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 附錄: 故事梗概及人物設定(一)

作者 ︰ 刀筆布衣

()這本書的最初的名字叫做《長樂未央》,寫的是漢初二十年的一次有名的事件,就是高後呂雉駕崩之後,漢朝大臣在陳平、周勃的帶領下滅亡呂氏的故事。這本來只是歷史中的一幕而已,但是為了交代故事的這個大背景以及穿插其中的主要人物,所以安排了劉章這個角s ,讓他來帶動整個故事的發展。這本書其實也可以作為關于劉章的個人傳記來看。

但是可惜的是,史書中對于這段歷史的記載有嚴重的缺漏,而且對于人物記錄語焉不詳,所以想從歷史里面分出一個人所有的經歷,恐怕已經不可能了。我們只能從大概的歷史中來推測,盡可能還原出一個真正的歷史。「還原」這個詞語從一個並不是史學家的人物口中說出,難免有「可笑」的嫌疑,但是在最初的那一篇名為《歷史是一面面目模糊的銅鏡》的文章里已經說了,這本書不過是我的一家之言,所以那些美人、天下的情節也是杜撰而來,但是這些杜撰都是為了餃接歷史。讀過《史記》、《漢書》的人應該能夠從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如今流傳的關于漢初時候的歷史,只有《史記》和《漢書》兩本,但是這兩部書中對于長安建成之後的第一次動亂的記載基本符合,但是卻不太符合真實的邏輯,似乎刻意在隱瞞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比如說張闢疆。其實我所有的對于歷史的懷疑都是來源于張闢疆這個人物。就像書里面說的那樣,當時還只有十五歲的張闢疆在惠帝劉盈駕崩的時候獻計給陳平,阻止了呂雉又一次想誅殺大臣的心思。可以說,他也是漢初的大功臣,但是史書中對他的記錄不過就是那一段話而已。拋去那一段話,再沒有他任何的記錄,連他的父親——留侯張良的傳記里面也沒有他的記錄,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歷史從這段時期內,開始出現隱晦。

而本書的故事就是從這個時機開始的。

張良、張闢疆

張氏父子對呂雉和劉盈的幫助很大,劉邦想要廢太子劉盈而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時候,是張良給呂雉獻計,招攬了商山四皓作為劉盈的羽翼。而四個老頭子自然不是劉邦可以忌憚的,劉邦從這個事情中看出了大臣的態度,所以才放棄了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意圖。從中可以看出張氏父子對呂雉母子的恩情。張良那個時候雖然不在朝堂,但是呂雉有什麼問題肯定是要問他的,所以他是「大隱隱于朝」的隱士。這個情況被陳平看在眼里,可能會有想法的。因為謀士存在的意義就是在于得到君主的賞識,那個時候的呂雉倚仗張良,對陳平來說,只怕是一種折磨。更何況,兩人一個y n謀,一個陽謀,x ng情只怕也是不同,張良以恬淡為主,而陳平卻表里不一,不會讓人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是在惠帝駕崩的時候,張良還是決定救劉氏,因為那個計策是張闢疆說給陳平的,換言之,就是張良跟陳平聯手,保住大臣,也就是保住了擁護劉氏的力量。在一段時期內,呂雉和朝臣都處在一種很微妙的關系中,所以,雖然表面上大家和和氣氣的,但平衡的力量隨時都有可能被打破。

關于張闢疆之死,歷史上沒有提,而小說中將他的死設定在長安的第一次變亂中,這個是我的臆測。張闢疆的死,我將他跟他父親張良的死聯系在一起。歷史中記載的張良去世的時間也不相符,《史記》說是在高後八年,《漢書》說是在高後六年,明顯有出入。那我相信哪個?《史記》。

