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之帝國的歷史 第二百九十章 醫院

作者 ︰ 西南北無家

()鄂州。

東在張世杰、茅湘,以及鄂州太守陳羍的陪同下,正「視察」所謂的宋軍軍醫院。

「軍醫院」自然出自于這個後世廢才的授意,這也是他在上一年、即景炎十三年,除新軍服之外,在宋軍的後勤保障體制上推出的又一舉措。

醫院的設立非常必要,我們從後世就可以知道,隨軍的軍醫在戰場所進行的,只能是臨時x ng救治,真正的救治傷員,還是要在後方的醫院、或者是「戰地醫院」里進行。

當然,醫院的功用並不完全是在軍事上,它所涉及到的,更重要的是民生。

醫院的出現,來自于人類對于傷病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它不僅有著細致的分工(你像內科、外科、傷科、五官科、婦科等分類),同時還集中了相當多的醫療資源(醫生、護士或護工、醫療設備、藥品等更齊全),再加上內部的一些協作(比如醫治與護理),因此,在對傷、病人員的綜合救治能力上,就遠遠高于個人(郎中)和小診所。

醫院的另一個作用是人才培養上。醫學從本質上講是應用x ng的,醫師的水平不僅需要前輩來帶,也只有不斷地在臨床上實踐,才能得到提高。光有理論肯定是不行的。

事實上,不僅是「醫院」這個機構,並且就是這個名詞,都最早在我們這個東亞之國出現。

中國的歷朝歷代本就有為宮廷服務的醫官,到了宋代,朝廷不僅從民間選拔良醫,並著力培養了相關的人才,同時還將他們歸到了「太醫局」。金朝佔據中原後,又將這個機構改名為許多人更熟悉的「太醫院」。

所以,在這時代,您弄個什麼「醫院」出來,其實也不過是一種順勢而為之舉。

行朝登陸之後,鑒于朝廷的各項規制理應走向正規,過去的「太醫局」就被陸秀夫、趙樵等人提出再度恢復。

在朝廷的框架結構、選官任命上,吏部是有相當話語權的。

而東這小子則見縫插針,趁機將它改名為「醫藥局」,同時提出設立「太醫院」,並向民間開放。

按他的意思,就是將這個太醫院搬出朝堂,設在外面,讓百姓也可以前來問診。

听了這個旨意,陸秀夫、趙樵等人都略微皺了皺眉頭。

「太醫局」、「醫藥局」就是個名頭,改改其實無傷大雅,反正這樣的事,陛下也不是頭一回。問題是,過去的太醫局屬于朝廷太常寺名下,它所服務的對象,是宮廷和達官貴人,並且這些御醫,也均為醫官。現在不僅要讓他們搬出朝堂,而且還讓百姓也享受如此特權,這事就來得有點大,也讓他們措手不及。

帝國陛下則看了他們一眼,淡淡地說道︰

「依朕所見,朝廷已有的醫官,實已滿足宮中和朝臣們所需且有余,既然如此,與其讓他們閑在朝堂听差,何不讓他們也為百姓診治?如此,既可惠及百姓,也體現了朝廷仁愛之意。」

听了陛下所言,陸秀夫和趙樵相互看了一眼,隨即趙樵遲疑地問道︰

「陛下,醫官在外,宮中若有急,……」

東擺了擺手。

「趙愛卿,宮里每r 輪流安排一、二人來當值,以備應急之需即可。何況太醫院還可設立在皇宮近處。」

「至于為百姓的診治,朕認為,太醫院可以適當地收取些診金。具體如何,由你們和太醫院共同來擬定。」

醫療資源有壟斷,咱當然要從現在開始逐步來打破。

說實話,兄弟我真想一步到位,無論皇室、還是官員,人人診治均收費,盡量貫徹平等。但有些事情真不能急。

咱已經剝奪了有些人的一些特權,近來的動靜更有點大,這樣的「小事」就應該放一邊,先把醫院推出來,以後再對付。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什麼?醫療資源相對社會需求的缺乏和不足;資源上更存在浪費。只有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才是王道。

---------

說句閑話,後世共和國在醫療體制上存在的,怕仍是這些問題。一旦積累,尤其是進入老齡化之後,很難說問題不會更大,實不可不早做預備。

---------

不管怎麼說,在經歷了內藏庫一事後,趙樵對官家還是有幾分敬佩之意的。何況眼下他的說辭又如此冠冕堂皇。故此,陛下的話音一落,他隨即就應道︰「陛下聖明,臣自當附議。」

而非常了解他好學生的陸秀夫,雖也有小小的敬意,可心里面卻冒出來了另外四個字︰「以醫養醫。」

只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當景炎十三年戶部被拆分為「財部」和「民部」後,很快官家就下旨︰將原本隸屬于太常寺的醫藥局,劃歸民部管轄。

