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龐煌對于自己做布政使的幾率不敢多想,但是卻是忙壞了南京城的滿朝文武大臣們。
裁撤行省,設承宣布政使司的計劃,早在洪武六年,胡惟庸剛剛就任左丞相時,就接到了皇帝的授意,但是一直只是中書省有限的那幾個人知道。
傳出去肯定是軒然大波,這預示著什麼,預示著大明上下的官員,要有一次清洗換血的過程。而對于有些人,可能也是代表著一次分享榮華富貴的機會。
而今年四月,朝廷改制都指揮使司的舉措,也是為了明年的官制改革做一次提前的預熱。
大明立國前後,一直是在各行省置行都督府,設官與五軍都督府相同。然後又設立都衛,成立各都衛斷事司,以理軍官、軍人詞訟。
一直實行到今年,皇帝下詔,並改在外各處所設都衛為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于是,改燕山都衛為北平都司、西安都衛為陝西都司等等以此類推,一共設立山西、浙江、江西、山東、四川、福建、湖廣、廣東、廣西、遼東、河南等十三個都司,又改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司、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司、建寧都衛為福建行都司。在京留守都衛改為留守衛指揮使司;原轄天策、豹韜等八衛俱為親軍指揮使司,水軍左右二衛為指揮使司,俱隸大都督府。
這樣以來,等于把原來的軍隊建制打亂,重新收攏了一遍,胡惟庸十分開心,至少心里暗暗的高興,想到皇上這麼做,無非是對徐達有了忌憚之意。
但是再想到明年的官制改革,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中書省左丞明亮的辦事廳內,胡惟庸和汪廣洋相對而坐,兩人都在思索著這個問題,其實汪廣洋參與,不過是個擺設而已,胡惟庸只是不想讓人家說自己專橫獨斷,所以才將汪廣洋請了過來。
大家從汪廣洋的從政記錄上,就可以看出他的跌宕起伏。
大明立國之後,先是山東行省參政,後入京任中書省參政。不到一年,又出任陝西參政。
在陝西干了不到一年,由被召為左丞相,因為和當時的右丞相楊憲不和,被彈劾後遠遠的貶至海南,在海南釣了會魚,也不到一年,楊憲倒台了,又被召回南京,封為護軍忠勤伯,做了正二品的中書右丞,還是不到一年,也就是洪武四年,又被正式升為正一品的中書右丞相,那時候,胡惟庸只是正二品的中書左丞,還在汪廣洋之下。
但是不到兩年,胡惟庸和他就換了個職位,同時中書省丞相,胡惟庸成了左丞相,而汪廣洋卻遷任廣東行省參政,由到海邊釣魚去了。
釣了一年的魚,回來之後,又干了一年的御史大夫,可能是皇帝看著實在是中書省胡惟庸一家獨大,而汪廣洋和李善長又素有間隙,既然胡惟庸是李善長提拔上來的人,那麼就讓汪廣洋做了右丞相。
兩個人搭起了班子,朱元璋以為達到了相互平衡的目的,但是卻沒有想到,汪廣洋經過如此劇烈的跌宕起伏,幾乎大明立國這幾年,他光是走南闖北的在路上度過。對于官場上早已經失去了往r 的雄心了。
現在中書省有左右兩個丞相,但其實還是胡惟庸一家獨大的局面。
再說,皇帝也沒有給汪廣洋留多少發展自己嫡系的空間,他的存在,純粹是為了牽制胡惟庸而存在的,對于這一點,汪廣洋心知肚明,他也懶得去忙前忙後的不招人待見。
而且他深知胡惟庸的小心眼的個x ng,在這種情況下,汪廣洋每天只是飲酒吟詩,索x ng當了個不言的丞相。
平素汪廣洋雖然不言語,但是不代表他心里不明白,今天胡惟庸請他來一起議事,不過是多個人墊背而已。
而且這次參與的人,不但有汪廣洋,還有中書省參政馮冕,雖然兼著刑部尚書的差事,也是一個只會埋頭做事,從不會亂說話的人。
當然,像是這樣大規模的官員變動,也少不了吏部尚書詹同的出現,不過已經七十多歲的詹同,已經向皇帝提出告老提出了好幾次,要不是要和宋濂一起編纂《r 歷》,也就是今後的《皇明寶訓》,恐怕早就回家養老了。
如此以來,偌大的中書省成了胡惟庸的一言之堂,這次召集大家在一起議事,不過是確定一下關于明年各地布政使的名單。
