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初期,管仲沒有按照既定計劃進行,而是把政治改革提到了第一步。管仲心里清楚,政治制度的變革,是成敗的關鍵。于是,他頒布了安民告示,大意是說︰
齊國君主,無r 不期盼國富民強。齊國民眾,無r 不期盼安定富足。為此,君主修訂舊法,推行新政,頒布「分民定居」和「寄軍令于內政」之法。發展生產,壯大軍隊,賑濟貧困,厚養賢能。以長幼為序,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使士人有教,耕者有田,百工有業,商賈有市,孤寡有依,老弱有終。君主體恤百姓,勞逸均等,不誤農時,不枉民力。一應法令,皆以獎賞促奮進,以刑罰糾過失。凡百姓之生、殺、貧、富、貴、賤六等執法,則慎之又慎。此布。
所謂「分民定居」,就是把士、農、工、商四類人群,分類安置,實行城市與鄉村分治,禁止交叉居住。管仲認為,如果不同人群雜居,就會相互影響,傳遞流言,見異思遷,不能專心做事。于是,把士人安置在清靜的地方居住;把百工安置在官府的作坊;把商人集中在市井;把農夫安置在鄉野。一旦固定下來,不得私自遷徙。管仲認為,這樣一來,士人聚集在一起,環境安靜幽雅,便于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即使家庭管教不嚴,周圍的環境也會對士人的子弟,起到教育和影響作用,祖輩相傳,士人的子弟永遠是士人;有技能的工匠居住在一起,互相談論的都是工匠的事情,其子弟從小到大,學習技術,切磋技藝,分辨做工的好壞,衡量原料的優劣和用途,技藝不斷提高,熱愛所從事的行業,長大了也不會見異思遷,工匠子弟永遠是工匠;商人聚集在一起,明察四季物資需求,熟悉各地物產及貨源,掌握市場行情,互相交流信息,比照價格利潤,向子弟傳授經營經驗。及時調運貨物,存稀補缺,賤買貴賣。商人的子弟,耳濡目染,從小熟悉經商活動,子承父業,商人的子弟永遠是商人;農夫居住在一起,年復一年,耕作在田間,明察四季時令,掌握雨水旱情,熟悉莊稼的習x ng,適時播種,j ng耕細作,按時收獲,不誤農時。農夫的子弟接受長輩的言傳身教,從小吃苦耐勞,熟悉耕作技術和季節變化,掌握農具的x ng能,不斷總結生產經驗,豐富作物的品種,提高種植產量,祖輩相傳,成年以後也不會見異思遷,農夫的子弟永遠是農夫。這樣,不同人群相對集中,社會秩序穩定,民風純正,國家就會蒸蒸r 上。
對城市居民的安置與管理,管仲按照城區方位,把臨淄劃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匠和商人安置在六個鄉內,士人安置在十五個鄉內。君主直接管轄十一鄉,上卿國子、高子各領五鄉。
對吏治的改革,將國家政務分為三個部分,建立‘三官’主管制度。設三卿,管理群臣;設三個族官,管理工匠;設三個鄉官,管理商人;設三個虞官,管理川澤;設三個衡官,管理山林。
對鄉野民眾的管理,設立邊邑建制。三十戶為一邑,設司正率領;十邑為一卒,設卒長率領;十卒為一鄉,設鄉長率領;三鄉為一縣,置縣長率領;十縣為一屬,由大夫率領。五屬就有五位大夫,各自治理一屬;另設五正,各自負責一屬的政務檢察。以此類推,五正檢察五屬大夫的治理情況,五屬大夫檢察縣長的治理情況,縣長檢察鄉長的治理情況。另外,管仲又規定,五正的事務由五屬大夫統管。每年正月,五屬大夫必須將各屬的內政情況報告給國君,由國君督查他們的功過。這樣一來,各級官員都要接受督查,就沒有人敢于冒犯禁令,瀆職怠懈或不服管制了。
「寄軍令于內政」是軍事體制改革綱領。
通過這一法令的實施,管仲想要建立一套新的兵役制度,將全國民眾按照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實現‘軍政合一’的運行機制。
法令規定︰五戶為一軌,設軌長主管;十軌為一里,設有司主管;十里為一連,設連長主管;十連為一鄉,推舉良人主管。以此為軍事組織,各級首領掌管軍令。每戶拔一丁,各軌五人為伍,軌長率領;一里十軌,五十人為小戎,有司率領;一連四里,二百人為一卒,連長率領;一鄉四連,二千人為一旅,鄉良人率領;一帥領五鄉,萬人為一軍,由五鄉之帥統領;士人的十五鄉,正好編為三軍。五鄉之帥由卿大夫擔任,三軍統帥由國君兼任。規定每年ch n獵和秋獵時間,訓練軍隊。各‘卒’的隊伍在本‘里’整訓;軍一級的隊伍,在城郊一帶整訓。內部整訓完畢,就地待命,不得隨意遷徙。
管仲認為,這樣一來,百姓世代為鄰,和睦共處,以‘伍’為單元,進行祭祀活動,有福同享,死喪同恤,相互救助,患難與共。即使在夜間參戰,也能分辨出同伴的聲音。白天戰斗,就更不會出現互不相識的問題。既實現了‘軍政合一’,又達到了‘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守同固,戰同強’的目的,軍隊的戰斗力就會大幅度提高。用這樣的軍隊橫行天下,討伐不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發展經濟,是管仲最看重的一個方面。