因為高後八年是一個很敏感的時間,這一年高後駕崩,長安大亂,張闢疆或許就是歿于此役,這樣一來,張良的死也就順理成章,因為自己最愛的幼子過世,所以郁郁而終。但是在小說中,我加了一些「封建糟粕」的東西,那就是命格。張良是一代謀臣,我給他加了一些神秘的s 彩,說他也接觸了奇門遁甲之術,能夠逆天改命什麼的。因為《太公兵法》名聲太大,而且姜子牙又類似于神仙一般的人物,加上一些神秘s 彩也不為過。

但這些安排只是為了引出一個人,進而串聯出那些隱藏在背後的人。這個人就是許負。

許負

許負是一代奇人,他最拿手的是算命,但他卻不是像後來那樣在市井中固定擺攤的樣子,而是游走不定,似乎天下間都有他的蹤影,這也是奇人的作風,來無影去無蹤,神龍見首不見尾,這些特點更增加了許負的神秘x ng。

但是在歷史中,這位極j ng于周天易理的人是個女子。史記中有提到她,說劉邦最後封她為「雌亭侯」,我最初看到這個的時候,有點兒難以接受,因為是小說家言,所以將她和那個為劉邦相面的「田間老父」結合在一起,並根據同時代的人所踫到的所有神秘的「相者」,都歸結在一個人——許負的身上。

漢初有許多相面的人,劉邦、呂雉一家人踫到的田間老父,相薄姬,說她當生天子的相者,說周勃會餓死的相者,說鄧通應當餓死的相者。這些人全都沒有留下姓名,反倒是留下一個叫「許負」的婦人。通過加工,我讓他們統統都變成一個人,就是一個通曉易理、j ng于命格的奇人許負。

許負的角s 有很大的作用,一個方面,他是為了回答「劉章」的問題,那些玄之又玄的問題,說到底不過就是一個人的j ng神狀態而已,但是劉章再世為人,雖然經歷,但是懵懵懂懂的,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許負正是這個點楮之人。像他說的那樣,世間的人,平淡者多,境遇離奇的人少,他不過是為了看這些故事而已,算是這等高人閑時候的「樂趣」吧!

另一個方面,許負的出現是為了引出薄姬。

薄姬

大漢開國高皇帝的一生有幾個重要的女人,見諸史冊的只有五人︰劉肥的生母曹氏、劉盈的生母呂雉、劉如意的生母戚夫人、劉恆的生母薄姬,還有劉長的生母,不過不知道名字,其他幾個皇子的生母就不知道了。曹氏早死,也是因為如此,劉邦之後的嫡子與長子皇位之爭中,劉肥沒有實力,所以只能接受劉邦的冊封,成了齊王,而劉盈憑借著自己的母後呂雉登上了帝位,劉盈繼位之後,呂雉處死如意和戚夫人,放逐薄姬,贏得了全面勝利,整個未央宮都是她的天下了。

但是薄姬絕對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薄姬的父親和魏王的宗室女子魏媼私通,生下薄姬,後來秦朝覆滅,魏豹自立為魏王,薄姬就進了魏王宮。但是許負相薄姬,說她能生天子,所以魏豹背叛劉邦中立,並與項羽聯合。劉邦氣不過,派曹參滅了魏豹,薄姬作為尋常宮女,被關進了織室,後來劉邦去了趟織室,見薄姬是絕s 之姿,就帶進了**,但之後就不怎麼搭理她,薄姬應該會拉攏人,她少時曾和管夫人、趙子兒交好,就如同陳勝一樣立了一個「先貴勿相忘」的誓言,但管、趙二人只當做笑料而已,但卻被劉邦听到,對薄姬大起憐惜之情,于是召幸了她。也就是在那次,薄姬說「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月復」,如此水到渠成,一幸生男,就是代王劉恆,但之後薄姬就很少見劉邦。

這里面有一些問題,就是薄姬的身份。薄姬並不是尋常女子,沒有什麼根基,她是魏王之後,也是類似于公主生下的公主,雖然是魏王的支屬,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整個魏氏沒有了根基,唯有一個薄姬,雖然是妃子,但至少算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我推測,當時的魏氏應該投靠在薄姬之下,听命于她。

