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仙堂094章空中見鬼
魔心難除費苦功,世界總是不消停。佛陀也是苦用心,只是人心不相同。
+++++++++++++++++++++++++++++++++++++++++++++++++++++++++++++++++
金花教主問︰「到了地獄嗎?」
胡天花說︰「地獄沒見過,只見到鬼了,都漂浮在空中。」
金花教主問︰「你都見到了什麼鬼?」
胡天花說︰「我先見到的是羅真人。他因為教徒弟上梁山作惡,犯了罪孽,遲遲無法轉世,四處游蕩。」
道非好道羅真人是古典名著《水滸傳》的人物,入雲龍公孫勝的師父,是個法力高強的道士,曾授予公孫勝天罡五雷正法,才使其破了高廉的妖法。後宋江與公孫勝一起去二仙山拜望羅真人時,羅真人給他寫下了八句法語︰忠心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意思就是說朝廷中忠心者少,義氣者稀,打完大遼(幽燕功畢)後,卻沒有多少功賞(明月虛輝)。梁山頭領,如鴻雁般分飛,吳頭楚尾指宋江寫反詩始于吳地江州,死于楚州。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羅真人有法術通天、通曉y n陽八怪、知卜未來的本領,是《水滸傳》里的世外高人。
羅真人j ng通佔卜之術,居住二仙山。他法術通天,能呼喚天神、知卜未來,葫蘆在他手里也能變ch ngr n,實乃人間天仙。羅真人掐指一算便知道了公孫勝上應天閑星,不得違背天意,授予公孫勝天罡五雷正法,才允許公孫勝幫助宋江破了高廉。公孫勝遇到喬道清時,那喬道清八歲好使弄棒,偶游崆峒山,遇異人傳授幻術,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也曾往九宮縣二仙山訪道,羅真人不肯接見,令道童傳命,對喬道清說︰「你攻于外道,不悟玄微,待你遇德魔降,然後見我。」後來的結果便驗證了他的法語是很靈驗的。
一個世外高人明知道梁山的結局,卻讓徒弟公孫勝劫持生辰綱,犯下彌天大罪,成為梁山賊寇,豈不是在坑害自己徒弟?哪有師父讓自己徒弟不學好而學壞的?此道非好道論據之一。
第二羅真人明知道梁山結局,不去j ng示他們,幫助他們,濟世之心何在?哪配做一個真人?起碼來說道德水準就不夠,又怎能修道成仙?
第三道士一般不問世事,而他卻熱衷世事。熱衷事實應該為塵世做好事,做有功德之事,而羅真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助紂為虐,破壞社會秩序,屠殺良民,這哪是道士,分明就是魔王下界。
綜上看得出羅真人是個垃圾道士。他的行為同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是一路貨s 。《水滸傳》起于道,終于道。開始時由張天師治理瘟疫起,離開龍虎山,給洪太尉創造了私放妖魔的機會。結束時,宋徽宗為宋江等建造廟宇,塑造神像為終。這廟宇是僧人用的,道觀才是道士用的。為什麼我不說終于佛?是因為天罡地煞是神仙稱謂,又說是造神像,所以說終于道。宋徽宗時代信道頗重,結果卻道亂北宋,足見道非好道害人非淺也!
金花教主說︰「《道非好道羅真人》其實說的是宗教參政,這是有違教義的,宗教多是修己渡人,遠離政治,而有些人偏偏執著于政治,實在可悲。你又見到誰了?」
胡天花說︰「我又見過了三國第一損人賈詡。他的處境也非常慘,遲遲無法轉世。」
損人就是y n損之人,若論y n損非賈詡莫屬。作為謀士多使用詭計,y n招,毒招,這個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出不利于正義又有悖于道德良知的壞主意,那麼就列入損人之列了。就好比梁山上的吳用,就是如此的損人。
為什麼說賈詡是損人呢?
賈詡甘肅武威人,先是隨董卓,後隨李傕,繼而隨張繡,最後隨曹c o。雖說他奇謀百出,算無遺策,然而相繼尋找靠山,有新主子,忘舊主子,其人品也使得難以佩服。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樣,那麼忠良二字也就可以從字典里消失了。
賈詡,被人稱之為「毒士」,李傕郭汜作亂時,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c o,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c o。曹c o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皆有賈詡之謀。曹c o佔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為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c o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在曹c o立繼位人問題上賈詡暗助了曹丕。曹丕r 後稱帝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為自己非曹c o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c o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謚曰肅候。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張良、陳平之奇。不過我覺得對他贊美未免夸大其詞。論謀士荀彧是曹營首席賈詡,郭嘉最得力,赤壁戰敗曹c o為之哭。對付諸葛亮時,賈詡沒進j ng神病院,卻推出司馬懿與諸葛亮過招。董卓期間謀听李肅,賈詡那時候是否啞巴?所以我認為對他的贊譽之詞是絕對的夸張,水分太大。
賈詡一生都在自保,表面上心系國家,骨子里要保證自己不吃虧。為了保命,他首先使用騙術,這算是他第一次奇謀。那時為孝廉,因有病辭官,西還途中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活命,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當時太尉段,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卻都遇害了。看看他有多麼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第二次為保命,慫恿賈詡李傕等人血洗長安。本來鏟除董卓是天下幸事,京城暫且安寧,漢室天下不至于加速滅亡。而他不顧大義,見董卓部下遣使詣長安不準,李傕等人恐懼,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建議他們率眾而西,反攻長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余人,尸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賈詡被拜為光祿大夫。
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佔長安,共同把持zh ngy ng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r 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後二人罷兵,賈詡看出事態不妙,便投到張繡麾下,明哲保身。長安之禍是賈詡一手造成,放火後,人走了,足見其人品多麼垃圾!
