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 附錄︰故事梗概及人物設定(二)

作者 ︰ 刀筆布衣

()呂雉

呂雉的這個角s 我一直都不知道該怎麼寫,因為這樣的女人不是尋常人所能夠理解的。也許那些杰出的人不過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同樣生而為人,但人跟人是不同的。呂雉就是這樣一個杰出的人。

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半女人的功業最為引人注目,戰國時期的趙威後、大漢高後呂雉、北魏馮太後、大唐女皇武則天,還有就是清代的孝莊。這五個女人中,趙威後的功業知道的人不多,《戰國策》中有一篇叫做《觸龍說趙太後》的文章,趙威後功業不多,但是應該說是女子秉政的開端,可以算半個。其余的四個人每一個都是女中翹楚,姑且略過馮太後、武則天、孝莊等人不說,呂雉幫助漢高祖劉邦安定天下,穩定朝綱。有人說,守業更比創業難,這句話就是說,劉邦打天下容易,但是幫他守天下的呂雉的功勞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呂雉大約是後妃爭斗的鼻祖。

夏朝妹喜、商朝蘇妲己、周朝褒姒還有ch n秋時候的驪姬什麼的事情是禍亂江山,應該不算是後妃爭斗,秦朝一統天下,但是始皇帝貌似並沒有立皇後,而且那時候後妃都怕他,只怕是沒有心思爭寵。漢朝就不同了,呂雉是劉邦正妻,但偏偏劉邦是s 中餓鬼,難保呂雉不生氣,而且劉邦駕崩之後,呂雉第一件事情是將兒子推上天子之位,第二件事情就是整頓**,將那些往r 她看得不順眼的狐媚子什麼的全都殺掉,而且對于她最痛恨的戚夫人更是做成了人彘。這道後來就成了後妃爭斗慣用的伎倆。所以說,呂雉為後世的妃子立下了一個典範。

但呂雉的角s 很難寫,因為表現一個復雜的人x ng很難。而且書里的呂雉一切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所以難免有美化她的嫌疑。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想塑造的呂雉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愛自己的兒子甚于一切,但是丈夫去世,她就成了一個掌家的女人,還要防著別人來分家產。可能年少時候的呂雉是個少不諳事的姑娘,但是經歷了後來的沉沉浮浮坎坷人生,她的心早已經變得堅硬,但是為了她丈夫和兒子的基業,她沒有選擇。

關于呂氏動亂的猜測,佔主流的人以為是呂氏要造反,而且呂雉也有野心,想要奪取劉氏的天下。這大概是不可能的,呂氏雖然在劉邦起事之初有過很大的幫助,比如劉邦想要什麼糧草的,呂家是大族,有這個實力去資助劉邦,而且劉邦總是打敗仗,輸了就會奪別人的軍權,這種**事情他沒少干,只能說是劉邦欠呂家的,但呂雉是一心幫助劉邦安定天下,那些誅殺韓信、彭越的事情,還有震懾朝臣的事情,大多都讓呂雉干了,所以當時的朝臣對她畏之如虎,比之劉邦更甚。

這樣說來,呂雉在大漢朝有足夠的影響力,她應該會有異心。可是她沒有,劉邦臨終的時候,說了一句很意味深長的話,就是呂雉問誰可為丞相,劉邦說蕭何之後曹參,曹參之後王陵,王陵太過介直,所以讓陳平做副手,而且欽定周勃為太尉,說「安劉氏者必勃也」,劉邦其他的事情不行,但是用人是沒話說的。如果呂雉真的想要劉氏的天下的話,她大可在後來將這幾人處死,但是她一切都按著劉邦說的去做,顯然是沒有什麼異心的。

但呂雉不一定沒有掙扎過,因為呂家人一直都認為劉邦可惡,不該擁有天下,呂雉應該也有過掙扎。我最開始的時候也想寫出這一份掙扎,但是寫著寫著,呂雉的x ng格已經那個樣子了,所以想改也改不了了。