這些在歷史中自然沒有記載,但是司馬遷的筆下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那就是昔r 的薄姬成了薄太後之後,對魏氏的封賞。「薄太後以為母家魏王後,早失父母,其奉薄太後諸魏有力者,于是召復魏氏,賞賜各以親疏受之。薄氏侯者凡一人。」這麼說來,魏氏的勢力不顯山不露水,一直在暗中幫助薄姬爭奪天下。

關于劉邦臨幸薄姬之後就不再見她的問題,劉邦大概也有自己的考量。呂雉的心思他應該很清楚,對于他寵幸的戚夫人,呂雉恨不能殺之而後快,戚夫人母子已經是呂雉的眼中釘肉中刺,劉邦這位帝王不可能任由呂雉如此,但呂雉的權力很大,而且他駕崩之後無人能夠駕馭,所以劉邦只能被動地忍住心痛,不去見這對母子,以示自己對她的漠視。但或許劉邦真的信了薄姬的兒子會當天子的說法,所以才跟薄姬如此作態,為的就是保住薄姬母子。而呂雉果然沒有殺掉薄姬母子,而是允許薄姬帶著幼子劉恆回到代地。

這也許是劉邦和薄姬的打算,不過是呂雉遂了她的心願而已。這樣一來,魏氏可以在代地有了根基,不似在長安中那樣受人限制。在長安的自然也有人,這些人都隱在暗中,慢慢蓄勢,伺機而動。書中說的圍棋之道,金角銀邊草肚皮,呂雉居于長安正中,算是草肚皮了,而薄姬遠離朝廷爭斗,後來果然護佑兒子以王侯入主未央宮,也是一代才人。

關于薄姬的權力問題,史書沒有提到虎符的問題,但是周勃作亂之時,奪了南北兩軍的虎符,自然是要上繳,而且漢文帝應該手掌虎符。但我覺得虎符應該是在薄姬的手中。漢文帝劉恆在歷史中應該也是優柔寡斷型的,他八歲時被薄姬帶到代地,代地的軍政應該都是在薄姬一個人的手中,所有的決策也都是薄姬,還有魏氏的功勞,劉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傀儡,漢朝以孝立天下,劉恆對母親很是尊敬,但他x ng格溫和,不過是個守成之主,並非好似雄才大略的英主。

也許歷史中的薄姬沒有這麼多的權謀,她不過是奉行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所以後來僥幸得了朝臣的推舉。但是無論如何,在呂雉和薄姬的這場爭斗之中,說不上誰輸誰贏,但是贏了的往往是笑到最後的人。而薄姬從代地帶著風沙回到未央宮的太後寶座的時候,或許會想起呂雉,這個她一生難忘的對手。

薄姬做了太後之後,她手中的權力最終是到了竇氏的手中,竇氏的經歷算得上是傳奇中的傳奇。

竇氏

年少時候竇氏的經歷已經無人可以知道,只知道她是趙之清河觀津人,以家人子入宮侍太後,就是呂雉。後來呂雉要拉攏劉姓諸侯王,就按例賜宮女,竇氏在其中。竇氏本來想著是在趙籍,因為那里是自己的家鄉,本來一切都說好了,但是負責分派的宦官忘了這件事情,將竇氏誤置在代籍。當時竇氏「怨其宦者,不y 往,相強,乃肯行」,就這樣,竇氏的命運出了一個極大的轉折。因為後來的代王劉恆入主長安做了天子,竇氏也成了皇後,地位扶搖而上。