在齊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大刀闊斧地推行土地和賦稅制度改革。以戶為單位,將井田劃分給定居的農夫,並根據土地質量定出征稅標準,各戶按標準向國家繳納賦稅。這種分田到戶的辦法,極大地刺激了農夫的積極x ng。所以農夫們能夠起早貪黑,除草施肥,深耕細作,不畏勞苦,換來了五谷豐登的喜悅,畝產較高的農夫還會得到國家的獎勵。于是,農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井田制,應該說是古老中國的一個創舉。
井田的設計很有意思,統治者將土地按照‘井’字形劃分為九塊,井字中心方方正正的那一塊土地,屬于‘公田’,大概佔井田的十分之一。公田所生產的糧食必須上交國家,耕種者要優先保證,這是井田制的原則;其余八塊邊緣土地,屬于‘私田’,農夫自耕自收,自己享用。
管仲推行改革之前,井田的耕種者不是一家一戶,而是以氏族為主體的‘社’或‘書社’,大家一起耕種,共同享受勞動果實。包括狩獵和采集等活動,大都是集體行為。管仲改變了這一形式,實行分田到戶,個體經營。而且,特別注意不在農忙時役使農夫。這一改革舉措,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一大進步。當然,土地的所有權仍歸天子獨有,不得z y u買賣和交換,由執政者統一分配,定期調整輪換。農夫終年勞作,從生到死都要守在井田上,不得隨意遷徙。正像《詩》所唱︰「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惟我勞苦。」
正常情況下,農夫的子弟二十歲分給田地,六十歲收回。田地按質量分為上、中、下三等,如果是上等田,一個農夫可以分到一百畝;中等田,一個農夫可以分到二百畝;下等田,一個農夫可以分到三百畝。農夫耕種的井田,一般三年輪換一次,人隨地遷。
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管仲也采取了許多改革措施。設置了‘工正’、‘工師’、‘鐵官’‘三服官’等官員和機構,加強對冶銅、煉鐵、紡織等手工業的管理和監督,極大地促進了冶金業生產。制造先進生產工具,促進了農業、魚鹽業的發展。研制鐵質武器,裝備軍隊,增強了戰斗力。同時,在都城設立市場,招徠商賈,促進物資和商品的流通貿易。發展同各個諸侯國的商貿活動,贏得了大量財富。在統籌方面,國家加強核算和籌劃,做好市場調查,用政策控制糧食、物產及布匹、手工業制品的價格,做好供應,把握流通去向,或收或放,隨時調節,都由國家掌控。與此同時,管仲也注意到賑濟窮人,彌補不足。
改革風暴席卷朝野,齊國上下熱火朝天。
齊桓公也不甘寂寞,除安排上卿國子、高子參與政治改革外,他也親自帶領鮑叔牙、隰朋等人,深入市井和鄉野,進行督查。了解官員的辦事成效及過失。他對各鄉的官吏說︰「你們不僅要搞好本鄉的治理,還要向寡人舉薦鄉里的賢人和能人,包括那些勇猛強悍的杰出力士。如果埋沒人才,就是觸犯五刑;對那些不孝敬父母、不服從命令、橫行鄉里的人,也要如實舉報。否則,就是包庇壞人,同樣要治罪。」齊桓公在下面考察時,發現優秀的官吏就提拔,不稱職的就地罷免。因此,各地官員都能認真辦事,改革進展的既快又扎實。
管仲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顯著成效,齊國的各行各業一派興旺景象,國力r 益強盛,兵j ng糧足。齊桓公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試探地問管仲說︰
「現在可以對諸侯用兵了嗎?」
「不行,鄰國還不親近我們。」管仲遂提出了「近交遠攻」的策略。
「那麼,怎樣才能讓他們親近呢?」
「首先要取信于四鄰,與其友善相處,歸還從前侵佔他們的土地,重新劃定疆界。派遣使者到周圍的國家訪問,安定鄰邦。然後再選派大批游士,用車馬載著裘皮、布帛、繡品、珠寶等珍奇之物,巡游四方,交流貿易,宣傳齊國,招引天下賢能之士。同時,密切偵察各國諸侯的作為和喜好,選擇奢侈**者先行征討。」
齊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見,並立即實施,使四鄰的關系很快得到改善。過了一段時間,又問管仲說︰
「現在可以對諸侯用兵了吧?」
「不行,改革正在進行。」
「對魯國用兵,不過是初試牛刀罷了。」桓公堅持說。「相父只管在國內繼續推行改革,打仗的事您就不用c o心了。」
「如果輕舉妄動,鄰國就會對我們失去信任。」
齊桓公沒有再說什麼,但心里已經按捺不住了。他想︰「我對你管仲的支持和信任還不夠嗎?你也太不給我面子了!「
齊桓公一意孤行,決定出兵伐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