呂雉並不是一個冰冷的存在,她也不過是一個凡人而已,只不過那時候的形勢完全由不得她,她也只能以一個女主的姿態將自己包圍得嚴嚴實實的,讓人看不出她有什麼波動。從後世的觀點來看,呂雉是一代英主,而且她所有的決策,清靜無為、對匈奴的態度,以及用帝王的手段來籠絡壓制朝臣,這些都是可以名諸後世的功業。但是只因她是女人,無論她做得多好,總是有人苛求,所以她安定朝綱的事情變成了殘暴,變成了代劉盈秉政,y 奪天子之權,而她在項羽營中的兩年也成了她百口莫辯的污點。

但呂雉是高傲的,她不會向旁人解釋什麼。她同樣也是理智的,也許她早就預料到了呂氏的覆亡,所以才千叮嚀萬囑咐,讓呂產和呂祿千萬要握緊手中的將印虎符。但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天意,呂氏自從呂雉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主心骨那樣的人物,呂家如同是斷了大梁一樣,非非常之人,而享受非常之位,引來的只能是禍患罷了。呂氏的覆滅也只能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至于是誰先發難,恐怕並非如史書中記載的那樣。

呂氏若是果然有反心的話,呂祿不會將將印拱手讓出,呂產也不會傻乎乎地只帶了那麼少的人去未央宮劫少帝,他們手中有南北兩軍,稍微有些見識,也不可能讓人奪了軍權。

但長安之亂確實發生了,呂氏失去將印,也失去了最後一條退路,只能是任人宰割的份兒。史籍中記載,呂產死後,呂更始被殺,呂祿被斬,呂嬃被笞殺,長安中的呂氏幾乎死絕,除了一個劉章的妻子,其余各地分封的的諸呂,有的避禍而去,有的直接被人殺掉。呂雉生前辛辛苦苦為呂氏構建的一切在她死後不過兩個月就飛灰湮滅,也算可嘆。

呂雉這樣一個傳奇的巾幗婦人,除卻史書中為她定下的那副面孔,還原的呂雉或許才更有生命力。書中為她加了一個橋段,就是劉章跟呂秀成親之r 的那個「結發」之禮,那時候的呂雉是一個平凡的長輩,那才是她除了冷厲的面孔之下的真實。

惠帝劉盈張嫣

惠帝的一生,也許就是一個悲劇。

史書中的記載,劉盈仁弱,仁慈之外,再加上一個弱字,讓人眼前仿佛出現一個面s 蒼白,又瘦弱的文弱書生的感覺。或許他的形象真的和文弱書生有些類似,而他短暫一生的經歷可謂是一個苦難的歷程。

眾所周知,劉邦起兵打天下,無暇照顧家人,年幼的劉盈只能也是隨著軍隊住著軍營,在戰爭中更是有生命危險,在和項羽的大戰中,劉邦倉皇逃竄,後有追兵事情緊急,劉邦竟然將自己的兒子推下車,想減輕負重從而逃過追兵,幸而有一個滕公夏侯嬰幾次將劉盈又抱回車上,不然劉盈的一條小命就這麼掛了。

逃走之後的劉邦面對著劉盈,應該是有那麼幾分愧疚的,雖然劉盈還小,不懂得這意味著什麼,劉邦後來讓劉盈守在自己的大後方,櫟陽,作為太子養著,如此劉盈這才算是遠離了戰火。天下安定之後,劉邦駕崩,劉盈登基,然後他見證了自己母後的種種作為,可能是心中過于震動,所以讓年青的劉盈有些厭世的情緒。

劉盈應該是反對戰爭,反對殘害人的生命,雖然他在櫟陽安居,但是透過櫟陽,他仍舊能夠知道天下正是一片戰火之中,如此,他的x ng格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情懷,那就是憐憫之心。他反對一切x ng質的殺戮,但是他又見慣了殺戮,而且這個殺戮的主角是自己的父親母親,所以他就更加不能接受,也將自己父母所做的罪孽全都歸咎于自己的身上,可以說,劉盈身上背負了太沉重的東西,而這些對于生而為帝王家的人來說,本來不應該是什麼,但這些卻是劉盈身心中擺月兌不了的枷鎖。