但竇氏不是真心的,她並不願意去代國。也許從前她在呂雉身邊,在未央宮的時候,曾經憧憬幻想過什麼,但是在呂雉打算將她賜給諸侯王的時候,她應該只是想回到故鄉,安分地做一個王妃而已,但是歷史偏偏對她開了一個玩笑。在書中,我將這一切歸結于一個必然。歷史是人創造出來的,歷史中的事情也全都是人為,就算是當時不知道,但「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當時掌管籍貫的宦者當真是那麼健忘,獨獨將竇氏的籍貫弄錯,才弄成的這個無心之失?相比之下,我更相信這是一個y n謀。也就是說,即使是呂雉用這麼酷烈的手段來震懾四方,但是依然有勢力在暗中興風作浪。竇氏雖然是其中的犧牲者,但她也知道自己沒有了回頭路,所以她也踏上了呂雉的路途。

在代地期間,劉恆原來的代王夫人曾經為劉恆生下四個兒子,但是劉恆當上皇帝之後,這四個兒子一個一個接著病死。世界上沒有這麼湊巧的事情,而這四個小兒之死,只有一個人得到了好處,那就是竇氏。這之後,竇氏的兒子劉啟就成了長子,名正言順地成了太子,而劉啟成了太子,竇氏又風言大臣督促劉恆立皇後,這個時候,皇後之位已經是非竇氏莫屬了。竇氏就這樣一步一步在未央宮站住了腳。

但這些只是未央宮宮中,朝中沒有倚仗的妃子照樣也是不能長久,竇氏根據呂雉的經驗教訓,扶植自己的哥哥竇長君,而後就是竇少君,這兩人在朝中與竇氏互為犄角,形成牢固不破的利益體,這樣的安排已經是萬無一失了。而薄姬正是因為看出了這些,所以才對竇氏有了戒懼之心,這樣的對手比之呂雉更加可怕,所以薄姬才拱手將手中的六宮之權全都交到竇氏手中。但是薄姬想用聯姻的方法,保障薄氏和魏氏在後朝的權力,這些竇氏也答應了,不過劉恆廢黜薄皇後,恐怕薄姬就算是死了也不敢相信吧!(劉啟廢黜薄皇後為後世開了先例,之前的呂雉強勢,劉邦是廢黜不了,張皇後和劉盈雖然是甥舅至親,但劉盈也沒有廢黜張皇後;竇氏縱然失明,劉恆也沒有,但是劉啟做到了,無非是薄姬已死,薄氏在朝中沒有勢力,後來劉徹廢黜陳皇後,也是同樣的道理。)

竇氏為什麼會失明,她什麼時候才失明的,這些在史書上沒有具體的記錄。恐怕是因為感情不順利的緣故,所以就有了後來的竇氏和劉章的一些花邊的事情。所謂小說家者流,不過就是為了捕捉一些花邊之事,加以潤s 。但是人生有不可得之事,縱然是如竇氏一般領袖群倫的人物也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

未央宮從建立之r 起,呂雉、薄姬、竇氏三人輪番上台,開啟了一個j ng彩的時代。但說到底,其實她們只是被困在未央宮里的女人而已,尤其是竇氏,自小入宮,好不容易可以出得了未央宮,但是上天偏偏讓她做女子中的第一人,無可奈何之余,只能說,她的一生,可以算是真正的未央悲歌了。

劉恆

關于劉恆的敘述,在具體的章節里已經有很多,我不再重復說明。歷史上的劉恆是個寬仁之主,因為大漢朝剛剛經歷呂雉的女禍,所以大臣不想再看到天子的母家太過強勢,就這樣,劉恆因為生x ng溫和,比之剩下的淮南王人品好了不少,而且他的母家薄姬又沒有多少實力,所以大臣就圖謀迎立劉恆做了天子。

但大漢朝女子掌權的歷史並沒有結束,可以說是更加集中而已,從呂雉一直到竇氏,竇氏執掌權柄達半個世紀,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對于這位太皇太後的影響力只怕很是頭痛,也吃了不少的苦頭,所以為了杜絕**中的女禍之亂,才在立昭帝為太子的時候,賜死鉤弋夫人,雖然手段酷烈,但是也有歷史的根源。

