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1638年),牆子嶺再遭大舉。是舉,清兵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牆子嶺失事後,仍不時有虜情發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月辛丑,牆子嶺官軍以築牆采木為屬夷所捕,御史陳省等以聞。命降參將戴恩一級,下指揮張永祚等御史問,仍令總督劉燾等議撫賞事宜以聞」。(61)上文亦可看出,此時官軍仍在修繕邊牆。
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癸卯……薊鎮牆子嶺邊外屬夷窺犯潛撲,哨軍參將吳昂救之,為虜所殺」。(62)
上書所謂「屬夷」,乃大明屬下朵顏衛夷人。參將被殺,可見事態嚴重。
隆慶議和後,密雲沿邊虜情減少。譚綸、戚繼光等繼續練兵、築台,加強邊備。
萬歷末,明屬建州女真急速崛起。薊鎮忙于調兵遣將往赴遼東,密雲沿邊虜情再熾。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丙辰,直隸巡撫王象恆奏︰近者,薊鎮諸路,黃崖嶺則有掩殺窯戶之報,牆子嶺則有撲殺烽軍之報,白馬關則有滿旦諸夷穿戴漢人衣帽窺探之報」。(63)
牆子嶺所轄周邊險要處,設有墩台,部分墩台設有炮位,由官軍把守瞭望,遇敵情則施煙、鳴槍、張旗以傳j ng。把守瞭望者,可稱為墩軍、烽軍。另設有明哨、暗哨,亦負責瞭望與收集虜情。由于地處偏避,瞭望人少,極易遭到偷襲。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努爾哈赤建金國。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又改國號大清。
「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天命三年「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64)。皇太極「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65)
自萬歷末始,金兵或清兵攻遼東、聯蒙古,破朝鮮。崇禎年清兵未破山海前,已自薊、宣、大沿邊大舉內地數次,虜患轉為奴患。
「薊鎮塞垣頹墮,又汰兵,軍伍益闕,(朵顏)三衛屬部,清已盡收之,至是大舉臨邊」(66)。
崇禎十一年(1638年),牆子嶺再遭大舉,清兵由此南下內地。
時清兵入犯,「蟻附而上」,官軍抵抗三晝夜,守軍「具困乏,竟無人襲擊之者」。總兵吳國俊臨陣不勝,月兌逃至密雲。總督吳阿衡戰死于牆子嶺。前薊遼督師、大學士孫承宗亦死于高陽。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丁丑,清兵約西人大舉分入西協牆子嶺、中協青山口。牆子嶺險峻,因蟻附而上,三r 夜始入,內地人具困乏,竟無人襲擊之者。總兵吳國俊守牆子路,戰敗,走密雲。總督薊遼兵部右侍郎吳阿衡敗沒于密雲。初,監視太監鄧希詔誕r 阿衡及國俊具趨賀,聞j ng倉卒而回,調御失措,故及于難。清兵入牆子路,待青山之眾以越千安,薄豐潤。遼東副總兵丁志祥、寶濬等來援,夜戰,清兵稍退,引而南下,……戒嚴京師」。(67)西人指與清兵聯合之蒙人。
清兵破關南下河北,攻高陽,前薊遼督師孫承宗于家中抵抗被俘,自殺而亡。「十一月戊辰,大清兵克高陽,致仕大學士孫承宗死之」。(68)
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萬歷三十二年,登進士第二人。崇禎十一年,承宗已辭官七年,十一月九r 清兵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明r 城陷,被執。望闕叩頭,投繯而死,年七十有六」。(69)
承宗以耄耋之年而投繯自縊,不辱華威,正孟子所謂︰威武不能屈也。
崇禎十七年九月,南明福王在南京給承宗補謚號︰「九月二十r ,……孫承宗謚「文忠」」。(70)
上文「吳阿衡敗沒于密雲」,具體為何處含混不清。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雲︰九月「辛巳,大清兵入牆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似死于牆子嶺,然亦不很清晰。
而雍正《密雲縣志"卷三"鄉賢"忠義》所載內容較為具體︰「吳阿衡,密雲總督,死于牆子嶺,同公死者又有參將魯某,未詳其名」。
雍正《密雲縣志"卷三"兵制》亦雲:「吳阿衡,崇禎十一年任(薊遼總督),字隆微,河南裕州人,己未進士,死于牆子嶺」。