另一項,和皇後張嫣之間的關系,更是他難以言說的痛苦,劉盈大張嫣五歲,這在年齡大些也不算什麼,可當時他們都還小,劉盈十六歲登基,張嫣則是在十三歲做了皇後,年齡是很小,但古人都開智比較早,比如甘羅,八歲為丞相,和呂不韋比肩,秦舞陽,十二三歲當街殺人,這兩人也不像後來的人一樣,十二三歲什麼都不懂。他和她是古人,年歲這一點上倒是無可厚非。但二人的身份上,劉盈是張嫣的舅舅,而且是親舅舅,劉盈娶的是自己親姐姐魯元公主和趙王張敖生下的女兒。

這個身份在今天看起來有違人倫,但當時應該是沒有什麼事情的,我們說有違人倫是因為我們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但那段事情已經是歷史,要想知道歷史中的真相,也只有將人物復原在歷史中。

書中寫的是張嫣對自己的這位像哥哥一樣的舅舅傾慕,所以才哀求呂雉賜婚,這個應該是存在的,因為書中的背景是劉盈和張嫣一起長大,都是在櫟陽,而且古時候人開智較早,張嫣又是女子,所以才有了後面我們認為的「不倫之戀」。但正如書中說的那樣,呂雉就算是想要用張嫣來鞏固呂家的位置,那她可以直接找呂家的人來做劉盈的皇後,那時候自然會有年齡地位相似的兩人,而不是張嫣,所以以為呂雉用張嫣鞏固呂家地位的論述根本就站不住腳。

這段戀情到底怎麼樣,可能劉盈的態度說明了一切,他沒有和張嫣圓房,可能也認為是有違人倫,但在這件事情中,誰都沒有錯,我們也無法去苛求古人,因為誰都不懂他們的心結。

現實中的劉盈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但至少不會是懦弱,他有憐憫之心,而且背負太多劉氏和呂氏的恩怨,一方是自己的父親,一方是自己的母親,他誰都不願傷害,所以只能選擇傷害自己了。史書中記載了惠帝兩件事情,是帶有說話的,一個是他起一座復道,類似于天橋,每次出行都是在高帝廟上面經過,叔孫通勸諫,劉盈這才恍然,于是想馬上毀掉,但叔孫通建議迂回地處理此事,劉盈也接納了他的建議。如此看來,劉盈知過能改,另一件事就是曹參不管事,劉盈就讓他兒子問話,曹參一听兒子說話,c o起家伙就是一陣暴打,劉盈知道後,就親自去問曹參,曹參說了話,劉盈也接受了意見。這些小事中或許只是一個小方面,但卻可以看出一個真實的劉盈。

書中寫的他駕崩的情節,只是為了讓他和呂雉冰釋前嫌,這對母子很讓人嗟嘆,所以給了他們這樣一個算是美好的結局。而劉盈說,來生只願陪著自己的父親母親,還有一個張嫣,不再管什麼天下,雖然說是為了照應主題「長樂未央」的感嘆,但這樣的事情,未嘗不是這位仁慈皇帝的心聲。

劉肥

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排列下去依次是︰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恆、劉友、劉恢、劉長、劉建。劉肥是劉邦的長子,是劉邦四十歲之前和曹氏生下的兒子。在這個地方提到劉肥,可能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劉肥的事情在書中著墨不多,基本都是回憶加陳述,但劉肥的角s 是很重要的,也是貫穿整部書的一個伏線。

提到大漢朝的歷史,研究劉盈和劉肥的嫡長子繼承制的人很少,因為這段歷史很清楚,劉盈完勝,劉肥做了齊王。但是也就是這個嫡長子繼承制,在大漢朝前五十年的歷史中,也就是在吳楚動亂前後,乃是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問題。

劉肥年齡比劉盈大了不少,基本上有十幾歲,不然劉肥的長子也不會和劉盈的年齡仿佛。這在當時是很有利于繼承天子之位的,劉邦做皇帝的最後幾年,準備收拾英布的時候,下令讓齊王帶領軍隊圍殺英布,那時候的齊王劉肥已經是一個出s 的諸侯王,將天下托付給他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當時劉邦寧可選劉如意,而沒有提起劉肥,大概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早亡,沒有依靠的緣故。

