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稱頌管仲是賢臣,但孔子小看他。
司馬遷說︰難道是因為周朝衰微,管仲不勉勵齊桓公為天子效力,而只圖稱霸天下嗎?
實際上,孔子代表了當時的一種社會傾向,在許多人心里,姬周的王業才是正道。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管仲才讓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
自從管仲拜相以來,齊桓公幾乎每天都要與他交談,或者把自己的想法記在書簡上,派人送到相府。針對齊國今後的改革發展,君臣二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幾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有一天,齊桓公向管仲請教治國方略。管仲說︰「治國的根本在于治民。人常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有所行,下有所效’。所以,國君首先要做到兩點,一要抓住四季農時,發展生產,使百姓擁有充足的糧食和財貨;二要取信于民,做到‘言必行,信必果’。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才能談及治國大計。」
桓公笑著說︰「這有何難?即使十條百條,我也一定能做得到。請相父明示。」
管仲說︰「治民之術,有國頌、四維、四順、十一經及六親五法之分。關于國頌,我剛才已經提及。國家的長治久安,還在于整飭四維。四維,即禮、義、廉、恥。有禮才能有節,有義才能有信,有廉才能有德,有恥才能有所忌諱。國家有了四維,君主的地位就會安穩,百姓的行為就會規範,正義就能得到伸張,ji n詐邪僻之事就會遭人唾棄;所謂四順,就是要求政令順應民心。民眾所希望的,就滿足;民眾所反對的,就禁止;民眾所厭惡的,如憂勞、貧賤、危難和斷絕後祠,君主就制定法令,使他們歡樂、富貴、安定、繁衍生息。順應民眾的願望,民眾就會為國家承受苦難,甚至獻出生命。相反,實行民眾厭惡的政策法令,親近的人也會叛離。所以說︰‘給予民即是取于民。’這是施政的法寶。」
桓公說︰「那麼‘十一經’和‘六親五法’呢?」
管仲說︰「所謂‘十一經’︰一是要把權力交給賢能的人;二是要致力于五谷生產;三是要重視桑麻種植和六畜飼養;四是要政令要來自源頭,順乎民意;五是要善于發揮民眾之長;六是要刑罰適度,訴訟清明;七是要有功必賞,誠信為先;八是要量民力行事,不得過度勞役民眾;九是要體恤百姓,不勉為其難;十是要從長計議,不求一時苟且;十一是要取民以信,不欺詐百姓。做到這十一經,國家就會安穩,政令順昌,糧食桑麻充足,六畜興旺,百姓遠離邪僻,樂于上進,沒有抱怨。
「所謂‘六親五法’,就是說,家有家規,鄉有鄉約,國有國法。如果用治家的辦法來治鄉,或者用治鄉的辦法來治國,都不可能治好。同樣道理,用治國的辦法來治天下,也注定要失敗。所以,想要成就霸業,就得用包容天下的胸懷來治理天下。不能因為不同姓氏,或者不同鄉里,就不听他的意見,不采納他的建議。也不能因為不同國家,就不听他的諫言。要像大地和天宇一樣,沒有私情,沒有偏愛;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普照大地萬物。這才是大國君主應有的氣度!」
齊桓公連連點頭,心悅誠服地說︰「相父講得太好了,這正是我想要修養的品德啊!您的每句話我都會銘記在心。作為一國之君,萬民仰望,我將如何駕馭他們呢?」
管仲說︰「統馭萬民,在于君主重視什麼,提倡什麼,愛好什麼,厭惡什麼。所以君主要善于將民眾的追求和愛好,轉化成自己的追求和愛好。將民眾所厭惡的,轉化成自己的厭惡。光明磊落,不掩飾自己的過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這才是聖明的君主。同時,人才和財富是治國安民的資本。天下不憂慮沒有良臣,憂慮的是沒有人任用他們;天下不憂慮沒有財貨,憂慮的是沒有人合理地分配它。因此,一定要選拔良臣賢士,把他們安置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樣一來,您想要做的事情就可以開始了。」
齊桓公說︰「相父所言,令我茅塞頓開。以前許多一知半解的道理,經過相父一番開導,終于融會貫通。我的理解是︰只有國庫充實,國力強盛,百姓才能懂得文明禮貌;豐衣足食,社會安定,百姓才會听從國家的命令,講道理,知榮辱;朝廷發布命令,如同水之有源,要政令統一,順應民心。凡是符合下情的法令,就容易推行。百姓需要的,就給予滿足;百姓不能接受的,就立即廢止。上層社會的官員、士人也不例外。如果大家都能遵守國家法度,上下左右就會團結一致,形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力量。相反,國家貧窮,就會遭遇敵國的圍困。城防不堅,就會遭遇敵軍攻擊。百姓得不到溫飽,禮義得不到張揚,國家就會衰亡,更談不上成就霸業了。」
管仲高興地說︰「您能這樣理解,我深為欣慰。關于富民強兵的整體方案,我正在琢磨,不r 即可呈請主上審視。」
過了幾天,齊桓公又來到相府,管仲笑著說︰「我這里沒有靈丹妙藥啊!」于是,拉開身後的帷帳,指著地上堆放的幾十卷竹簡說︰「要做的事情全都記在上邊了,我正要派人給您送去。」
齊桓公興奮地從座席上跳了起來,歡躍得像個孩子,喊道︰「原來相父比我還著急呀!」他愛惜地撫模著竹簡說,「請您先提綱挈領的講一講吧!」顯出不可耐地樣子。
管仲解釋說︰「總括起來,在經濟方面有三件大事要做︰第一要務,就是發展農耕生產,實行土地和賦稅改革,把井田直接劃分給農夫耕種,以保證百姓和國家都有足夠的收益;第二,發展百工,設立專門機構,加強管理,推進銅、鐵、紡織生產,繁榮百業;第三,設立市場,發展貿易,加強對物品和價格的調控與管理,大力推進商品流通,向諸侯國開拓市場,以爭取更多的財富。
桓公說︰「那軍隊和政令方面呢?」
管仲說︰「軍政方面的改革,我想修改舊法,擇其善者而用之。至少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推行‘分民定居’之法。讓士、農、工、商分區而居,將國都與鄉野之民分而治之。設立‘三官’、‘五正’進行管理;二是推行‘軍政合一’之法。建立新的兵役制度,將全國百姓按照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參戰,守則同固,戰則同強。這就是我的一些主要想法,還請主上決斷。」
齊桓公拍手稱贊說︰「相父高屋建瓴,總攬全局,一應改革之舉,可謂大刀闊斧!我十分贊成。不過,這可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大事,容我拜讀了這些書簡,一同再議。」
在接下來的r 子里,齊桓公與管仲的切磋,進入了實質x ng階段。管仲侃侃而談,齊桓公不時發問,提出自己的疑點和主張。爭辯和強詞奪理在所難免,但每次爭論的結果,總是齊桓公退讓一步。管仲的智慧與齊桓公的雄才大略,最終達到了最佳的契合,一個龐大地改革計劃逐漸醞釀成熟。這個計劃的名稱相當時髦︰
——富國強民詔。
齊桓公元年(前685年)深秋時節,管仲第一次以國相的身份主持朝會,向文武大臣宣讀了改革方案的要點。
隨著政令的頒布,齊國的改革便正式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