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瀾 諸子學說在商業競爭中的體現

作者 ︰ 無風地

()諸子學說,確切地說是諸子百家的學說。

諸子百家指的是後世對先秦學術人物和派別的總稱。其中諸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孫子、韓非子等人物;百家則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學術流派。

自古以來,華夏文明都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重農抑商歷來都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理念。因此,商業一直都不為人們所推崇,尤其是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也就形成不了什麼學派,但這一階層事實又存在,且規模不小,也不乏大家高人,其代表人物有白圭、陶朱公(也就是範蠡)等。據此,我們暫且就稱這一階層的人物的學術流派為「商家」吧。

能在商業競爭中起指導作用的諸子學說主要有儒家、道家與兵家這三大家的思想理論。法家、墨家、農家、醫家、縱橫家等則在管理制度建設、公關能力與具體的技術領域當中發揮著其各自的優勢。當然我們稱之為的「商家」在商業競爭中更是起著直接的指導作用。

儒家學說主張的是以仁義治天下,崇尚《周禮》,講究中庸之道。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和為貴,所謂和氣才能生財。在商業競爭中主要用來守成,注重商業實體的整體穩定。在商業實體發展歷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經營後期與持續發展階段。

道家學說主張的是清靜無為,兵來將當,水來土掩的防御策略。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道德為準繩,講究「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在商業競爭中主要用來革新,注重商業實體的內部整治。在商業實體發展歷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經營中期與成型穩固階段。

而兵家,毋庸置疑,其主張的自然是主動進取了。其在商業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主旨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商業競爭中的主要策略,保持商業實體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在商業實體發展歷程中能起作用的主要是競爭前期與創業立足階段。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和孟子,其學說的經典著作就是《論語》和《孟子》了。《論語》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巧言令s ,鮮于仁。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敏于事而慎于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者而內自省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己所不y ,勿施于人。君子ch ngr n之美,不ch ngr n之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必信,行必果。y 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剛、毅、木、訥近仁。工y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亂大謀。視思明,听思聰,s 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惠而不費,勞而不怨,y 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等等。《孟子》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迨天之未y n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未雨綢繆)。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乏助。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x ng,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等。

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莊子,其學說的經典著作就是《道德經》和《莊子》了。其中《道德經》中闡述的觀點在商業經營與競爭中可以應用得上的主要有︰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將y 歙之,必固張之;將y 弱之,必固強之;將y 廢之,必固興之;將y 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辯若訥。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y 得。治大國若烹小鮮。夫輕諾必乏信,多易必多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等等。

兵家的代表人物也不少,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孫子了,也就是孫武,他的曠世杰作《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的戰略家、軍事家和軍人都推崇的兵法。所謂商場如戰場,既是戰場,這《孫子兵法》的理論就能運用到商業競爭中。其主要的j ng髓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兵者,詭道也。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y 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形人而我無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己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等等。

對于「商家」而言,其學說雖不自成一體,但也不乏其j ng髓者。《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記載︰

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貯)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y 其行如流水。

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

周人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薄飲食,忍嗜y ,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y 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這些言辭理論與評論可謂是「商家」的集大成者,堪當經典。但古往今來的商家之大家者更多的是,博采眾長,參透于各家的j ng髓,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將各家的j ng髓活學活用地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乃至成就為一個個的大商巨賈。就象現今世人所說的「儒商」,就是這種情況。