所以劉肥只能黯然地接受了這個任命,離開了長安,遠赴東海之濱的齊國。但是劉邦並沒有虧待他,相比于劉盈坐擁長安,但只不過有關中之地來說,劉肥的齊國是第一大諸侯王,等同于天子了,所以劉邦當時是立了八個兒子,也是將天下分成了八份,每一個封地都是劉氏的支屬,這是劉邦迫于無奈之下的選擇,也是保存劉氏血脈的一個好方法。

但這種奇思妙想被呂雉打破了,她不是傻子,不會看不出來,自己兒子只有關中之地,出了關中,趙王、代王、燕王、齊王、梁王、淮南王,每一個諸侯王類似于天子,這種局面呂雉難以容忍,所以他一個一個地下手,先是威逼齊王,劉肥果然服輸,割了一個城陽郡給魯元公主,然後其余的都是小角s 。呂雉等自己地位穩固之後,逼死趙王、梁王,一步一步地想要將這些分散而零碎的諸侯王國土重新納入自己兒子的腳下,可惜劉盈二十三歲就駕崩了,不然,以呂雉為劉盈打好的基礎,後面的七國之亂也就不會發生了。

劉盈的駕崩,已經讓諸侯王蠢蠢y 動了,但是一個呂雉在關中坐鎮,無論如何,天下都亂不起來,但是呂雉剛駕崩,天下就亂了,說到底,還是一個皇位沒有歸屬的問題。天下的諸侯王認定惠帝之後的少帝不是劉氏嫡親血脈,所以都想爭這個天子之位,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漢初雖然沒有出現大的動亂,但是齊王劉襄(劉肥長子,劉肥薨後,襲齊王之位)領兵西進滎陽,便是最好的例證。

呂雉駕崩之後,身在長安的朱虛侯劉章立刻給自己的兄長劉襄寫信,勸他起兵,因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齊王劉襄的身份,乃是劉邦的長孫,劉邦的嫡脈既然已經名存實亡,那麼長子就有最大的機會繼承皇位,所以劉襄一舉兵,幾乎全部的諸侯王都震動,但也跟著他靖難,這個時候,劉襄是最有機會坐上天子之位的,再加上有自己的弟弟劉章在長安居中策應,皇位幾乎是十拿九穩。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一些不可知的因素,最終導致了劉襄帝王夢的破滅。史書上記載的是,瑯琊王劉澤因為痛恨劉襄騙他,並奪了他的軍隊,所以狹私報復,說大漢朝剛剛經歷女禍,若是讓劉襄做皇帝,那他的舅舅駟鈞就得勢,以後未免不會是另一個呂雉。這大概是符合事實的,而且當時的大漢朝臣最忌諱的就是呂後,但朝臣也有朝臣自己的想法,劉襄是齊王也就罷了,齊王和劉章、劉興居是兄弟,這三兄弟兩個在朝,一個在齊國做諸侯王,三個人幾乎主導天下,而且更兼是年少有為,熱血沖動不說,行事太過雷厲風行,而且三兄弟互為犄角,勢力太過龐大,朝臣都老了,而且已經擁有天下,多年下來已經怠惰了,跟著這樣年少有為的帝王,只怕以後就不是他們的時代了。

也就是這樣,劉襄在眾人的忌諱中,失去了皇位。取而代之的是遠在北疆的代王劉恆,朝臣認為劉恆沒有什麼根基,而且薄姬賢惠,認為這對孤兒寡母好對付,所以迎立代王,因為劉章和劉興居在長安,劉襄投鼠忌器,只能黯然回國,不過幾個月就離奇而死,隨後劉章和劉興居也被遣回封地,而二人的封地由原來的趙國和燕國,變成了城陽和濟北,反差之大,只能是讓人憤然不平,而兩年之後,劉章死去,劉興居隨即憤然起兵造反,想為兩位兄長討回公道,但卻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但這件事情沒有完結,劉襄的皇位雖然丟了,可是劉恆的天子之位仍然存在著威脅。因為按照繼位的原則,嫡子一脈斷了,是該由長子一脈繼承,長子一脈中,劉襄、劉章、劉興居都死了,他們的後人或許沒有機會登上天子之位,但天下的諸侯王都知道這個皇位不應該是劉恆的,有異心自然是難免的。這些情緒一直壓服了三十年,劉恆駕崩之後,落到了漢景帝的頭上。

