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1.引子

作者 ︰ 興利

第1節引子

美國文學大師福克納說過︰寫作的職責永遠是提醒人類不要忘記責任、榮譽和獻身精神。

引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唐朝大詩人李白這首《渡荊門送別》,惟妙惟肖地描繪出穿山過峽,滾滾而來的浩瀚長江,進入荊江段時山原分野的地理形勝,使人頓感洪水猛獸,泛濫成災的威脅。

原來,長江在三峽以上,為諸山所束,湍急奔騰,出宜昌後,以高屋建瓴之勢,沿著江漢平原的南部邊緣向東流淌。自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磯一段,史稱荊江。荊江河段蜿蜒曲折,長約337公里,流經湖北省的枝城、松滋、江陵、公安、監利、石首和湖南省的華容、君山等縣市,其間以石首縣藕池為界分為上下荊江。上荊江長167公里,為微彎型河段;下荊江長170公里,為蜿蜒型河段。北岸有瑪瑙河、沮漳河入匯;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分流注入洞庭湖。由于荊江地勢平坦,河道彎曲,長江從三峽帶來的泥沙在此層層堆積,日久天長,形成了水位高于兩岸平原的河床,像一把利劍懸之頭上。「水從天際流,船在屋上行」,就是大水時兩岸堤邊城市村莊的真實情景。一但堤防潰決,十數米高的洪水傾瀉而下,大地盡成澤國,豈有完卵?故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建國前的幾百年中,荊江曾發生公元1788、1860、1870、1896、1931、1935等年的大洪水,清朝張聖裁詩曰︰「江陵自昔稱澤國,全仗長堤衛江北,咫尺若少不堅牢,千里汪洋只頃刻。」1860年的大洪水,沿江各縣出現前所未有之災,荊江大堤萬城段潰決,石首的藕池口沖決成藕池河。洪水以約二萬立方米每秒的巨大流量洶涌注入洞庭湖,江湖連成一片。洪水所到之處,民舍漂沒殆盡,沿江炊煙斷絕,災民嗷嗷,死亡無數,慘不忍睹。史稱「百年未有之患」。1935年大洪水,據《荊沙水災寫真》記述︰古城荊州城外,登時淹斃者幾達三分之二。其幸免者,或攀樹巔,或騎屋頂,或站高埠,均鵠立水中,延頸待食。不死于水者,將悉死于饑,並見有剖人而食者。民謠曰︰「荊州不怕起干戈,只怕荊堤一夢終。」

荊江水患給兩岸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治理荊江、平波安瀾,化險為夷,造福人民,成為兩岸千百萬人民群眾世世代代的企盼。

平地一聲春雷響,神州大地現曙光!

新中國建國伊始,**、周恩來等最高領導即開始謀劃治理大江大河的宏偉藍圖。經過深思熟慮,形成了修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為主體進行長江流域規劃的總方略,包括三峽水庫的主導性作用,荊江大堤的基礎性作用,荊江分洪工程、洞庭湖和洪湖分蓄洪工程的調蓄性作用,下荊江的裁彎工程的輔助性作用等,為治理荊江指明了方向。

宏圖既定,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拉開了轟轟烈烈治理荊江的序幕。

在千軍萬馬中,有一批以饒民太為首的水利模範人物,他們像一名忠誠的衛士,日日夜夜守護著荊江兩岸堤防,戰驚濤,搏駭浪,保衛江漢平原,保衛武漢;他們像挖山不止的愚公,時時刻刻想著築堤、建閘、修水庫的事,興修水利,造福人民,生命不息,治水不止……

故事還是從頭說起——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她的故事反映人類頑強的奮斗精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