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二百八十三章 規矩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皇宮。

吉安在奉上了兩盞茶後,無聲地退了出去。

帝國陛下看了看楊亮節,淡淡地開了口︰

「舅舅,近來府中缺錢了?」

楊亮節的神情顯然有點不安。

「陛下說笑了。」

「不是吧,不缺錢何以舅舅要將府中的糧賣了?」

某人的語調依然很淡。

「陛下,那是江南府中的下人所為,臣在廣南,實所不知。」

聞言,帝國陛下沉默,他望向了遠處。

對面的楊亮節偷眼看了一下,沒有從對面之人的臉上看到任何表情,只有著某種平淡。但老楊內心里的不安卻愈加強烈。

東此次到建康,回來時其實心情很有些惡劣。

因為身為帝國「陛下」的他,既然到江南見了軍中將領,自然還要與文官中的劉黼、蘇景瞻等人會面。而劉黼和蘇景瞻、包括蘇劉義,在最後都向他稟報了一件事︰國舅楊亮節前些時候曾把糧食賣往北方。

這件事其實是宋軍水師先察覺的。這是由于,用船運糧不僅不太引人注目,且裝運量大。

但也恰恰由于裝的是糧食,船吃水較深,讓游弋的禁軍水師覺得可疑,所以被他們攔截檢查。

一直以來,宋軍「搶劫」的重要物資之一就是糧食,尤其是水師的兄弟們,在劉老大的指揮下,更是這種「搶劫」的急先鋒。現在竟然發現有那麼多的糧食要向外運,他們自然當場扣押。

可隨後再發現是楊府的人做這事,這些人也就可以理解地內心里嘀咕了。

下面的人報到駐守東南的水師將領張達、方興這里,這倆人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們就又報給了蘇劉義。

雖然從隸屬上講,張達和方興的水師並不屬于東南都督府直接指揮,可蘇劉義畢竟是兵部督軍司的督軍指揮使,且他與陛下最「近」。

蘇劉義得報大吃一驚。

老楊手里有大批的糧食,以及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蘇劉義絕對是知道的。

因為上一年他率軍東下時,楊亮節的人緊跟著就回了江南,並于第一時間收回了過去屬于他的田地。那個時候,想必江南也沒什麼人敢得罪他這位國舅爺。

而楊亮節如此迫不及待,是遲一遲,就要少收「一歲之租」。

有人說了︰老楊身為國舅,你把他講得也太土財主點了吧?

淚奔啊,這個「土財主的一歲之租」,有時候您還真不能小視。高宗時期,中興四大將之一的張俊,就曾經「歲收租米六十萬斛」,也就是三十萬石。

在這時代,以老楊的身份,他過去肯定不會是僅擁有幾百畝地的主,那只能算是小戶人家,與他的身份、地位根本不符。

話再說回來,就算過去他沒地,僅憑「國戚」、當初「護駕」之功,不用等到「致仕」,他也必然是文官「護國之功」中最高的一等,有一萬畝免稅二十年的土地。

後世有學者認為,南宋的畝產可以達到三百多斤,這個結論不能算離譜。

因為,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一般來說,越是人類早期開墾的土地,它的自然條件越好,也就更多的是良田,而後開墾的土地,自然條件理應相對要差。

此外,江南水稻的產量本就相對北方要高。

那麼,以這個畝產來推算老楊的收益,也就是︰

三百斤的畝產,按自古以來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率來算,「一歲之租」至少是一百五十斤,在宋代就是一石(=十斗)。

一萬畝的「歲租」是「一萬石」、也就是「兩萬斛」、「十萬斗」。這僅僅只是張俊的三十分之一。

前面曾經提到過的,無論在北宋、還是南宋,一旦發生戰事,糧價都在一千至兩千文一斗。王朝末期更達到了一萬文、數萬文一斗。

戰亂之後,有行朝的糧食「榷賣榷買」之政,江南就算了,可在失去了江南貢賦的北邊,糧價肯定居高不下。更何況老楊賣糧之時,正處于ch n荒。

即使把糧價定為低一點的一千文一斗,老楊的「一歲之租」也能賣個十萬貫,按後世的幣制就是一百萬。這已經是最低的估算了。如果把糧價算高點,再加上他過去擁有的田地,這個數字,您還真需要好好地掂量。

把糧賣給朝廷?才三百文一斗,那可要少了二倍多的利。

自己的糧都賣了,家里吃什麼?有朝廷賣的糧啊,那也不過才四百文一斗。

這麼大的利差存在,您說老楊的小心思會怎麼想?