七國之亂表面上是劉濞聯合一眾諸侯王反對朝廷削藩,但很大程度上,是諸侯王對劉恆一脈皇位的不認同。劉恆既非嫡子,又非長子,他都可以坐上皇位,那其他的劉姓諸侯王也都有可能坐上皇位,在這種想法之下,若是劉啟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這種積壓了三十年的情緒就會爆發出來。跟著劉濞起兵的三個諸侯王是齊國的,也是劉襄的後人,他們可能也認為自己的祖上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所以才跟著起兵。

到七國之亂後,這種聲音才慢慢少了,而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劉徹開創了漢朝的一個巔峰,漢室正宗才算是納入正軌。從嫡子到長子,再到支屬,漢朝開國的五十年,算得上是三次換了天下。

劉章呂秀

劉章是本書的主角,也是貫穿故事始終的一個人,從他的經歷,齊國和長安的事情聯系在一起,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反映長安的那場動亂,但是動亂之前已經寫了大半部書作為鋪墊,主要交代了劉章的生平以及他的愛情故事,還有他在長安的表現,其中串聯起了很多往事,比如對秦朝失去天下的論述、長安城的興建、天下的形勢基本交代清楚,還有劉章的家室,以及他與呂雉、劉盈、張嫣的關系,範圍太過大,而且雜亂,所以也就不再一一論述。其中對于劉章的經歷,史書中只說,他進了長安中間沒有回齊國,只有是長安動亂之後才被封為城陽王,而回去了城陽。所以,書中奉旨讀書的那一節乃是純屬娛樂。而我讓他第一次去長那,乃是為了聯系起惠帝劉盈,若是大漢朝的惠帝劉盈沒有出場,那這個故事就不那麼完整了。

書中的劉章已經和歷史中的有很多不同,可能歷史中的劉章不一定有那個所謂將大漢朝的痼疾一舉消滅的驚天計謀,但是他卻是有那個意圖,這些從歷史中就可以推測出來。漢初一直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內亂,一個是外憂。其中內憂是當務之急的事情,必須要盡快解決,所以劉章才會鋌而走險,讓劉襄起兵靖難,趁機奪取皇位,而且史書中有意透露了一些。

《史記》中記載︰孝文帝二年,以齊之濟北郡立興居為濟北王,與城陽王俱立……始大臣誅呂氏時,朱虛侯功尤大,許盡以趙地王朱虛侯,盡以梁地王東牟侯。及孝文帝立,聞朱虛、東牟之初y 立齊王,故絀其功。及二年,王諸子,乃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章、興居自以失職奪功。

朱虛侯功猶大,而且朝臣答允了劉襄做皇帝之後,劉章做趙王,劉興居做梁王,這是最初的計策,然而後來形勢急轉,漢文帝劉恆听說了劉章和劉興居最初是要立自己的大哥為皇帝,心中不樂,所以就收回了他們的功勞,從齊國割了兩個郡來作為封賞,這樣的封賞已經近似于苛刻了。

既然史籍中是這麼記載的,那麼長安動亂之事就還有所考量,當初劉章跟朝臣約定是推舉齊王劉襄為王,但後來朝臣卻違背了這個約定,改立劉恆,這種轉折不會是突然而來的,當時的長安勢力紛繁交錯,也許劉恆是先到的長安,說明了形勢,所以才勸動朝臣,也就是陳平和周勃,不然,一個遠在北疆的代王,誰會想起他來「