之前擬定了一份,卻被皇帝發回來,命重新議定,胡惟庸看了半天,都看不出到底是哪里不對皇上的心思,所以才會想著讓大家一起來議議看。
十三省布政使、十三省的按察司,大大小小各級官員的定論,讓大家頭疼不已,偏偏就落在了他們幾人身上。
雖然有的官職是換湯不換藥,只是變更一下名稱,但是胡惟庸怎麼會不想到趁著這個機會,把自己的人手再安插進地方上一些,那樣以後做起事來,也會更加方便。
「本官看不出來!」汪廣洋說道。
「老夫看不見啊!」這是倚老賣老的詹同,他可不想因此而得罪胡惟庸,劉伯溫是前車之鑒,自己也沒有幾天官能當了,總要為自己的子孫留點余地是不。
「下官愚鈍,看不出來!」馮冕避無可避,只好拿起名單仔細的看了一會,還是搖搖頭嘆息道。
胡惟庸心里一股怒氣升騰的同時,又感到一陣的愜意。
幾年的積威之下,看來自己的手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過還是苦笑道︰「各位大人如此說辭,豈不是一切都要著落在本相的手里,那怎麼擔當的起啊!」
這就是一個區別,雖然汪廣洋是右丞相,名譽上和胡惟庸平級,但是在中書省內,還是只有胡惟庸自己敢稱呼自己為「本相」,汪廣洋只能自稱「本官」。
「那胡相就多多費心,所謂能者多勞!如此大事,豈能是我們能插上嘴的。」馮冕接著說道,他本來也就不想多管這麼多事情,不過他又是中書省參知政事,又是刑部尚書,這件事他怎麼也跑不掉,心里正在郁悶。
郁悶什麼呢?
說一句實話,這個名單什麼時間呈報給皇上的,都是什麼內容,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按照道理,先不說參知政事這個官職,就說他是刑部尚書,各地按察司的名單也必須先由他擬定,然後交予中書省議定後,再呈報給皇上。
但偏偏就是他這個主官不知道,要不是這次被皇上打回來重新議定,估計胡惟庸還不會找他們過來。
「要不,詹老看看!」
說著,胡惟庸把桌上的卷宗親自拿給詹同,對于這個對自己沒有一點威脅的老家伙,胡惟庸才不擔心,所以先讓詹同看看。
既然胡惟庸都說出來了,詹同顫巍巍的接過卷宗,就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在哪里足足看了一盞茶的功夫,然後放在那里又沉思了一會,才說道︰「以老夫看,皇上所關心的,無非是北平、浙江、山西、陝西這四處的官員分配情況。」
「願聞其詳!」胡惟庸充分表現了對于長者的尊重,不由問道。
「浙江就不用說了,那自然是皇上多年來一直關注的對象,必須派遣能吏治之,皇上才能夠放心。」
在場其他三人皆是點頭,這一點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然而陝西、山西和北平三地,大家不要忘了,三個皇子都即將成年,皇上總要為他們就藩做些準備不是?」
胡惟庸恍然大悟,此時的二皇子朱樉被封為秦王,眼見過了年都二十歲了。三皇子朱棡被封為晉王,過了年也十八歲,該是到了就藩的年紀。
但是四皇子朱棣,今年才滿十五歲,會那麼早嗎?
胡惟庸將充滿疑問的眼光看向詹同,詹同一笑,說道︰「胡相不要忘了,徐大將軍過了年就該回來了,既然邊關無事,胡相覺得徐大將軍還有去北平的必要嗎?」
胡惟庸听到這句話,眼楮不由眯了起來,他和徐達雖然是老鄉,但是兩人素來有些不睦。
而且隨著最近兩年,胡惟庸做了丞相之後,一直是順風順水,在南京乃至整個大明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s ,更是把中書省打理的和自己家的後院一般,但天下間還有好幾個人一點都不給胡惟庸面子,其中徐達就是最囂張的一個。
至少胡惟庸是這麼想的,請客不到場,送禮不要,一個堂堂的大明丞相,好像徐達連正眼看都不看一眼,這是讓胡惟庸最不舒服的地方。
詹同的這番話提醒了胡惟庸,不由狐疑的看了詹同一眼,心道這老狐狸在打著什麼算盤,明明是提醒我該面對徐達了。
又和這次的地方官制改革有什麼關系,不過提醒的也對,自己的確要做些準備來面對徐達了,之前你是統兵大將,本相奈何不了你,但是你回到南京,一旦沒有了兵權,難道我還奈何不了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