到張繡那里,打了幾次勝仗,賈詡不謀劃張繡怎麼做大,卻勸其歸順曹c o,依然是自保的表現。假設他真的能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怎麼會歸順曹c o?連劉備區區千人都是血x ng漢子,不去降曹,他卻如此,其謀略比諸葛孔明差遠了。似這等人在強權政治下,只求自保,那麼也就是美國說向東就向東,說向西就向西,那麼也就沒有國格人格了。像他這樣勸主公投降的實在罕見。那時候已經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都想做大做強,而他賈詡的最大智慧就是找大樹乘涼。
官渡之戰,他雖然出了些計謀,但郭嘉的比重更大。烏巢之戰,是許攸之功,才大敗袁軍。赤壁之戰,賈詡勸阻,這難說是計策。連小孩子都會說︰「曹大叔,先別去,太遠了,休息一些r 子再去吧!」這能說是計策嗎?哪個大臣不會如此勸阻?關鍵的問題是賈詡敢不敢跟曹c o去,去了是什麼結果。赤壁之戰大敗,曹c o痛苦郭嘉,如何不說賈詡來就好了!
與馬超、韓遂交戰,曹c o差點喪命。如果曹c o喪命,賈詡可能另投別主。曹c o僥幸得月兌,賈詡才說出離間計,得勝而歸。此計的微妙之處是奇差一招。其實奇差一招是軍事決策層的巨大錯誤,而歷史上往往寫正史卻每每歌功頌德,其實這是最大的失敗,而且引以為恥。最有代表x ng的就是姜子牙屢戰屢敗,劉邦屢戰屢敗,最後成功了,卻說誰誰誰神奇妙算什麼的,其不知屢戰屢敗會死多少人?這些生命不重要嗎?假設在此其間主公不幸喪命,難道還會吹噓什麼錦囊妙計嗎?其實夠水準的謀士必須是百戰多勝或者百戰百勝,還要盡量控制士兵傷亡人數,這才叫神機妙算。往往士兵如狗,主帥軍師什麼的好比獵人,他們多數以打著獵物為榮,卻不顧獵狗死多少。
曹c o立太子,曹丕派人求計于賈詡,在賈詡協助下,曹丕如願以償。這期間曹c o幾個兒子爭奪厲害,賈詡又為了自保,開始深居簡出,連子女嫁娶,也不結高門。曹丕繼位,為報賈詡之恩,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賈訪為列侯。以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曹丕首征東吳,以失敗而告終。賈詡所謂的計謀依然像當年勸曹c o一樣,只是不主戰而已,卻未能出什麼奇謀,幫助曹丕完成統一大業。實現統一大業者,司馬懿做出了巨大貢獻,足以說明,賈詡計謀劣于司馬懿。
賈詡終年77歲,得了善終。他的一生多以y n損之招害人,一切為了保全自己,絕沒有大公之心。尤其引李傕等軍閥血洗長安,罪不容誅,實屬後漢的敗類。隨後離開是非之地,張繡像對待祖宗一樣將他供起來,結果他非但不能像諸葛亮那樣為張繡謀劃宏偉藍圖,反而勸其棄城降曹,恐怕黔驢技窮了吧!
大凡一流謀士都應該受命于危難之中,由狹小地盤,開疆擴土,最終實現大統一,這樣才能稱其為值得歌頌的謀士。而賈詡之輩不過是靠大樹嚇唬獵狗,哈哈!簡直笑死我了!