劉恆在位期間,不侵民不擾民,勤政節儉,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皇帝。漢初的帝王大都崇信道家無為的思想,這很有利于恢復民生,而劉恆廢除肉刑,是一件大功德的事情,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是後世稱頌的仁君,也是後來帝王爭相效仿的對象。

但這是歷史中的褒贊之詞,劉恆除了是一個仁君之外,更是一個帝王,一旦是涉及到原則上的問題,劉恆卻是絕不心慈手軟,從他對付陳平和周勃的手段中就可以窺出一絲端倪來。

陳平、周勃

陳平、周勃二人是漢初的功臣,陳平是謀臣,周勃是武將。劉邦的謀臣除了張良之外,就是陳平了。張良進獻的計策只是大的規劃,是總體的,陳平是不斷完善,二人相輔相成。張良的計策是君子之爭,陳平卻不講這些,在楚漢之爭時,劉邦給陳平四萬斤黃金,任他來用,而陳平不負所望,成功地離間項羽和範增。文臣之中,陳平的功勞能排到第三(第一是蕭何,第二是張良)。

周勃的功勞也很大,滅秦之後,大小仗從無敗績,還定三秦,擊胡,定燕地,代地功勞很大,惠帝封他為太尉。在高後駕崩前後,劉邦留下的武將已經沒有多少了,其中就是以周勃為首,灌嬰和滕侯之屬沒有這麼大的權力,所以,安定劉氏的重任就落在陳平和周勃這一文一武兩個人的身上。

奪虎符,北軍的虎符被呂祿讓出,而南軍的虎符在呂產手里,陳平周勃不知道該怎麼做,劉章請命去殺了呂產,而且他也很順利地將呂產誅殺,然後一切順理成章,呂氏為禍朝廷,滿門抄斬,所謂殺呂更始,斬呂祿,笞殺呂嬃,長安震動。

這是歷史中的陳平周勃定國安邦的故事,無論真假,至少陳平和周勃是大漢朝的功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之後,第二年,陳平辭去右相,周勃為左相,地位在周勃之下。之後就是劉恆質問周勃的一些話,周勃不能對,陳平對,劉恆問︰「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這句話已經很要命了,也許劉恆這個時候已經想著要廢去丞相這個位置,但是陳平看出了劉恆的心思,雖然後來專一為丞相,但是不怎麼理朝政,次年陳平就去世了。

陳平在世的時候,尚且能夠指導周勃一些事情,但他死後,周勃難免又有幾分傲氣。漢初時候有一個說法,說丞相蕭何過世後,曹參很得意地對人說,你們等著看,朝廷的任命馬上就來了,果然,不過幾r ,朝廷征用他為丞相,接替蕭何。周勃這個時候大概也存了這個心思,劉恆也給了他這個機會,但是不過十個月,劉恆一道聖旨,說列侯回自己的封地,丞相百官之首,應該做個表率,一句話將周勃打發回去了。

周勃後來被人污蔑說要造反,幾乎被獄吏逼死,後來為人也老實了很多,文帝十一年的時候去世。他的兒子周勝之因為殺人,判了死罪,收回了周勃的封地。那個時代,像周勃那樣有權勢的人殺個人不算什麼事情,但周勝之以這個罪名被殺,只怕有些想不通。不過,y 加之罪何患無辭,正所謂樹大招風,周勃的敗落也是自然的道理。他另一個兒子周亞夫更是不知道吸取老爹的經驗教訓,x ng子同樣倔強 直,被羞辱逼迫而餓死也是自然的了。

陳平臨死的時候說,我多y n謀,道家之所禁,應該說這話也得到了應驗。他的兒子陳買在文帝三年就死了,只不過比陳平晚死了一年,父子兩個接著死了,可能算是報應之說。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想法,所以張闢疆的死也歸結到張良的身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造業,後人遭殃,這其中或許真的有什麼因果的關系存在也說不定。