歷史在這一段的記錄很不值得推敲,所以書中假設了那樣的一個場景,讓劉章安定長安,而劉恆卻是趁機取得漁翁之利。

書中除了是為寫長安的動亂,更多的是寫劉章和呂秀的結發之情。

呂秀這個角s ,在歷史中只出現過一次,像許多其他歷史中的女子一樣,只不過出現一次,然後就沒有了結局。《美人心計》里面說她叫呂魚,還叫她什麼「小魚兒」,我最開始寫她的時候,為她取名叫做呂秀,為的就是劉章能夠叫她「秀娘」,還有最後一幕的那一首叫做《我非英雄》的歌。至于她到底叫什麼名字,我也不知道,就像竇氏一樣,歷史中也沒有她的名字,漪房是一個宮殿的名字,也是一種妃子的稱呼。但若是說這就是她的名字,也很勉強。歷史中沒有交代劉章夫人的真實姓名,但名字只是一個指代,最重要的是指的是那一個人是劉章的夫人。

歷史中對她的交代只有一句話︰朱虛侯婦,呂祿女,y n知其謀。恐見誅,乃y n令人告其兄齊王,y 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朱虛侯y 從中與大臣為應。就這麼長的話,只有頭一句是說她的。但她在這次動亂中的作用卻不可小覷。正是通過她,劉章知道呂氏的圖謀,然後告訴了大臣,幾個人才私下商談,敲定了一分協約,才有了呂氏的覆滅,劉氏江山的後來。

這樣說來,呂秀是呂家的叛徒,她為了自己的夫家,而拋棄了自己的本家,在她準備開口告訴劉章的時候,我不知道她是怎麼思量的,這兩方對自己同樣都是最重要的人,但不管她心中經歷怎樣的爭斗,最終她選擇了劉章,這種情,劉章無論怎麼樣都難以償還。

如同前面說的,呂氏沒有想要謀朝篡位的圖謀,但是也想劫掠大臣,而劉章當時是劉氏的領軍人物,在呂雉面前殺了呂家人之後,呂家人對劉章很是忌憚,一些大臣也開始以劉章馬首是瞻。本來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卻橫生枝節。

劉章在長安變亂中被大臣出賣,從而失去了天下和地位,這是呂秀和劉章都始料不及的事情,但是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兩人相濡以沫地接受。雖然二人從未開口說話,但是夫妻默契于心,最終二人都想著結束這種煎熬,所以雙雙赴死。本來是一個淒涼的結局,但我的文筆有限,寫不出那樣的感覺來。畢竟生離死別的場景我沒有經歷過,我唯一能夠感覺的就是人生無常,世事變幻莫測。

結發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代表一個人成年,類似于束發的意思,結發夫妻,是年輕時候結成的原配夫妻,所謂「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古人將女子的青絲纏繞在寫有生辰八字的帖子上,示意結發同心。而且古老的婚禮上的確有將夫婦兩人的頭發結在一起的做法。但這和書中說的不同,只需要一縷頭發即可,而書中說的,卻是將劉章和呂秀的頭發都綁在一起,因為系得緊,所以兩人都不敢動,生怕將發結弄散亂。這本來是我無聊之余的一個想法,後來覺得這種結發方法也不錯,所以對這一段很是滿意。

結發之情,在如今這個易變的社會里,不知道還有沒有如此浪漫的事情?

杜心月劉澤

杜心月是我杜撰的一個人物,本來是想給劉章來一個有波折的出場,寫著寫著,突然覺得這個角s 在後來還有用處,所以就安排了她後面的情節。因為在大臣決定出賣劉章的時刻,還有一個瑯琊王劉澤的戲份,他不能不交代,所以用杜心月這條線掛著劉澤。

劉澤是劉氏的支屬,因為立下功勞,所以被劉邦破格擢用,封為營陵侯,後來更是和呂嬃的女兒結親,成了呂氏的附屬,但是他是全心支持劉氏的,所以用了一個迂回之計,逃出了長安,被封為瑯琊王。但劉襄出兵的時候因為顧慮他在自己後方,所以用一個計謀將他騙到臨淄,奪了他的軍權,並且將他隨軍帶著。後來劉澤花言巧語說是為劉襄做說客,到了長安,到長安之後立馬見風使舵,污蔑劉襄,最終使朝臣轉變了心意

劉澤後來被封為燕王,所以我斷定他之前一定跟劉恆有所關聯,也因為立下功勞,所以才加封。但是他的命不好,當燕王一年,就死了。很是離奇。文帝在位的頭幾年,一些老臣和諸侯王紛紛病故,這是巧合,還是劉恆一手造成的結果?小說家者總是有離奇的想象力,所以我將劉澤的死歸結于劉章安排的殺機,算是一種因果報應。

