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彪當起了學徒,身在北平卻不回到龐煌的身邊,甚至連龐煌最缺人用的時候,也沒有將其調回去,這里面的玄機相信很多人都能猜測出來。
打了個招呼,繞過了藥架,就進了百草堂的後院,直接推門進去,已經是滿頭白發的劉伯溫出現在龐煌的面前。
這可能也就是龐煌最引以為豪,又是最機密的事情之一了。
當年劉伯溫返回青田老家等死,劉彪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半夜潛入了劉府,面見劉伯溫,並奉上了龐煌的書信。
這是只能賭一次的結果,如果劉伯溫像是岳飛那樣愚忠,龐煌的一切都全完了,就算他是駙馬都尉,可能會免去一死,但絕對會被幽禁一生。
但是以龐煌從直覺中感到劉伯溫不是那種愚忠的人,要出賣早就賣了,何必在必死的時候出賣自己,龐煌也見過劉伯溫多次,更是和劉璉有著扯不斷的關系,劉伯溫就算是不願意假死,也不至于出賣自己。
龐煌是這樣想的,所以就去做了,他實在缺少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對于大明現狀十分了解又很有大局觀的人,除了劉伯溫之外,還有很多,但是龐煌現在只能找劉伯溫了。
在信中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絕對不會背叛大明,只求自保,並對今後大明的形式做了分析,希望劉伯溫能夠忍辱負重,幫助自己,畢竟他對于劉伯溫十分了解,關于劉伯溫的政見,他無論通過知道的歷史知識,還是通過和劉璉的談話,他寫的信中都表達的淋灕盡致。
劉伯溫看了之後,就當著劉彪的面把信燒了,然後讓劉彪著手安排,事情十分順利,臉龐煌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劉伯溫配了一個藥方。吃過之後就會陷入假死狀態六個時辰,家人給自己治喪的時候,劉彪再暗中找一具尸體將其換出來,也幸虧大明沒有瞻仰遺容這一種說法,講究的是死者為大,治喪後就合上棺蓋訂好下葬了。
神不知鬼不覺的,劉伯溫就潛入了北平城附近。但是死活也不進城,說是害怕給龐煌帶來禍端,而龐煌也發愁怎麼安置劉伯溫,就出錢開了這家醫館,管他掙不掙錢,至少不用露面。
龐煌也很少來。朱元璋不斷地給他拍護衛,府中肯定有安插的眼線,這是朱元璋控制人的慣用手法。
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龐煌才會親自前來。
听到門響,劉伯溫摘掉眼楮上的老花鏡,仔細一看,龐煌卻是已經走近了他的身邊,躬身一禮。道︰「不請而來。還望先生見諒!」
「這家醫館本來就是你的,什麼不請自來。你這不是在打老夫的臉嗎?」將老花鏡隨手放在桌案上,挺直了身子,劉伯溫隨意的問道︰「有什麼事情?」
「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學生這次來,是有些事情想要向先生請教,不過邀請先生看完這些再說。」龐煌從袖中將準備好的邸報拿了出來,恭敬的放在劉伯溫面前。
有些不滿的嘆息了一聲,劉伯溫只好將剛放下的老花鏡又拿起來,重新帶上,仔細的看起了邸報。
龐煌不由尷尬的一笑,忘了這茬了,人家剛剛摘掉眼鏡,你就讓人家看東西,怪不得劉伯溫有些不高興,閑著無事,找了把椅子在劉伯溫對面坐下,隨意的翻動著劉伯溫正在整理的文稿。
《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
看來劉伯溫在整理自己的著作呢,也不知道這些東西,什麼時候能光明正大的在市面上出現,也不知道劉伯溫能不能親眼看見,自己的著作被印刷成書籍,龐煌不由一陣黯然。
從表面上看,劉伯溫是還活著,但是基本上只有自己幾個人,知道劉伯溫還在世上,為了絕對安全,甚至連劉伯溫的妻子,還有兩個兒子,都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知道,最好能把劉伯溫的老伴也接過來一起居住,那就更好了。
但是這樣能實現嗎?一旦被人發現,牽連自己不說,劉伯溫一家上下也免不了一個欺君之罪啊!!
「不好!!」
龐煌正在想著,卻被劉伯溫一聲驚呼將注意力帶了回來,以為劉伯溫也和自己一樣,覺得事情不太妙,剛想問,劉伯溫繼續說道︰「皇上怎麼能這樣呢?」
聲音帶著悲意,龐煌將頭湊過去,仔細的看劉伯溫用手指著的邸報,上面的事情卻和最近的朝政無關,上面寫著︰
皇上念誠意伯的功績,特下旨,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劉璉。于洪武十一年三月出為江西布政司右參政。
龐煌有些莫名其妙,江西省布政司右參政,這個職位相當于他知道的副省長級別了,劉璉今年才三十一歲吧,就當副省級干部了,怎麼還說不好呢?