戚夫人、如意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戚夫人的死狀可以算得上是很慘的那種,想象一下,「斷手足,去眼,輝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這是何等的慘狀,史書記載仁慈的孝惠皇帝劉盈看到戚夫人的這副樣子,「乃大哭,因病,歲余不能起」,劉盈怎麼也是個男人,但仍然被嚇得不輕,這些大概可以從側面看出呂雉手段的酷烈。但是在這個部分,我不想討論呂雉的什麼,只想說說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

戚夫人的記載,史書上也很模糊,只知道她是定陶人。定陶是天下正中,四通八達的地方,所以很適合商人。歷史中記載,在範蠡的那個時代,範蠡助越王報仇之後,就來到定陶,用自己從前的政治手段來經商,而且很成功,陶朱公後來成了富翁的代名詞。戚夫人的家世應該很好,所以懂得楚舞這些取悅男人的東西,也讓她有了資本可以在劉邦耳邊吹枕頭風,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如意取代太子劉盈的地位。

進入皇宮的女人,當然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只有一直往上爬,才能夠保住自己的命,所以,身為定陶大戶人家女兒的戚夫人也必須要壓過呂雉這個絆腳石。女人的招數,無非就是那些,但唯一能夠動搖呂雉地位的,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劉盈。所以枕頭風必然是不會少的,而最能夠打倒另一個女人的有力武器無非就是說這個女子的一些令人詬病的行為,而呂雉偏偏就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戚夫人應該會用呂雉的清白問題向劉邦挑撥。

楚漢之爭期間,劉家人包括太公,劉媼、呂雉等基本都被項羽抓去,關押了兩年。這兩年期間發生過什麼事情,誰也不能說清楚。而這個事情無疑能讓戚夫人抓住呂雉的話柄,污蔑她的清白。劉邦也很可能會生氣,乃至于對呂雉不理不睬,但是呂雉對劉邦有很大的幫助,助他起兵,幫他平定天下,而且也是為了他的基業,才被項羽捉去,而且兩夫妻配合默契,殺韓信、斬陳豨、消滅彭越中,呂雉出過很大的力。劉邦雖然懷疑呂雉,但也只可能是對她不理不睬,犯不著廢了她的皇後之位,因為還有一個劉盈,劉盈是呂雉最後的擋箭牌。

我後來分析呂雉的手段,可能呂雉的x ng格在後人看來有一些變態的感覺,但是若非是戚夫人真正觸動她的逆鱗,她不會這麼震怒。劉邦後來已經不是單獨地听听戚夫人說話,他是鐵了心的想換掉太子,連他的第一謀臣張良的話也只當做耳旁風了。可能戚夫人因為看到只說呂雉的讒言不夠分量,竟然將口水吐到了太子劉盈的身上。

眾所周知,劉盈和他老爹劉邦的x ng格很不相像,劉邦是痞,後來的呂雉是心狠手辣,劉盈和這個時候的兩個人都不像,所以劉盈應該像他娘年輕的時候,就是當初的呂雉。這些本來沒有什麼問題,但若是戚夫人拿劉盈來說事的話,還真能說出點兒什麼類似于劉盈不是劉邦的親子的話,因為父子兩人怎麼看怎麼不像。而劉邦也開始有些懷疑,以至于不念夫妻之間的恩情,堅決要換掉太子。

呂雉或許對于旁人對她的污蔑可以容忍,但若是有人把主意打到劉盈身上的話,那就是相當于將呂雉本人逼到了絕地。她是絕不可能容忍旁人污蔑她的兒子。所以,後來的她用慘無人道的手段報復戚夫人,甚至讓她也事先嘗到喪子之痛,將她的兒子劉如意殘忍地鴆殺。這種報復手段固然是令人發指,但呂雉也終于算是快意了。

