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 第1節:第1章 上卷︰湘情苗韻邊城 (1)

作者 ︰ 沈從文

題記

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于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皆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敘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但因此一,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為一種無益之業了

照目前風氣說,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及大多數讀者,對于這種作品是極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給人中國不需要這類作品,後者「太擔心落伍」,目前也不願意讀這類作品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麼?一個有點理性的人,也許就永遠無法明白,但多數人誰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話想說︰「我這不是為這種多數人而寫的」念了三五關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問題的洋裝籍,或同時還念過一大堆古典與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們生活的經驗,卻常常不許可他們在「博學」之外,還知道一點點中國事情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贊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說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不是為他們而寫的

至于文藝愛好者呢,他們或是大學生,或是中學生,分布于國內人口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誠實天真的,把一部分極可寶貴的時間,閱讀國內新近出版的文學籍他們為一些理論家,批評家,聰明出版家,以及習慣于說謊造謠的文壇消息家,同力協作造成一種習氣所控制,所支配,他們的生活,同時又實在與這個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遠了他們不需要這種作品,這也就並不希望得到他們理論家有各國出版物中的文學理論可以參證,不愁無話可說,批評家有他們欠了點兒小恩小怨的作家與作品,夠他們去毀譽一世大多數的讀者,不問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讀;正因為關心讀者大眾,不是便有許多人,據說為讀者大眾,永遠如陀螺在那里轉變嗎?這的出版,即或並不為領導多數的理論家與批評家所棄,被領導的多數讀者又並不完全放棄它,但作者,卻早已存心把這個「多數」放棄了

我這只預備給一些「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里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農村是什麼,他們必也願意從這上同時還知道點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軍人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很從容讀下去的

我並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里,提到二十年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範,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征暴斂以及鴉片煙的毒害,變成了如何窮困與懶惰!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作樸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記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去都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數多時必反復去渡船頭豎了一根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面橫牽了一段竹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竹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著「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于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但是,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出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扎一扎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有時從神氣上估計那遠路人對于身邊草煙引起了相當的注意時,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說︰「大哥,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看樣子不成材,巴掌大葉子,味道蠻好,送人也合式!」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里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不知把船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那麼老了,骨頭硬硬的,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他從不思自己的職務對于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和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十七年前同一個茶峒屯防軍人唱歌相熟後,很秘密的背著那忠厚爸爸發生了曖昧關系有了小孩子後,結婚不成,這屯戍兵士便想約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從逃走的行為上看,一個違悖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必得離開孤獨的父親經過一番考慮後,屯戍兵見她無遠走勇氣,自己也不便毀去作軍人的名譽,就心想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可以阻攔,首先服了毒女的卻關心月復中的一塊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張事情業已為作渡船夫的父親知道,父親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听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的過下去女兒一面懷了羞慚,一面卻懷了憐憫,依舊守在父親身邊等待月復中小孩生下後,卻到溪邊故意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種近于奇跡中這遺孤居然已長大成人,一轉眼間便十五歲了為了住處兩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老船夫隨便給這個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楮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老船夫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著腰,兩手緣引了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有時疲倦了,躺在臨溪大石上睡著了,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有時又和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牽纜船將近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餃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稱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餃著拖船攏岸茶峒附近村子里人不僅認識弄渡船的祖孫二人,也對于這只狗充滿好感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向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從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餃回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听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過渡人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獨自跟到船邊去橫溪渡人在岩上的一個,見船開動時,于是銳聲喊著︰

「爺爺,爺爺,你听我吹,你唱!」

爺爺到溪中央于是便很快樂的唱起,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空氣里,溪中仿佛也熱鬧了些實則歌聲的復,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靜

有時過渡的是從川東過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轎,翠翠必爭著作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引纜,讓船緩緩的過去牛、羊、花轎上岸後,翠翠必跟著走,送隊伍上山,站到小山頭,目送這些東西走去很遠了,方回轉船上,把船牽靠近家的岸邊;且獨自低低的學小羊叫著,學母牛叫著,或采一把野花縛在頭上,獨自裝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頭一里路,買油買鹽時,逢年過節祖父得喝一杯酒時,祖父不上城,黃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備辦節貨到了賣雜貨的鋪子里,有大把的粉條,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紅蠟燭,莫不給翠翠一種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邊,總把這些東西說個半天那里河邊還有許多上行船,十船夫忙著起卸貨,這種船只比起渡船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記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五倍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河中漲了春水,到水腳逐漸進街後,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牆上,人人爭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里去,等待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得特別猛一些,沿河吊腳樓,必有一處兩處為大水沖去,大家皆在城上頭呆望,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著,對于所受的損失仿佛無話可說,與在自然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時相似漲水時在城上還可望著驟然展寬的河面,流水浩浩蕩蕩,隨同山水從上流浮沉而的有房子、牛、羊、大樹于是在水勢較緩處,稅關躉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駕了小舢舨,一見河心浮沉而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個婦人或一個小孩哭喊的聲音,便急急的把船槳去,在下游一些迎著了那個目的物,把它用長繩系定,再向岸邊槳去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邊城最新章節 | 邊城全文閱讀 | 邊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