而說到因果,真的說不清,就劉盈和劉恆、劉長來說,劉盈愛護幾個弟弟,但這幾人全都算計于他,最終劉盈也是因為這兩人的ji n計而死,劉長最後以造反罪論處,劉恆面對一個空蕩蕩的未央宮,能得到什麼?當初劉章一時快意殺了呂種,呂種臨死的話也應驗,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劉章佔盡天下好事,最終卻是慘淡收場,劉恆苦心經營,最終得到想要的一切,而當初劉章若是殺了杜心月,或許就沒有後來那麼多事,但是這些事情紛繁復雜,不過都在一念之間而已,而對錯是非,怎麼也說不清楚的。

杜心月是一個奇女子,她懂得自己心中到底要什麼,所以才能犧牲自己的s 相,幫助劉章成事。但她也不過僅僅是個女子而已,離開了劉澤,或是這些手握重權的男人,一樣難以成事,她很善于借勢,算是個人才。本來我想著將她寫死,但是寫道和劉章在長安城外的時候,突然對這個女子有不舍之意,所以讓她放開一切,轉身離去。

程弋

程弋這個角s ,起初很簡單,只不過是一個平凡女子而已,但後來寫著寫著,竟然將她跟匈奴聯系在一起。而她也應該有一個足夠讓劉章注目的身份,後來我想起秦朝時候戍守北疆的公子扶蘇,所以將她定位扶蘇的後人,名字叫做嬴弋,她的母親被匈奴人擄去,後來輾轉來到代國,被薄姬收養,于是這些全都連在了一起,也讓薄姬最後召見劉章的那一幕中兩人有了共同的交集。

這個名字,算是臨時起意想起來的,那時候我在安徽蕪湖,知道蕪湖有一個叫弋江的地方,弋這個字很有詩意,所以就用這個字來作為女主角的名字。寫她,一方面是劉章的戀情和選擇,另一方面,也是讓劉章注重其匈奴這個外患,讓他有心思去處理匈奴的問題,從而也將整部書的目光放在整個天下的層面上,而劉章經營的正是天下。書里的劉章一意要去除匈奴這個外患,不僅是因為他知道匈奴對于大漢江山的威脅,更是他要為自己的紅顏知己報仇的目標。美人天下,恩怨情仇,就以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串聯起來。

程弋最終是被大火燒死,她從始至終都帶著對劉章的眷戀,從未改變過。但世間若果真有緣分一說,那他們也只能是有緣無分。

小石頭離朱

每一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就像小石頭一樣。我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人物沒有故事,而最初的小石頭只是一個隨侍,只不過多了一些長進心。但是寫著寫著,人物已經自己有了生命,並不受作者的控制了。劉章是小石頭無心的殺父仇人,他接近劉章只是為了復仇,後來竟然慢慢被感染,最後到甘願听命,並為他撫養幼子。小石頭是忠義的化身,是一個已經湮沒的j ng神。

那相對于小石頭來說,離朱就是已經沒落的刺客j ng神,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很多ch n秋戰國時代的刺客,這些人都是有目標而且執著的人,是值得贊頌的,但是這種行為在大一統的社會背景中並不提倡,而且越到後來,人們越追逐于蠅頭小利,漸漸地離開忠義越來越遠。

離朱的選擇並沒有錯,他跟隨田橫,見慣了太多的殺戮,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太平,不需要為了某個人的利益而挑動天下,從而弄得民不聊生,這里有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但在朋友小義面前,他選擇了大義,重傷劉章,為的就是不讓天下再次成為亂世。他這一次,成全了他自己和田橫的大義,但是卻將劉章所有的一切都付諸東流。但是大錯不能歸咎于一個人,離朱注定是孤獨的,就像是英雄里面的殘劍一樣。