諸子學說,雖說各成一派,但相同點比比皆是。比如說︰對于「仁」的這個觀點,各學派均有見述,儒家自不必說了,這是他們提出來的系統觀點;道家中也是唯恐敘述不明,諸如「上善若水」的「仁義」思想貫穿于全篇;而兵家那也是開篇便提倡「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表明了「仁」的地位;「商家」是博采眾長者,是謂真正的雜家,比呂不韋還「理不違」,這種關乎全局的中心思想怎可輕易放棄。還有那個「未雨綢繆」,儒家說「工y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說「人而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等,這自然是「未雨綢繆」了,並且孟子老先生還對「未雨綢繆」作出了j ng確的解釋,「迨天之未y n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也說出了這個詞語的出處,取自于《詩經》;道家則以實際行動告訴人們這「未雨綢繆」該怎樣開展,「將y 歙之,必固張之;將y 弱之,必固強之;將y 廢之,必固興之;將y 奪之,必固與之。」另外,道家還告訴人們是否做到「未雨綢繆」的後果,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又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y 得」;而兵家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觀點可謂是「未雨綢繆」的經典了;「商家」也有,比如「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能說這不是「未雨綢繆」嗎?凡此種種,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諸子百家學說,並不就只是著作者這幾許人才想到和感悟到的,科學地講,應該是著作者「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出來的感悟。中華五千年,這只是文明史,人類的歷史肯定不是就這五千年了,智慧肯定也不是就從這五千年前開始。我們的祖先可能在先于「炎黃」之前就有了各種智慧,各種理論,各種思想了。到了東周時期,紛爭四起,戰亂頻頻,食客遍布,各種統軍治國的理念和思想層出不窮,加之文字與書寫器具的盛行,學說才被總結歸納記載了下來,流傳了下來。一個作品,一種學說,之所以被流傳下來,就說明它有流傳下來的價值,能為大眾,尤其是上層群體所接受,所認同,否則早被淹沒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之中。

軍事戰爭是政治紛爭的繼續,是政治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但不是政治的最終目的。同樣,商業競爭也只是商業經營的一個過程,是商業經營的一個方面,不是商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所以,新時期里,我們提倡共同富裕,這才是商業經營的最終目的。真到了這一層,儒家的思想便要佔據主導地位了。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時候,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儀」的思想便很重要了。試想一下,在一個公司里,你是總裁了,他只是公司里的一個小小員工,如果沒有禮儀,他天天對著你橫眉怒目的,你能受得了?你大權一揮,即刻便叫他卷鋪蓋走人;反過來,你一個總裁,不懂得仁義,整天地凶神惡煞,動不動就整人,誰能受得了,早跑光光了。所以,儒家便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告誡人們要守本分,站好位置,認準自己應該充當的角s ,不可越雷池半步,壞了規矩,亂了次序。因此,在商壇中,「儒商」的雅號最為人所推崇。這就是為什麼儒家思想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根本原因。

在農耕時代,商品只局限于農副產品和小作坊的手工藝產品,供不應求的場面佔主導地位,大多數商人發的都是國難財,這就是重農抑商的治國理念的主要根源。偶爾有個一兩次的糧食大豐收,那也是下次災難的一個開始。所以,商業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永遠只是一種流通的途徑,不是穩定社會經濟和國家政治的主要杠桿。

工業革命後,洋人的豎船利炮將中國人的「泱泱大國」夢想擊打得支離破碎,國人開始意識到「夜郎自大」的評價不光是「夜郎國君」的專利了。國門的洞開除了帶來了殖民枷鎖之外,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工業」開始在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度里生根發芽了。有了工業做基礎,商業的繁榮也就是大勢所趨了。只有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商業的經營與競爭才算是真正開始了。

我們國家的商業發展也經歷了起步、興盛和成型三個發展階段,現在正處在「ch n秋戰國時代」。各式各樣的商業集團風起雲涌般地佔據著各行各業,形成了一個個的商業集團。這一個個的商業集團就是ch n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個諸侯國。其生存的怎麼樣就要看它們治理得怎麼樣,手段不外乎就是諸子百家的這些學說。但我們的理想是共同致富,所以,我們寧願拋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瑰寶,也不願看到「滿月復經綸」的「兵家」、「道家」、「儒家」們在這里努力地拼殺。

再見了!兵家、道家、儒家。再見了!商家們。再見了!諸子百家。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商瀾最新章節 | 商瀾全文閱讀 | 商瀾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