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只有兩個朝代能夠出現聖人。
一是ch n秋戰國時期,因為那時諸侯爭霸,國家分裂,文人的的學說得不到認同,可以避禍他國,繼續著書立說,這才出現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場面。
二是唐朝,他以泱泱大國的放大而開明氣度,容納了許多個x ng張揚的文人雅士,讓他們毫無顧忌的暢所y 言。
唐朝,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經濟最富庶、文化最輝煌的國家;當時是中國文明,是全世界的制高點。不僅在唐朝,乃至在整部中國歷史上,這一百三十年都是公認的最閃光,最榮耀的時代。
就在唐朝最繁華的時期,李白奉師之命,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大唐雖然有盛世無忌寬廣胸襟,可想要在創一教凌駕于儒、道、佛三家,又談何容易,要人們接受也純屬異想天開。
偏偏這一句話引來無數風波,歷經坎坷曲折,方闖出一片天空,可是父母告訴他︰「孩兒,我們和當今皇帝是同一血脈,事君榮親,輔助當今皇上成為一代英主是你的責任。」
正好和他心中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不謀而合,才毅然仗劍江湖,憑著雄韜偉略,經緯之才,西征吐蕃,安撫南詔,北吞高麗,平西域萬國,東渡r 本,北掃突厥,經西域到中亞,抵達歐洲,縱橫萬里,留下他的足跡。
歷經血雨腥風,勾心斗角,y n謀詭計,最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在他盡心竭力的治理下,大唐帝國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政治清明,直追堯舜,百姓富裕,四海安定,軍威遠播四方,四夷臣服,堂堂華夏達到盛世巔峰,遠超繁華時的羅馬,此時上下階級的矛盾越發尖銳,生產關系已經不在適合現在的生產力。
人們呼吁聲愈來愈高,文人志士上書要求改變生產關系,李白也早已認識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再無進步的可能,如果听而任之,終不免走下坡路。
正如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歷史的必然,沒有誰能擋住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人只能使其緩慢,不能阻止。
李白靈光一閃想到《左傳》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聖人之言,心想大丈夫立于天地間,生而何歡,死而何懼,不如我推動一把,哪怕粉身碎骨又如何,好男兒不就是為了干一番事業嗎?
這一切都是李白想當然,把所有的問題矛盾想的太簡單了,大唐皇帝唐玄宗是什麼人,下榻之處豈容他貪睡,他天資過人,j ng明能干,帝王之術玩的爐火純青,對權利的佔有y 不是李白所能想象明白的。
皇位天生就帶有魔力,試問天下誰能抗拒,為了它,李隆基弒姑殺子,可是這些親情在權利的萬丈光芒下顯得是那麼微不足道,人微言輕,又怎會在乎同族的李白。
凡想消弱他權利的人,不論是誰,只有一個結果,死。
然而此時的李白已經成為中華兒女的j ng神象征,不是皇帝所能輕易撼動,後果也不是他所能承擔的。
後世因獨特的風度和行事作風,被稱為積極浪漫主義詩人。
「積極浪漫」這四個字的詞語是因李白而誕生。
唐朝中國最為開明而放達的時代,也是具有國際主義s 彩的朝代,有著盛世無忌的寬廣胸襟,只有這樣的時代,才容納了李白反叛倔強和狂傲不羈,認可了他的無上地位。
皇帝不殺他的原因,還因為李白的另外一個身份,第一世家的家主。
唐朝開國之初有五大世家(皇族除外),他們分別是清河、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趙郡、隴西李氏、河南滎陽鄭氏、還有太原王氏
而隴西李氏穩居第一把金交椅。
一個家族的影響力,足以撼動朝廷的根本,他的門生、故吏遍布朝廷內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壟斷一個州的經濟,有的甚至掌握軍權,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為英明的皇帝不得不畏懼三分。
蘇冕在《唐會要》(804-805年成書的行政編年史)一書中說︰「創業君臣,俱是貴族,三代之後,無如我唐。」
由此可見門閥士族的影響力。
唐玄宗對李白這種想用而不能用,想殺而不能殺,既頭疼又無奈,幾乎成了他的心病,此時內有楊國忠,外有安祿山,內憂外患,恰巧李白無意中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言辭中有意歸山,誰料李隆基趁機將他賜金放還,說道︰「朕觀李白放浪形骸,x ng愛z y u,不受拘束,不適居廟堂。」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吟了此詩,飄然遠去,隱居廬山,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唐的皇帝會再次啟用他,到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可是後來的安史之亂,等李白平定叛亂後,大唐的盛世不在,甚至出現「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的荒涼場景,錯過改革的最好時機,要想恢復昔r 的繁華,需要幾十年,此時李白的人生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