離朱這個名字是我取的,沒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只是叫起來順口罷了。書中本來應該有一段他在刺殺燕王劉澤之後到田橫墓前自刎而死的橋段,但是我疏忽忘了寫了,現在想想,也不用補上去了,他的結局注定是這個樣子,就像後來的刺客早已失去原先的j ng神,變得世俗化一樣,總之是慢慢得消亡。

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

這是司馬家的三代,也是為《史記》增磚添瓦的三代人。司馬喜的故事,就連他的孫子司馬遷都知道得少之又少,我也只能根據「五大夫」三個字自有發揮,寫了他如何校訂史稿,家中藏有汗青多少。我很難想象自己筆下的藏書四萬余卷是什麼概念,而且全都是竹簡,所以借由張闢疆的一句玩笑︰「如果司馬家著火,一定很壯觀!」,我也在想著,若是著火,定然是很壯觀的。然後就想到了劉恆最後為了掩蓋事實真相,所以派人在司馬喜家放火的情節。

但是心中實在是不忍心,我平素愛書,雖然說是在小說故事情節中,但我仍舊不忍心,像鳳歌一樣,將整個天機閣放了一把大火,這種瀟灑我做不來,所以後來只是讓這火將有關劉章的卷宗燒了。

司馬談子承父業,做了太史令,繼續修訂史籍,司馬談已經很有名聲了,他寫了一篇文章,叫《論六家要旨》,寫了儒墨道法等百家的學說主旨,很見觀點,後來的學術提起六家,基本上都是以司馬談的原話來說。《史記》在司馬談的手中,應該是做好了豐富的資料搜集,只等著一一修訂,但是因為司馬談沒有趕上漢武帝的封禪大典,心中懊悔,郁郁而終。于是《史記》落在了司馬遷手中。

但是司馬遷很久沒有修訂,因為他沒有形成自己系統的思想,只是以古人言來記事,那寫出來的史籍必然死板,難以呈現給後人一部生動的歷史,司馬遷雲游天下,考察許多古代的地名,登山川而感嘆,最終形成了他獨特的思想體系。他既然要修史,那就要明白天文地理歷法以及政治經濟,博覽百家之書,對整個社會要有高度的見解,這樣的史書才有生命力。

司馬遷修史過程中,遭受李陵之禍,被施以宮刑,這個「詬莫大于宮刑」的恥辱幾乎讓司馬遷失去了活著的意志,但後來他為了一步《史記》,堅強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這部「無韻之離s o」的《史記》。

後人揣測漢武帝為什麼要如此折辱司馬遷,普遍的說法是司馬遷記錄了漢武帝迷信于長生求仙訪道,以及專政,好大喜功,漢武帝見了之後大怒,所以才逮著機會折辱他。但我覺得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史記》的書中有很多都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能說是司馬遷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漢朝的時代,所以即便英明如漢武帝,也不能容忍。

比如,為項羽立傳,而且是在本紀里面,本紀是記載皇帝的,這樣堂而皇之的安排,漢武帝必然不悅,而且司馬遷為高後呂雉分的也是在本紀里,將惠帝和呂雉的傳記放在一起,並以呂太後為名,忽略掉一個皇帝,而以太後為首,雖然這是事實,但這樣露骨,漢武帝必然不滿(後來班固在修《漢書》的時候,項羽就沒有在本紀中,高後紀只是d l 的一篇,因為東漢劉秀開國之後,宣布呂雉不宜配食高廟,所以班固自然不敢違抗朝廷之命,班固就老實多了)。當然,還有漢武帝看到他自己的《孝武本紀》,只能是震怒了。

但這些或許只是其中的一些而已,正如同我前面說的那樣,司馬遷可能是以迂回的筆法寫出了真實的歷史,那就是漢朝換了三個血脈,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不光彩的,司馬遷雖然想寫好那一段故事,但這段歷史的硬傷太多,肯定是被人砍去了的,所以歷史被人稱為「帝王家譜」,慶幸的是,《史記》中記載得雖不詳盡,但是依稀可見當年的影子。

司馬遷將《史記》完書,不以自身為念,是一個凜然的須眉丈夫。

(其余一些角s ,就不再一一贅述,匆匆完稿,不知道r 後有沒有心思將這部書重新整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最新章節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全文閱讀 | 長樂未央之大漢劉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