「璉大兄升遷,這是好事啊!」龐煌言道。
「你哪里知道里面的詳情啊!」劉伯溫說道︰「看來璉兒這次有危險了。你听老夫給你解釋一下。」
龐煌听了之後,也是直皺眉頭,事情原來還真的有些復雜。
復雜就復雜在,江西這個地方,原來是胡惟庸的大本營,也是胡惟庸政績最為顯著,賴以升遷的地方,而這胡惟庸也肯定不是靠溜須拍馬坐上大明丞相這個位置的,他還是有一定手段,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江西治理的是井井有條,甚至在百姓眼里,的確是一個為老百姓辦事的好官,按照龐煌的理解,也就是群眾基礎打的很牢固。
而胡惟庸也將江西這個省看成他的福地,一向都不允許別的人插手,大都是安插的親信去管理的,比如說現在的江西省布政司布政使沈立本、左參政韓士原,就是胡惟庸絕對的嫡系。
現在冒冒然把劉璉硬生生的塞進去,這算哪門子事情,更何況了,年輕氣盛的劉璉心中把胡惟庸當作殺父仇人。面對沈立本、韓士原等胡惟庸的嫡系親信如何能不抬杠呢?
這不是拿劉璉往火坑里面丟嗎?龐煌是這樣想的。劉基顯然是被這件事情牽制了精力,稍微顯得有些神不守舍,龐煌也不好再問別的事情。
「說一句讓先生不高興的話,按照道理,先生應該從洪武八年四月病逝,朝廷不是有制度,要丁憂三年嗎?怎麼去年皇上就開始啟用璉大兄了呢?」龐煌納悶的問道。
「一周年後。在第十三月舉行小祥之祭;兩周年後,在第二十五月舉行大祥之祭;然後間隔一個月,在第二十七月舉行禫祭,也就是除服之祭,守制結束。所以通常說守制三年。」
劉伯溫有些無奈的回答道,沒有想到這個龐煌當官當這麼久竟然連禮制都沒有搞清楚。但是他現在真的沒有精神來教訓龐煌了。
龐煌掰著手指頭算一算,果然如此,不過剛剛丁憂期滿,就開始啟用劉璉,到底是因為對劉璉的重視呢,還是有其他原因,這就不知道了。
「要不我寫信給璉大兄,勸他辭官?」
「沒用的。這個是皇上的安排。難道皇上非要利用老夫來做文章嗎?」
「先生此話何解?」
「洪武初年的事情,你不知道。老夫就給你說一下吧。」
要說清楚這些事情,要再回到洪武二年的九月,當時皇帝就有些顧忌李善長的人脈了,因為在皇帝打天下的時間內,基本上行政官員都是出自李善長的提拔,作為左丞相的李善長威望太高,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楊憲被皇帝從山西行中書省參政的位置上調回!回南京擔任中書省右丞相一職。這個時候皇帝又找李善長談話,基本上就算是勸退了,而李善長也想有個善始善終,所以就在洪武三年初告病。當年七月,楊憲又被晉升為中書省左丞相,算是接了李善長的班,成為大明開國第二任丞相。
當時汪廣洋接任右丞相之職,和楊憲搭檔總理朝政,朱元璋用的就是他們之間並不和睦,希望能夠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楊憲喜歡的是當年檢校出身的吳印、華克勤等老部下,指揮起來,得心應手,因為包括李善長留在中書省的一些淮西派文官指揮起來,不是那麼容易。
而汪廣洋留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不是淮西人的右丞相來管理這些文官,楊憲卻是沒有看出來,覺得汪廣洋比較礙事,于是就唆使侍御史劉炳彈劾汪廣洋事母不孝,將其罷官趕回了老家高郵。楊憲還不放心,又上奏老朱進一步將其趕到海南瓊崖之地!
同時,楊憲加快步伐,更換中書省官員,換成自己認為不錯的人,正準備大展宏圖,成為一代名相。
楊憲對于中書省的大換血,同時激怒了淮西派、浙東派兩大勢力,成為眾矢之的,焉能不死!結果,李善長參奏彈劾其排斥異己,圖謀不軌,矛盾重重的兩大派居然協調無比地打了個漂亮的配合,結果還不到一個月,楊憲就因罪被殺了!
結果大家方才發現,真正得利的既不是淮西派首腦李善長,也不是浙東派首腦劉伯溫,更不是騎牆派的汪廣洋,居然是胡惟庸這個不顯山露水的人物!