醫藥衛生事業關系到的是民生,這就是民部的職責,理應由他們來統管。在這時代,咱再弄個什麼「衛生部」出來,那就真的太過了。

隨後,在太醫院的基礎上,他再度于兵部下旨︰「軍中設立軍醫院,由荊湖都督府率先試行。」並委派了太醫院兩位j ng擅傷科的御醫,前去擔任了正、副院長。

時代的特點,尤其是人才的缺乏,真的對東很多「大計」形成了極大的限制,這就是他早早實施帝國教育計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他同樣還認為,有限制並不等于就不可以做。相反,現在的試行不僅可以提供寶貴的經驗,且還能為將來起示範作用。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就在軍、地兩方面均展開了嘗試。

換句話講,在這時代建立一個正規醫院也並不復雜,中醫里面同樣有骨科、傷科、婦科、兒科等分類,事情不是不好辦。

帝國陛下親臨軍中醫院,更一進入即下旨︰「所有人等,于此地一切免禮。」並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前來看望軍中傷病的將士,對軍中士氣的影響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他前所未有地仔細查看了每一個地方,不僅對正在將養的將士好言撫慰,其後對他欽點的兩位院長更不吝美言。

然而,當他離開所謂的軍醫院之後,臉上卻露出了慎重。

「少傅,陳愛卿,朕當初裁撤廂軍,如今看來是否不妥?」

聞言,張世杰和陳羍相互看了一眼。

我們說,東這家伙的確在廂軍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因為宋代的廂軍,其職能相當于後世的輜重部隊,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規的後勤保障部隊。

實際上,在後世共和國早期的軍中編制里,仍然能看到它明顯的影子。過去所謂的鐵道兵、工程兵等等,他們擔負的職能就與宋代的廂軍基本類似。

共和國的這些軍人,為我們這個東亞之國的發展,實立有不可磨滅的功勛。

嚴格來講,禁軍過去的作戰,地域不超過一省,時間也並不太長,且多有水運之利。在一定程度上,自身的補給輸送問題就顯不出來。但當更深遠距離的作戰出現時,它就必然浮出水面。

首先發現這問題的是文天祥,因為在「經略西南」的過程,尤其雲南作戰中,宋軍的作戰距離長度超過了兩個省,時間跨度還很長,這就讓軍需的輸送暴露出了問題。

沒有了廂軍,失去了水道之利,宋軍自身的輸送能力就有限。而盡管也采取了雇佣民夫,可由于整個行動的過程包含有ch n耕、夏收、夏種的農忙季節,百姓多不願意,應募者就大為減少。

身在前方的宋瑞,為此想出的臨時x ng解決方法,一是要求歸附朝廷的貴州部族提供支持,也即禁軍拿出錢來購買他們的糧食等物資,二就是令其中的一些部族派出人力參與輸送。

但從更深層面、朝廷理應完全掌控,以及將來四川作戰,多山、蜀道難的特點上來考慮,他就在事後上書陛下,闡述了自己應恢復廂軍的理由。

諸葛孔明出川作戰的幾次經歷也是寫在紙上,身為兵部尚書的文天祥對此早已爛熟于胸。所以他立刻就發現了某些潛在的問題。

東這個廢才當然不是什麼「神」,他也不可能什麼事全都想得那麼周全,但他對宋瑞的意見絕不會不重視。因此,他才有對張老大等人的這一問。這也是他親臨鄂州的原因之一。

在如今的行朝地方官員當中,陳羍絕對屬于能力出眾之人。這位夫子的能力,甚至都讓曾經和他「共過事」江淮軍、如左大等人的敬重。正因為此,東在和陸秀夫商議過後,再度將他調任更重要的鄂州太守。

當下,在听了陛下的垂詢後,他首先回道︰

「陛下,戰亂過後,百廢待興,百姓收拾家園尚且不及,理應休養生息。或者左近可以不論,但讓百姓遠離,不僅強人所難,實未能體恤民意。依臣所見,朝廷要想做到安民,自當恢復廂軍。」

陳老夫子這是在委婉地批評咱了啊。

不過他講得也是實情,無論如何,荊湖南路等地剛經歷過戰亂,還未及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朝廷的「經略西南」計劃就在一定程度又讓當地百姓陷入戰事,的確是急了點。當然,這也是沒辦法,兄弟我現在也必須要搶時間。

陳羍講完之後,張世杰才沉聲言道︰

「臣也以為應恢復廂軍。」

張世杰不願就此多話,除了謹慎之外,是他清楚,這個心思莫測的陛下親臨鄂州,絕非僅僅是為了一個所謂的軍醫院或廂軍。

********

明天在下再上一個附錄。抱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最新章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文閱讀 | 輪回之帝國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