蘇劉義是真沒少在內心里月復誹楊亮節︰

「楊亮節啊楊亮節,自朝廷駐蹕瓊州伊始,為了應付糧食危機,保障軍需,陛下一直在收糧,為此他不惜拿出錢來,甚至金銀,這是朝廷中人人都知道的。現在你倒好,往外搗騰糧食,和陛下逆著來。咱看你是利令智昏,自己在給自己找不自在。」

但蘇黑手又最清楚,老楊敢這麼做,並不僅僅憑仗的自己是國舅爺,而是由于他當年曾冒著風險背著陛下南逃。因此,他不僅是擁立陛下最大的功臣之一,甚至都可以算是陛下的救命恩人。

從這點來講,即使蘇劉義再「黑」,面對老楊時,都不能不有所顧忌。

而在事實上,老楊也不是軍中之人,蘇劉義根本是管不到的。

所以,他給張達和方興支了招︰連人帶船加上貨,全交給東南節度府。按他的話說就是︰「此事本屬于民政之事,理應由他們處理。」

東南節度府的劉黼接了這個燙山芋同樣覺得棘手,他在權衡了半天、又找來了蘇景瞻商議之後,最終擬了一封急奏送往廣州。

可朝廷的回復他們沒等到,卻先後收到了留守朝廷處理朝政的陸秀夫密信、以及陛下派人送達的詔書。其中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陛下已到建康,並將在哪里召見他們。

就此,東南之地的文、武雙方,一同心照不宣地將事情推到了陛下的面前。

只不過讓他們意外的是,「他們的陛下」既沒有出現他們事先所想像的雷霆之怒,也沒有不置可否,除了臉s 有點y n沉外,余下的就是交代︰

「劉愛卿,這些糧食,依照朝廷的規矩,悉數罰沒。再度昭示東南各地,嚴禁糧食外流。」

「劉將軍、劉義將軍,自即r 起,戰時期間,禁軍的水、步兩軍要在對外的各水道、要道上嚴加盤查。一旦發現,一律照此次辦理。」

「你等務必記住,朕的旨意是,無論他是何人。」

有人又問了,這事難道東就這樣放過了楊亮節?

說實話,也就如此了。

如果您懲治了老楊,老楊這個當事人心懷不滿都很正常。但令人奇怪地是,往往還有其他世人也會來指責您忘恩負義,不是個東西。

甚至像後世的有些人還冠冕堂皇所言︰一個連自己家里人都不照顧的,他會是好人嗎?

要是再殺了老楊,從他們嘴里噴出來的,您心髒弱一弱,恐怕都承受不住,自己就杯具了。

可恰恰有時候還是這些人,假如您放過老楊,他們又會說您什麼在「徇私枉法」、「包庇家人」,等等,等等。

從這些人嘴里噴出來,猛一听都要讓人糊涂,好像說的都很有道理?到底怎樣做才對?但您根本就沒必要糊涂,因為他們言行所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漠視了兩個字︰規矩。

當初朝廷制定糧食榷賣榷買之政時,早已經有規定︰「如有違反者,嚴懲。」這個「嚴懲」,就是如數罰沒。

從處罰來講,它其實並不輕。亂世當中,你把別人的糧食拿走,要是再進一步,甚至連家里維持生計的糧食全抄了,也不比直接殺了他強多少。而對當時的整個行朝來說,人口是第一位的,所以朝廷才如此制定。

楊亮節的糧,他是別想再拿回去了;他的官位,至少也算能保得住,但這件事不會就這樣結束,東定然還要親自和他「攤牌」。誰讓老楊是他這個「陛下」的「救命恩人兼大舅」呢?

「舅舅,你對朝廷和朕立有大功。」

沉默了片刻的帝國陛下說道。

楊亮節暗中一翻眼。

你還知道這些?你小子對自家人都動手,簡直就是個混賬的東西;忘恩負義,太他媽的忘恩負義了。

但帝國陛下已經盯住了他。

「如果你覺得自己理應得到的報償不足,你可以直接告訴朕。甚至只要你報上所想要的錢財,朕自有辦法能讓你達成所願。」

老楊呆呆地看著他的陛下。

某人的路子的確有點野,在他的面前,有時候其他人真會不知所措。

其實對此不用奇怪,他老楊就算膽子再大,難道報出來的數額能超出大宋發行的六億五千萬貫?那也不過才是六十五個億,後世百億身價的人都不稀奇,這對有著奇高眼界的某人來說,真不算什麼。

更何況在這時代,能掙錢的方法多的是,在別人眼里,市面上的一切只能算是一窮二白,發展的潛力無窮,機會大把。

只要老楊敢報,念在他當初救了趙,然後某人隨後才能混到皇帝位子的份上,某人就敢、也能幫他找到掙錢的方法。

「但是,舅舅你最好從現在記住,朝廷所定的規制必須要守。無論誰壞了這些規矩,哪怕是讓世人說朕刻薄寡恩,朕對他也不會客氣。」

「你可以對朝廷的規制提出異議,更可以在朝堂上讓所有人對此進行商議,可在沒有改變之前,’守’這個字就必須做到。」

某人的胡蘿卜遞上來之後,大棒就又揮了出來。

不過楊亮節的臉s 已經有點變白。

帝國陛下今r 找他來所為何事,他絕對是知道的,而那個狡詐小子到底是什麼意思,他也已經明白。

但無論他心里服不服、樂意不樂意,他和某人都知道,還有另外一個人,她才是這件事的關鍵。

***********

周末還要在外,抱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