漢室正統在世間的影響力還沒降低多少。我們一定反對董賊的行為,站住了大義,讓天下人知道了我們的態度就行了。不可過分激怒董賊,以免禍及家人。」

袁紹表示同意︰「賢婿所言甚是,董卓此時廢帝,反對者必是眾多,只要我出面反對必然成為眾人的頭領,為我袁家贏得不少榮譽。」

「對!」賈晟同意︰「隨著董卓勢力的增加,對朝廷控制的力度加大,再加上換個皇帝對世家大族的利益無什麼影響,最終會成功的。」

董卓在家再次擺宴請眾大臣,賈晟知他要撕破面皮了,所以披掛整齊,全副武裝的前往赴宴,令王雙在半個時辰後領兵到董卓家接應自己。

到了現場,果然發現董卓令五百名軍士埋伏在四周。

在筵席上董卓又一次提出了少帝軟弱,沒個人主的樣子,應立陳留王為帝。

席間響起一片嗡嗡議論聲,袁紹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和叔父袁隗對視了一眼。挺身站起來說︰「今上即位沒幾天,也沒過什麼失德的事。當時伊尹、霍光也是在帝失德之後告太廟而廢。你董卓廢帝的理由可站不住腳。」

董卓說︰「我正是想效仿先賢聖人,為了大漢江山另立新君。」

袁紹說︰「你沒有那個威望和能力,這種行為無疑是造反。」

董卓怒曰︰「我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掌握天下兵馬,我要另立新帝。誰敢不從?」

袁紹亦說︰「你雖然權重,卻也堵不住天下人悠悠眾生之口。強行廢立,必然留下的是遺臭萬年。」

到場的各世家的代表,在朝堂的代言人紛紛站起來支持袁紹。

董卓的手下大多數都是粗陋的武夫,吵架哪里是一群腐儒的對手。

被吵得不耐煩了,紛紛拔出刀劍,就要動手。

听得外面一陣喧嘩,一名衛士匆匆過來向董卓稟報︰「大人,外面來了一隊士兵足有千人,要闖進府來了,請大人定奪。」

「何人的兵馬?」其實不用說,董卓心里也清楚,是廣平候賈晟的人,自己掌握了除去賈晟外的所有武裝力量。

「大人,是車騎將軍的人馬。」

「豎子壞我大事。」董卓雷霆大怒,就要發令讓埋伏的人出手,殺了袁紹和賈晟。

李儒忙抱住董卓︰「不行,不行。」

董卓雖然蠻橫,但自己知道自己的弱點,對李儒的話還是言听計從。

強壓心頭怒火,拂袖而去。董卓手下的另一個謀士跟大家說︰「此事押後再議。」

與會的各位也無奈回家了,算是虛驚一場。

袁紹見自己表演完了,也借機出門,回家去了。

李儒給董卓分析現場形勢,開玩笑,那袁紹四世三公的家族,根深蒂固,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殺一個會逼反一大片。賈晟是袁紹的女婿,同樣也算是那個家族的人,本身還是名揚天下的人,少年天才,擁有粉絲無數,號召力極強。本身據說也有萬夫不擋之勇。

現在他們的援軍在外面,且不說能不能殺了他們,殺了他們後患無窮啊。

「依你之見呢?」

「讓他們離開朝廷,離開d d 。」

李儒想了一下,說︰「給袁紹一個渤海太守,讓他去上任,讓賈晟回冀州,在名義上各地方屬官不應呆在京師。他兩人一走,沒了領頭的,也沒了軍隊,方便我們行事了。」

董卓說︰「我真不甘心就這麼饒了他們。」

「事有急緩,一旦我們完全掌握了朝廷再對付他們不遲。」

「那就依你的主意,明r 以天子的名義擬一份詔書,讓各地的官員都回屬地。」

李儒稱諾。

接到命令,賈晟非常高興,早就厭倦了雒陽這個老舊的大都市,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徒耗國力。偏偏還輕易動不得,看看董卓的r 後的下場就知道了。

說起來,賈晟還是很佩服董卓的魄力和勇氣,敢于直接面對各個世家大族,向反對派舉起屠刀,毫不留情的將之消滅。真是一代霸主所為。

這個時代的兩個悲催大反派之一,令人扼腕嘆息的英雄人物,董卓只是命運不好,出場的時機不對。注定了是配角,注定了要給他人做嫁衣,成全了主角的光輝形象。

另一個是張角,那個提前發動起義的老道,沒按預定的時間表走,結果成了命運的棄子。間接死在了自己授業恩師手里,塵歸塵,土歸土了。

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中華史上沒有那一個年代比現在更豐富,更有激情,更有魅力了。各路豪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台子,就是這兩位英雄搭建的。

張角的黃巾起義給了各路英雄登台的機會,在這之前,大漢政權垂垂老矣,但余威尚存。皇帝的一道詔書,允許豪強自己擁有武裝,使好多英雄冒了出來。

董卓的亂政廢帝拉開了大戲的幕布,各路英雄有了登台的理由。討伐逆賊董卓成了一個擴大影響和勢力的最好理由。

暗暗為董卓嘆息了兩聲,賈晟便準備回冀州。

來的時候帶了五千人,趙雲帶走了一千,加上新加入的並州軍,雒陽有七千軍隊。

一聲令下,浩浩蕩蕩大軍開拔,奔赴冀州。

當然還有賈晟一家人,蔡邕一家人。將作營的一些工匠,包括劉曄、馬均等人及他們的家眷。

當然袁紹和他是一路走的。兩家的封地是挨著得呢。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東南)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的僕人有誣害人的秉x ng,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長大後能除去此人。」

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汝南許劭善于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成年後到雒陽游學,與此時的賈晟相遇,听到賈晟的名聲和看到賈晟的著作,專門來上門討教。賈晟听到劉曄來訪,大喜過望,親自迎出府門。到家里大排宴席招待劉曄。席間賈晟拿出自制的火鍋來招待劉曄。吃得劉曄自是心花怒放,又喝了不少英雄酒,被賈晟一陣忽悠,頭腦一熱答應了出仕賈晟的將軍府。

馬鈞,字德衡,為三國時期著名科學家。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于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制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于動手,為其從事機械制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里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于制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里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于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制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ch n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于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于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制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于農業灌溉,它結構j ng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

賈晟和馬均的結識是有一次他在雒陽城外,看到有農民在用翻車提水,隨從不屑一顧,說︰「這個東西哪里比得上咱們那里的‘水龍’。」正好被從這里經過的馬均听到了,就追問怎麼回事。那隨叢一解釋,馬均就明白了,對‘發明’‘水龍’的賈晟佩服不已,听說賈晟在前面,就跑過來見禮。踫巧賈晟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撿一此他感興趣的事情說了,馬均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要拜賈晟為師。賈晟說︰「拜師就免了,你隨我回冀州,我必傾囊而授。」

「拜見主公。」馬均立馬倒頭便拜。

就這樣,偉大的發明家成了賈晟的幕僚。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三國之重整河山最新章節 | 重生三國之重整河山全文閱讀 | 重生三國之重整河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