金花教主問︰「你又見到誰了?」
胡天花說︰「我第三個見到的是三國第一刺客曹c o。」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一種特殊職業,常由于政治、私怨等原因,負責對某個目標人物實施謀殺或暗殺。有的刺客是單獨行刺,有的則是多人協作;有的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專職刺客,有的則受客觀環境影響偶然成為刺客。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于ch n秋戰國時期。刺客較比農民起義等大規模戰爭更人道,其特點是犧牲個別的勇士完成驚天動地的大事,不至于牽扯無數無辜百姓。不過c o作方面很難,刺客孤身一人或者幾個要對付強大的軍隊以及訓練有素的保鏢。然而只要完成既定的任務,那麼就省去血流成河,尸橫遍野。
說起三國第一刺客是呂布。當時董卓進京,屯兵城外,每r 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宮庭,略無忌憚。意圖廢帝,立陳留王。正在商議,荊州刺史丁原大呼不可。董卓憤怒,遂掣佩劍y 斬丁原。當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李儒急進曰︰「今r 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r 向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董卓又問百官,又遭到盧植反對。董卓要殺盧植,侍中蔡邕、議郎彭伯勸諫,才沒有殺盧植。司徒王允曰︰「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r 再議。」于是百官皆散。董卓按劍立于園門,忽見一人躍馬持戟,于園門外往來馳驟。董卓問李儒,才知道他是丁原義子呂布。董卓入園潛避。次r ,人報丁原引軍城外搦戰。董卓引軍同李儒出迎。兩陣對圓,丁原大罵董卓,董卓未及回言,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丁原率軍掩殺。董卓兵大敗,退三十余里下寨,聚眾商議。董卓說︰「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
李肅說︰「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董卓大喜,于是虎賁中郎將李肅帶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來見呂布。見面後,李肅又送上赤兔馬。勸呂布棄暗投明,投奔董卓。呂布經不住誘惑,便決定行刺丁原。是夜二更時分,呂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丁原正秉燭觀書,見呂布至,問︰「吾兒來有何事故?」呂布說︰「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丁原說︰「奉先何故心變?」呂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于是率軍來投董卓。
董卓有了呂布,更肆無忌憚,提出廢立。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來反對。董卓怒道︰「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說︰「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兩個在筵上對敵。幸有李儒相勸,才未殺袁紹。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奔冀州去了。未防袁紹生變,董卓即r 差人拜袁紹為渤海太守。
呂布此次行刺助紂為虐,缺乏俠義。引發的後果是董卓廢立成功。又殺死了尚書丁管。而後李儒又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董卓又每夜入宮,**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余顆于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于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越騎校尉伍孚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嘗于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y 伺便殺卓。一r ,卓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卓氣力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至死罵不絕口。
伍孚算是第二個刺客。他的行刺充滿正義,具有俠義之風,深得百姓敬仰。人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刺客,而不是像呂布那樣的刺客。
當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乃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意思是卓賊欺天廢主,我今集兵練卒,y 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王允得書,尋思無計。一r ,于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允曰︰「今r 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眾官皆曰︰「必來祝壽。」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r 並非賤降,因y 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r ,乃喪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c o。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c o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c o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c o曰︰「近r c o屈身以事卓者,實y 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c o,c o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c o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c o。c o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c o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眾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訖。
曹c o是第三個刺客,他的行刺也是正義之舉。次r ,曹c o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雲︰「在小閣中。」c o徑入。見董卓坐于床上,呂布侍立于側。卓曰︰「孟德來何遲?」c o曰︰「馬羸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布領令而出。c o暗忖曰︰「此賊合死!」即y 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c o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c o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c o惶遽,乃持刀跪下曰︰「c o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c o解鞘付布。卓引c o出閣看馬,c o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c o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曹c o的行刺是智者行刺,成功了則為民除害。不成功則另有退路。這就是他的ji n詐之處。不過他的目的被呂布拆穿。呂布對董卓說︰「適來曹c o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李儒說︰「c o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托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這時曹c o早逃了。
曹c o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陳宮。陳宮認得汝是曹c o,暗問︰「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曹c o表示要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于是陳宮棄官隨之一同前往。
行了三r ,至成皋地方,天s 向晚。二人便到曹c o父親結義弟兄呂伯奢家。呂伯奢很熱情,買酒買菜,又殺豬。曹c o听到磨刀之聲,以為人家要殺他,結果把人家殺了。然後逃走,又遇見呂伯奢。曹c o明知有錯,但防止惹麻煩,又殺了呂伯奢。陳宮斥責曹c o。曹c o便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是個狼心之徒!便趁著睡覺之時,y 拔劍來殺曹c o。轉念一想又未殺,徑奔東郡而去。
曹c o回家鄉召集人馬,會十八路諸侯聲討董卓,結果是不歡而散,倒激起了軍閥d l 的狼子野心。那麼京城殺董卓的重任落在誰身上呢?王允想來想去,想起了呂布。于是用美女貂蟬拉攏呂布。呂布架不住誘惑,與董卓反睦,刺殺了董卓。
在這里就會看出,十八路諸侯即使討伐董卓成功,也是用無數顆生命換來,造成大量傷亡。而行刺形式雖然c o作不易,但卻減少大量傷亡。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多數人都明白,然而利y 燻心的人總是習慣于發動戰爭,解決問題。其實戰爭,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都會造成大量死傷,犧牲無數顆鮮活的生命。每個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士兵和百姓們都是被動地跟隨,死得一文不值。那些高舉革命大旗的人有本事就去尋找刺客,不要拿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不當生命!至于發動戰爭者們,其目的就是屠殺。那麼誰發動戰爭,就多些刺客去誅殺他們。殺淨了野心勃勃之人,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
行刺總比戰爭死亡者少,而且直接。比如紂王無道,有幾個刺客殺之則可,而文王興兵作亂,死了多少無辜的人?紂王的百姓不是無道吧,憑什麼冤死?只因權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