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二百一十七章 閑話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在院子里陪著散步的宋瑞,看著怡然自得的帝國陛下,心中很是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因為在他、包括其他人的眼中,這個膽子賊大的主,真的很難見到有什麼擔憂或害怕過,這也是令許多人最困惑的事情之一。

只不過假如讓他們知道,別人滿腦子的,「假如錯了,咱一紙詔令把它給廢了。實在不行,咱立刻就跑路。」只怕他們的困惑全變成眼淚了。

宋瑞沒有在朝廷新的賦稅制度上多言、甚至他都很難開口,原因自然很多。

首先,在職責和範圍上,嚴格來講這屬于民政,並非是兵部應當插手。

至少在目前,宋瑞要比朝廷中的任何人,更明白陛下所定文武分途的用意。那麼,為帝國也好,為自己也罷,他就決不會輕易去試圖越過其中的界限。更何況這是在堂堂大宋朝,武人干政?您就是自己在找死。如果不是陛下私下里親自垂詢,他會否開口都很難說。

其二,宋瑞心里也同樣明了,帝國陛下新制定的舉措,不完全是為了朝廷戰時國用不足。因為在陛下策劃了國債和錢行之法後,朝廷不敢說已徹底解決戰時花費的難題,但目前也不見得非常迫切。顯然,他的這個新舉措,就是著眼于帝國的將來。

他非常非常清楚這個政策的深遠影響,而且他更知道,這個聖心難測的帝國皇帝心思之「深」,遠不是其他人所能知。

第三,陛下的舉措里面,也涉及到他和眾多的海上臣民,這就使得宋瑞並不好開口。

但最重要的,是他實在太明白這個舉措實際所針對的對象,也可以說是某種帝國的弊病,並且他還十分了解這里面的難度。

在我們帝國的歷史上,百姓與士大夫之間,負擔國家規定的賦稅和徭役,一直是存在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由于士大夫在社會上高于他人的地位,因此歷代的朝廷,就在賦稅和徭役上,作為一種拉攏,對他們極為照顧。

在賦稅上,理論上所有私人的土地都要繳稅,士大夫也不例外。但實際上,他們都存在種種優免。

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元好問和張德輝去見忽必烈,其過程和結果,就很能說明一些事情。

(張)德輝與元裕北覲,請世祖為儒教大宗師,世祖悅而受之。因啟︰「累朝有旨蠲儒戶兵賦,乞令有司遵行。」從之。

「蠲」這個字是免除的意思,也就是歷代朝廷都有旨意免除儒生的兵役賦稅。老忽得到儒生們的擁戴,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利益上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宋代的官員本身已經有了免稅的職田,可天下仍有七成的土地不交納稅賦,這里面主要就是皇室、貴族、士大夫等人在玩手腳。真正的百姓哪有什麼本錢和膽量來玩這個。

而在徭役上,當初漢律中就有規定︰宗室、諸侯、功臣的後代,官吏,博士子弟,通一經的儒生,都可以免役。

宋代是士大夫的天堂,自不必說,凡進了朝廷學校的學生,一律免除。即使到了後世的明、清,只要你是秀才,就有兩個親戚家人可以免除徭役。

宋瑞非常非常清楚,宋末的那些所謂士大夫,所學所教,只是為了「明利而已」,這也是他當初在試卷中痛斥這些人,並大聲呼吁「民困」的主要原因。

他更知道,在田土上,那些人采取的是,一瞞(天下的隱田),二逃(官員名下的田土不繳稅),三抗拒。並且由于這些人沆瀣一氣,朝廷即使知道,也無法追查。

歷代每次清查土地,總可以查出許多官員名下的大量田土,無一例外,其實已經很說明了問題。

這種百姓與士大夫之間的不對等,就像後世的企業,一個負擔重,一個負擔輕,競爭中誰勝出,這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王朝的後期,總是伴隨著土地兼並的激化和民生的困苦。

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以及南宋時期多次提出的「經界法」,都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但從王安石開始,誰辦這件事,誰都沒有好結果。高宗年間的戶部侍郎李椿年,也c o作了這件事,其結局卻是罷官。可以說,每一次到最後,總是朝廷一紙詔令,「擾民太甚」,全都不了了之。

現在又來了個膽子更大的人,而且就是帝國的君主,他真的能將此事徹底進行下去?宋瑞看了看身邊的帝國陛下,眼神有點恍惚。

但就如同陸秀夫所見,宋瑞同樣知道,如果要采用這個舉措,眼下確實是最好的時機。因為朝中的大臣在听了小鬼頭的話,「朕會給你們更多、更好的土地」之後,至今沒有分得丁點田土。那麼,這件事就暫時牽涉不到他們,故此,做事的阻力也就要稍小一些。

當然,宋瑞也很清楚,朝中的閣僚們對此事心里不會沒有數。這個舉措能否在朝堂上順利通過,仍屬未知,畢竟它牽涉的太大了。

可眼下這個賊膽包天的陛下,神情卻是滿不在乎。先帝理宗都不敢做的事,他真的就有把握拿下?