按照劉伯溫的說法就是,胡惟庸當時的人脈最小,威望也不大,對于君權構不成任何威脅,自己和李善長吃虧就在于他們是一個派系的首領,地域性太強,讓皇上有些不喜歡。
首先作為定遠人的胡惟庸,對于接手李善長所留下的淮西派官員,再加上李善長和皇帝達成的協議,自然是順風順水的。
而告老還鄉的劉伯溫,也被想著辦法又逼回京師,乖乖的在那里把自己的人脈一點一點的都吐出來,之後卻落得個死的不明不白,如果不是龐煌穿越的話,就是死的不明不白了。
終于算是解決了所有的矛盾,大明朝堂之上,就剩下胡惟庸時,估計皇帝覺得不太對勁了,當然是劉伯溫沒有看最近的那幾份邸報時的判斷,就是覺得皇上可能是覺得胡惟庸沒有人來牽制了。
估計想讓胡惟庸下台。這個時候。想起了當初是由自己引導的,劉伯溫病逝的事情了。覺得可以拿這個事情做文章,把劉璉派到江西做右參政,估計也是有目的的,就是想把矛盾激化起來,找個理由動一下胡惟庸。
因為大明的朝堂之上,敢直接和胡惟庸叫板的人不多。可能龐煌敢,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女婿,有些不舍得,因為政治斗爭是殘酷的,一個不留神就萬劫不復。
你想啊,把劉璉這個耿直的人。調到胡惟庸親信的周圍做事,哪有不產生矛盾的,更況且劉璉一直以為,父親的死和胡惟庸有關,更是懷著滿肚子的不忿,結合以上幾條,估計要不了一年,劉璉就會獲罪。甚至會死掉。如果劉璉出事,那麼以劉伯溫的威望。皇帝就有出手的借口了。
這也正是劉伯溫覺得,就算是劉璉主動請辭,皇帝也不會願意的主要原因,劉璉請辭了,他上哪里找借口呢?
所以劉璉不過是下一個被利用的目標而已,根本是身不由己。
龐煌听了之後,卻是想到一個辦法,眉開眼笑的說道︰「剛才我還在想,怎麼把師母接過來,現在卻正是時候了,不過卻是對先生顯得不敬,少不得又要讓璉大兄再丁憂一次。」
「你的意思是說?」劉伯溫也醒悟過來,剛才是心急則亂,卻是沒有想到。不過還是有些擔心的說道︰「不過這次恐怕沒有上次的好運氣,上次畢竟都在家中,幾日就下葬了,內子也不會讓人看,而這次如果內子不幸,璉兒和暻兒他們要分別從江西和南京趕回去,恐怕必定要見最後一面的,那不就露餡了?」
「這個學生自有辦法,請先生放心就是,到時候請先生寫封信,萬一被璉大兄看出端倪,少不得也要讓他們知道,有備無患,要不是璉大兄心里存不下事情,害怕被人知道,否則就算是事先通知,也沒有關系的。」
「那有勞你了,不敢言謝,老夫記在心里便是。」過了這一關,劉伯溫顯得高興很多。
龐煌看見劉伯溫的心情改變,就開口說道︰「此次來,是想請教先生一件事情,還望先生解惑。」
「你說吧。老夫能回答,決不推辭。」
「先生覺得,一個國家是有丞相好呢?還是沒有丞相好呢?」
「怎麼這麼問?」劉伯溫皺著眉頭說道。龐煌將那邸報又重新放在劉伯溫面前,靜靜的說道︰「學生懷疑,皇上要廢相了。」
重新拿起邸報,劉伯溫按照標注的日期,一份一份的看著,大約一刻鐘後,抬起頭卻閉著眼思索了一會,才長出了一口氣,說道︰「你說的不錯,老夫猜的也沒錯,看來皇上要罷免胡惟庸了,換個丞相而已,剛才你怎麼這麼問呢?」
「從一些消息上判斷,皇上估計要廢棄丞相職位,學生就是不知道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才問先生的?」
「廢棄丞相之位?不會吧,你從何處得來的消息?」
「這個學生就不能直言了,請先生恕罪!」龐煌微笑不語,他總不能說是從歷史書上看到的吧。干脆說不能講,估計劉伯溫會想到自己在皇宮有消息來源。
點點頭,劉伯溫表示理解,果然是那樣想的,說道︰「如果消息來源可靠,皇上說不定還真會有這種想法,但是那樣怎麼可以呢?」
「先生的意思是,廢棄丞相不好了?」
「丞宰之說,在這片土地上,單文字記載就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如果可以沒有丞相,早就廢棄了,何必等到今日呢?」
「但是那樣權力不是更加集中,便于管理嗎?」
「但更便于腐爛,給你打個比方,最近通州到處正在建樓房,有時候,老夫也會出去看看,對面就有一座,準備建個四層的酒樓。」
龐煌不由一笑,現在運河上下繁忙,特別是海關開了之後,更加繁忙,正所謂的運輸帶動經濟,來往的商賈多了,通州又是運河盡頭,碼頭所在的位置,來往的人多了,自然由商賈看到其中的商業價值,但不知道劉伯溫怎麼會突然講起了這個。他知道肯定有深意,于是耐心的听著。
「以小喻大,這座酒樓就比如說大明,而皇上就是那店掌櫃,丞相就如那工頭,而百官就如那些工匠。」
「哪里有店掌櫃親自指揮工匠修建樓房的呢?正所謂術有專精,各有所長,各司其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由店掌櫃親自督建樓房,也無不可,但是修建出來的樓房,如果店掌櫃不是工頭出身,那麼修建出來的樓房,必定是千瘡百孔,壽命極短。」
龐煌想想自己知道的歷史,基本上也就是那個樣子,似有所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