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二百九十七章附錄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給鐵拳眾書友的再度回復

--簡單地說說宋末的逆轉

其實從後人的角度來說,盡管「山之戰」是宋末最艱難的時刻,但其中不是沒有生機。請使用訪問本站。因為從遺留下來的歷史資料就可以看出,雖然當時張弘範佔據了出海口,但戰後還是有許多人沖了出去。張世杰和部分他的手下就是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這是由于,海戰既不同于陸戰,地域也不是一般的江河湖泊,並且宋軍的船只也遠比對方要多,這就已經決定了,無論怎樣,張弘範是根本攔不住所有船只的。

當時正確的做法,的確是像很多人都認為的那樣,應該放棄固守,一起沖出去。甚至這都可以是在被困住了之後。

那麼,假如一個後世之人「不幸」也加入了其中,他理應能挽救當時的結局。

當然,這里所說的前提是,這個後世之人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取得周圍人的某種信任。因為只有得到了信任,他的建議才能被其他人所采納。而這,恐怕才是對他來說最困難的事。

一個初來乍到的人,周圍的人和事、包括許多情況,他自己都還不熟悉,就想取得別人的信任,實際上並不容易。

個人認為,「逃出去」只是在最壞、也是最差情況下的選擇。

再假如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又能有更多的時間準備(這個時間,個人估算大約是六個月),他完全可以改變「山之戰」的勝負。

這樣說的原因基于如下的看法︰

他在這段時間里所要做的事非常簡單,就是修正陸秀夫等人「造舟楫、制器械」的做法,集中主要力量造一個東西,「手榴彈」。

因為「山之戰」的過程中,雙方所進行的「跳幫、格斗、搶船,」實際上就是後世所說的「接舷戰」。而手榴彈絕對是「接舷戰」中的利器。

順便說一下,當初在設計「山之戰」時,本也可以用另外一種寫法。

兄弟們應當還能記得書中這樣的情節︰蘇劉義在督戰時,他的邊上有一排兵士隨時待命。

這些兵士的作用就是︰一旦情形出現危機,他們立刻上陣,扔出身上所攜帶的「宋版」手榴彈。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雙方的戰船都靠在了一起,那麼近的距離,哪怕是劣質的手榴彈,只要向對方的船上扔過去,「 」、「 」的來那麼一出,它所起到的出其不意之效果,絕對具有相當的震撼力。

而手榴彈的制作不僅相對要簡單、容易多了,並且它就是宋代的產物。稍微改進改進,絕對能派上大用。用人「扔」也好、或綁在大型弩箭上「射」、甚至是用投石機來「擲」,其實都可以。

講白點,就是只要能在當時雙方的交戰中,給張弘範所率的元軍一個出其不意,足以挫敗他們凶猛的進攻勢頭。而挫敵之後,再能適時主動出擊,擊敗他們也就不難了,「山大之」的結局自然就被扭轉。

兄弟我很慚愧,以前看過其他人的同類作品,故此腦袋一熱,就將「火炮」給整了出來,並且放棄了上述這些情節。

事實上,盡管「火炮」所起到的效果更強,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制造上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這其實是本書最大的缺陷。還請兄弟們以娛樂的心態多多見諒。

當然,這也不是說火炮以後就不可以弄,因為到了宋末,這個兵器已經到了問世的門檻。把它弄出來,頂多算是加了個「臨門一腳」,只不過不可能有書中那麼快而已。

只要能渡過「山」這個難關,後面就可以重起爐灶,反攻對方。畢竟這是中古時代,和後世的情形大不一樣,成功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大。這里面的還有些原因,在下會在後面解釋。

至于作為集聚力量的海上基地選擇,海南絕對是當時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有鐵礦。

歷史上海南的第一條鐵路,其策劃始于清末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定論則是宋子文等人。但實際的修建和建成,則是在日本人佔領期間。

而日本人之所以修建這條鐵路,就是要掠奪海南的鐵礦資源,並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當時強征了四萬多人來修這個鐵路,其中多來自于廣東、香港、上海等沿海地區。等到鐵路建成時,在大約兩年的時間里,這四萬多人只剩下了四千余人。

所以,後世哪個島國某些鳥人的言行,有時候真的會令人上火。

依在下所見,其當年的惡行,在世人面前揭露的還是太少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