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理想隨著安史之亂化為泡影,只能作為鏡中花,水中月加以緬懷。
官場的失意,理想得不到實現,最後只能游戲人間,浪跡天下。
後來宋•李楙《野客叢書•李白事說者不一》︰「為同列者所謗,詔令歸山,遂浪跡天下。」
他一生的志向是︰「伸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內大定,海里清一。」可上天偏偏和他開了個玩笑,政治上失意不得志,只能寄托美酒,散去胸中的郁悶,與此同時文才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噴涌而出,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不知是他的悲哀還是他的幸運。
可是下筆萬言,一蹴而就,並不是他想要的,這些不過是他用來宣揚名聲,登上政治生涯的一種輔助手段,正如他自己所說︰「眾人之所重,正是我所輕。」
他一生不得志,也算是慷慨悲歌之士,可是他依然充滿樂觀,自信,堅信自己的夢想會實現,能夠一展凌雲,抒發自己滿腔的抱負,這是屈原所不能比擬的。
可是最終大唐王朝還是拋棄了他,但百姓接受了他,讓他成為與統治大唐皇帝並駕齊驅的j ng神領袖。
不知是他的悲哀還是後人的幸運。
一千年後,根據我的理解在小說中幫他實現自己的理想,也算是抒發自己的志向。
遂以「揮劍盛唐」為名,概括李白榮辱浮沉、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生活在盛唐,當時的超級大國,各國英豪雲集長安,想要伸展自己的抱負,必不可免卷入權利的漩渦。
權利爭斗向來無所謂對與錯,只有成王敗寇。
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僅此而已。
古有泰伯(季札)以天下三度讓給季歷,後來繼位者周文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推翻殘忍的商紂王,建立周朝,可以說是讓的恰當,讓的心服口服。
然而季札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卻讓位給得行不如他的人,致使其親人互相殘殺,吳國及早的滅亡。
為了自己的名聲,主動禪位,導致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難道不是自私自利嗎?
難道這就是至至德之人嗎?可是後人因為他的高風亮節都尊敬他為聖人,是孔子的老師,被稱為「南季北孔,其賢與孔子起名。
其誠信、道德、才能、外交都有著驚人天賦,是後人無可比擬的,尤其是他見微而知清濁,對事態的預測不是努力就能得來的。
他的父親寄予厚望,想要他把吳國發揚光大,他堅決辭去,最後他父親含恨而去,其三個兄長更是對他疼愛有加,長兄死後傳給二弟,這樣依次下去,相信終有一天會傳到他手里,也可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然而他在三位兄長死後飄然遠去。
吳人說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子。季子現在逃月兌君位,那王余昧成為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傳給他兒子理所當然。
但是他的上面還有兩位兄長,同樣有兒子,也是做過國君,依次讓位就是為了把皇位留給季札,他當君主沒有不同意,可是傳給三弟的兒子,他兩個兄長的兒子,自然反對,最後落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淒慘下場。
經過一連串兄弟相殘,吳王闔閭即位後,更是把吳國的大好江山斷送,生靈涂炭,他難道不是罪人嗎?如果不是他逃月兌責任,也不會……。
然而他不僅是孔子的老師,還是與孔子並駕齊驅的聖人。
在這點上我卻不敢苟同,恐怕也不見得吧。
就說最近唐玄宗李世民為了皇位弒兄殺弟,他卻給了天下人一個貞觀之治,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武則天大殺李氏後裔,所有的禍患波及高層,對百姓生活沒有影響,她卻任用貧苦知識分子,給了他們一個登上舞台的機會,使封建社會再攀高峰,後來的開元盛世,她功不可沒,這點是誰也無法磨滅。
所以殺一人而救天下人,這就是佛家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漢景帝為平叛七國之亂爭取時間,而誅殺大臣晁錯,明明知道這樣是錯的,可是依然這麼做,這就是不得已吧。
忠臣無罪,慘遭殺害,這就是悲劇,也是漢景帝的苦衷。
殺他一是拖延時間,而是師出有名。等平息七國叛亂,馬上為他平反,殺一人,多少人免遭禍患。
是非功過,又有誰說的清呢?把這復雜的問題只能留給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