宋瑞還擔心的另一件事就是陸秀夫這個人。作為朝廷的首席大臣,無疑此事將會把他推到風口浪尖上,一個不好,真的有可能身敗名裂。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懷疑,這是否是陸秀夫授意的。因為在民政上,宋瑞還是非常敬佩陸君實能力的。

他很想詢問陛下,將如何實施這個舉措,但陛下已說過的「您不必牽涉其中」,使得他話到了嘴邊,卻改了口。這句話里面的某種暗示,他是絕對明白的。

宋瑞問到︰「陛下,臣有疑問,不知這個兩成的稅賦從何而來?」

東轉頭看了看他,笑著說道︰「這個定額,是朕估的。」

宋瑞惡汗。

好麼,膽大之人就是膽大。反正你也經常來個「朕覺得」、「朕以為」。估計這次,你也不過就是來個「估了再說」。

陛下他接著說道︰「這個田賦,其實朕本屬意一成五。」

百分之十五的農業稅,就是共和國在沒有取消前,曾經的做法。只是時代不同,兄弟我根本還吃不準。

「但朕覺得,一成一或一成二,甚至一成,可能更為恰當。」

宋瑞非常奇怪︰「陛下何以有此言?」

東的眼中出現了戲謔之意︰「這是孟子告訴朕的。」

宋瑞一楞,隨即恍然大悟。

因為在孟子描述的井田制中,私人所承擔的公田勞動,它就佔到了九分之一。如果以此觀之,可不就是勞動中的百分之十一歸于朝廷。

他剛對陛下的「舉一反三」心底里冒出「狡詐」兩個字,就又听陛下言道︰「文相以為,朝廷若是將其中的半成,留于各郡如何?」

宋瑞的腦子立刻就又飛快地轉了起來。

因為宋代在財政上,也存在zh ngy ng和地方的分稅體制。它繼承的是唐代後期的做法,歷史上又稱為「三分制」。即︰在財政上,朝廷稅收分上供、留使(節度使)、留州的三個部分。這是由于安史之亂後,唐代原有高度集中的國家財政體制,因各地節度使的存在,被迫分流。

宋代保留了這個做法,但它的這個「使」,實際上是「轉運使」或「發運使」,他們都隸屬于朝廷三司。而且「留使、留州」的部分,必須保存在朝廷指定的庫房之中,由此保證了天下的財權集中于zh ngy ng。也就是地方的財政,遭到了很大削弱。

這里面既有強化了朝廷zh ngy ng權力好的一面,但也有使得地方過于嬴弱而不利的另一面。

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宋瑞于德祐元年的上疏,其中的「本朝懲五季之亂,削籓鎮,建都邑,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以浸弱,故敵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破,中原陸沉,痛悔何及……」其實就是宋瑞在暗示,帝國地方州縣的力量過于薄弱,所以總是被別人各個擊破。

僅僅是建築一個更牢固點的城牆,花費的代價其實也是很大的。

東現在已經將帝國改回郡縣制,那麼,從制度上,他就必須還要有相應的改變。

但對宋瑞來說,陛下的問題卻很是難以回答。

留多了,這不符合朝廷歷來的規制,少了,也同樣不符合地方所需。而且還有一點,這同樣屬于民政,並不該由他過問。

從他嘴里冒出來的,結果就是︰「陛下,眼下是戰時。」

東點了點頭,又嘆了口氣︰「朝廷理財,其實理應量入為出,可帝國卻始終處于戰時當中,現在的確還無法對此進行準確的評估。」

按後世的經驗,國家財政要有計劃,並建立預算制度。可整個大宋朝,其實一直處在戰爭狀態,根本就沒法進行準確地估算。現在兄弟我也只是在「拍腦袋」。

兄弟我是痛苦滴,爭霸天下實在不是什麼好差事,咱何時才能真正過上荒y n無恥的r 子哦。

宋瑞看了東一眼,他的眼神真的有點復雜。

這個心思變幻莫測的陛下,想的實在是太多了。

「陛下,這個新的規制,難度不小。」他略有點遲疑地說道。

東點了點頭。

「可不把此事予以解決,朝廷的其它規制,也就無法實施。這一次,朕要親自掌控。」

宋瑞心中突然大定。

但這個時候,東的眼神也很有點迷離。

「文相,您知道嗎,也許有一天,帝國根本無須收任何的田賦。」

兄弟我知道,只有帝國經濟在將來真正發展了,所謂的田賦,才能退出歷史的舞台。在此之前,有些舉措,它一定會被人們拿出來。這也同樣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宋瑞一怔。

就在此時,蘇劉義快步走來。

「陛下,文相,軍中將領,均已聚齊。」

-----------

身體有點欠佳,明r 還有事。這幾章希望沒寫得有點枯燥。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