劉如意的死只能說是可憐,當時的劉如意還是一個兒童,就莫名其妙地被鴆殺了。而劉盈也因為這件事情受到重創,可能是以為自己縱然是皇帝,但是連一個想保護的人都保護不了,所以終r 沉迷酒s ,讓自己的身子越來越差。歷史中是這麼說的,但是小說中為了增強故事的轉折和意外,重新勾畫了另一個可能。那就是劉盈是一個孝子,再說他也不想做皇帝,所以想要將皇位讓給劉如意,只不過這樣只能是將禍患留給了劉如意,呂雉好不容易將自己的兒子扶上皇位,而劉盈卻想輕而易舉地將皇位讓給劉如意,這種事情她絕對不能容忍,所以鴆殺了如意。

這些關于戚夫人和劉如意的推測可能只是一種推測,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這些事情沒有發生過,戚夫人可能真的該死,但她沒有必要死得這麼淒慘,呂雉自然也該殺戚夫人,但是手段沒有必要那麼酷烈。但是歷史都是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如果強要我說的話,只能怪戚夫人選錯了呂雉這個可怕的對手。

審食其

呂雉無疑是可怕的,但是她同樣也有不為人知的情感經歷。當然,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另一個歷史人物與她的關系就顯得有些撲朔迷離。這個人就是闢陽侯審食其,如同魯迅在《小引》中說︰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y n,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而因為明代馮夢龍在《情史》中的一段記載︰「劉項爭雄,太公與呂後常在楚軍中為質,舍人審食其從焉,後因與私。既定天下,食其以功封闢陽侯。闢陽侯謹慎,嘗為外庭解紛。故終呂後之世無患」,後人在看待呂雉和審食其的時候,大多時候看到的是一些風流韻事。

劉邦出去爭奪天下之後,將自己的家人交給了哥哥劉仲和審食其照看,如果他不是認為這兩個人可靠,他怎麼會輕易托付?後來這些人都被項羽捉去,在項羽的地盤里待了兩年,似乎是真的有機會,也有可能發生一些不正常的關系,歷史果然如此嗎?

呂雉是一個很聰明的女人,雖然當初她父親將她嫁給一個年齡大過她,而且還是一個**無賴的時候,她都默然接受了。呂氏自稱是秦國時候呂不韋的族人,而呂不韋最出s 的本領就是奇貨可居。她既然認定劉邦是她的丈夫,若是果然與審食其有私,劉邦不可能視而不見。我在前面說了,這些往呂雉身上潑污水的言辭應該是從戚夫人開始的,戚夫人為了將呂雉身上潑髒水,這樣的說辭肯定是一大籮筐。

有一種說法是,呂雉自從從項羽那里回到劉邦這邊之後,劉邦再也沒有踫過她,生理方面得不到滿足,所以行事乖張暴戾,對戚夫人這樣,大概是因為羨慕嫉妒恨,恨這個女人奪了她的丈夫、她的恩澤,所以才如此。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法,我不反對,因為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我的認為是,呂雉的這種不公正待遇,是一些人對她的污蔑。

審食其是一個舍人,類似于隨從之類的。小說中寫的是,審食其喜歡呂雉,是年輕時候的呂雉,所以後來他放不開,而呂雉卻利用審食其來氣劉邦。這是一個暗戀的故事,審食其的經歷就有些淒涼,因為他無論如何都得不到呂雉,只不過是呂雉手中的棋子而已。

書中的審食其是一個痴情的男人,也是一個負責的男人。在項羽的軍隊抓住劉邦家人的時候,審食其可以逃走,卻因為自己身上的責任,還有心中眷戀的呂雉,所以他義無反顧地去項羽的軍營。項羽因為欽佩他的勇氣,所以準許他陪伴在呂家人身邊。而審食其也在軍營中幫呂雉擋住了許多人的s o擾。這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沒有那麼多的花邊新聞。

審食其的事情,惠帝劉盈也有懷疑,甚至自己篤定那些外人說自己的母後,所以在書中提到了另一個細節,就是審食其為自己和呂雉關系的辯白,他甚至以臣子的身份打了惠帝,而審食其死的時候,想起了年少時候自己眷戀過的呂雉。我對審食其的著墨很少,許多事情也是一筆帶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最新章節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全文閱讀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