一雲死于密雲、一雲死于牆子,有所差異。
《明實錄》未載清兵破密雲城,只言「清兵稍退,引而南下」。又言「總兵吳國俊守牆子路,戰敗,走密雲」。因此,不可理解為密雲城破,阿衡在該處死于清兵之手。
查《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九"盧象升》︰「九月,大清兵入牆子嶺、青山口,殺總督吳阿衡,毀正關,至營城石匣,駐于牛蘭」。亦可證明清兵于牆子嶺殺阿衡——破關——至石匣——駐牛欄。並未言密雲城破。
筆者以為,死于密雲無誤,然較為籠統,死于密雲牆子嶺則更為具體。
雍正《密雲縣志"卷六"文》,有趙萬域所作《牆子路吊吳總制魯參將》。由吊文中可大致推斷,牆子嶺破關時,吳總督「不肯求活」自殺成仁,魯參將被俘不屈遭砍頭。
個別文章載,阿衡因醉酒誤事被殺,實屬訛傳。筆者以為吊文較為真實,可做證據之一。
密雲城為薊遼總督所在地。牆子嶺距密雲城九十里,大半為山路,路途較遠且難行,遇j ng情不能迅速報至密雲城。
清兵攻牆子嶺當r ,總督吳阿衡與總兵吳國俊賀密雲監視太監鄧希詔生誕,未獲敵情時或許飲酒,人之常情。
前任總督王、楊選因潘家口、牆子嶺等處失事被處死,已有前車之鑒。清兵攻牆子嶺「三r 夜始入」,戰事正酣,吳國俊前往牆子嶺戰不勝,敗走密雲。阿衡何敢不顧大體,仍于第三r 飲酒且醉乎。
推測阿衡死因有三︰其一、聞敗績自裁于密雲城;其二、聞牆子關破,增援途中死之;其三、援救至牆子嶺而死之。筆者據史料,傾向死于牆子嶺。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南明福王在南京給吳阿衡補謚號︰「薊遼總督吳阿衡謚「忠毅」,……吳阿衡謚在十一月十二r 」。(71)
惟此「忠毅」之謚,終洗吳總督不白之冤。若真醉酒被殺,決無吊文之贊,更無「忠毅」之謚。覆壓薊遼總督阿衡身後一切不實之辭應予剔除。
查光緒《密雲縣志卷》,竟無雍正《密雲縣志》所載內容。清代《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九》亦寥寥一語︰「官軍敗績于此」,再無其它。由此可推斷,雍正《密雲縣志》年代較早,收錄明代史料亦較為真實,而至于後期,清廷以正統居之,光緒《密雲縣志》不肯收錄矣。
現筆者抄錄《牆子路吊吳總制魯參將》以悼之︰
「牆子孤城當要路,官軍免送書楊樹。峰台r 夜傳炮旗,經略吳公總軍務。沿邊一帶羽書飛,茫茫四塞起煙霧。新統鐵軍御邊城,塞茄遙連角鼓鳴。r 慘慘兮月不明,與土存亡敢受生。關已毀兮軍無援,剖肝露膽赤心見。國破身死死如歸,不肯求活存真面。j ng英烈烈是魯公,此膝不屈寧斷頭。膏脂涂地魂悠悠,骸骨至今有誰收。吁嗟兮世間愁,治亂相乘更換籌。幾姓封王幾姓侯,慨嘆成仁萬古休」。
盧象升死亡時的時間和事件︰
滿清曾試圖從宣、大入侵中原,見盧象升防衛嚴密,清軍放棄了。八月二十三r ,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岳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貝勒杜度等相副,兩路征明。九月二十二r ,岳托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多爾袞則于九月二十八r 于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b ij ng郊區通州會師。崇禎大驚失s ,詔令京師戒嚴,以宣大總督盧象升督天下兵,第三次賜尚方劍。當時崇禎已經有和議的意願,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滿清在私底下接觸。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了崇禎意在和議,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幾條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實現。楊嗣昌並且說動崇禎,將援兵一分為二,盧象升統領宣大兵二萬,關寧鐵騎數萬大軍皆歸太監高起潛指揮。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主力大戰,小勝之。當時編修楊廷麟上疏言︰「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恨。國有若人,非封疆福。」算是對楊嗣昌一針見血的譏諷。結果支持楊嗣昌的太監高起潛大怒,將盧象升的兩萬宣大勁旅交給陳新甲統領,只給盧象升老弱殘兵五千,保定巡撫張其平還拒不發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