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沒有過多久,道同和道衍便成了一見如故的舊友,至于過程不用多說,以道衍的口才和心機,想要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刻意的情況下,更加是輕而易舉。
「貧僧和道大人一見如故,又同有一個‘道’字,在佛家也講究一個緣法,這說明我和道施主有緣,不若今日貧僧陪道施主前往半山園游覽一番如何。」
在烏龍潭的這所精舍里,的確不是一個談論事情的好地方,特別是要談論一些國事,甚至是道衍準備談論的一些事情,根本不能在這麼一個人多吵雜的地方談及,因為隨著太陽的升起,游人也漸漸的多了起來,實在不太適合在此久居。
本來沙可和尚來了一趟,想請道同和他一起去別的地方暫時隱蔽一下,但是被道衍勸阻,相反的邀請道同一起前往半山園賞玩。
所謂半山園,又叫做王荊公半山園,其實不過是在離南京城七里半到鐘山也是七里半銅井倍之半山里修建的幾間草堂而已。
因許多文人學士緬懷宋朝江寧府的大詩人王安石,紛紛前來尋蹤懷古,不知是哪位書家以蒼遒古拙的行草制了一塊《怔荊公半山園故居》的匾額,然後附會、傳聞、吟詩、作文,使得這個寂寞多年的半山園便成了京師的一個名勝古跡。
文人雅士之所以選了這個地方聚晤,一來圖個清靜無市囂之擾,同時又都十分仰慕這位拗相公的文才氣節。有意憑吊他在鐘山的偃影之地,天下著小雨。鐘山半隱半顯在濕濛濛的霧氣中,崗巒上草綠花紅。時鳥啁啾,幾橫坐牛背的牧童戴著斗笠披著簑衣吹著笛子浴看蒼茫的煙雨。
「那是清逸靈秀之地,不怪王荊公選了這個地方隱居。」道同感慨地問道︰「又還是謝公墩故址吧。」
听到道衍的提議,道同心里不由一動,有些想去,雖然是蒙古人,但是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燻陶,對于附庸風雅這種行為,也曾經流連忘返。竟然在此時和道衍論起了半山園的來歷來。
「正是謝公舊宅,」道衍道︰「王荊公有詩為證,‘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可見王安石半山園必是謝公墩故址無疑。」
想了一下,看到道同一副猜中而滿足的微笑,不由心里一動,遂又矜持地笑道︰「其實京師有兩處謝公墩,道施主知否?」
道同詫異道︰「噢?還有此說?請道衍上師述其詳。」
道衍抿了一口剛剛煮好的宜興雀舌。口若懸河地說起來︰「謝靈運曾撰征賦曰,視治城而北屬,懷文獻之悠揚,李太白有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序雲,此墩即晉太傅謝安與右軍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于時營園其上,故作是詩。所謂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雲雲。那個謝公墩卻不是拗相公詩中所言謝安舊居,半山園的這個謝公墩才是王荊公當年的半山園舊居呢。」
道同輕撫美髯,眯著雙眼,听了道衍之言,不以為然,笑而不語。他當初常年北方城市,對于江南各地的名勝古跡本來就不太熟悉,來到江南為官,卻是徑直去了極南之地的廣州番禺,就連到都沒有到過南京城,怎麼可能有道衍熟悉本地的情景。
不過他不和道衍爭辯的原因,卻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太過于執著自己之前的听說,對于道衍剛才的解釋,因為不涉及什麼原則,所以根本也沒有往心里去,在謝公墩在哪里,有那麼重要嗎?
這就是北方讀書人的務實態度,是和江南文人那種咬文嚼字、分毫必爭的性格很不相同。
見道同矜持微笑,道衍便問︰「道施主不以為然麼?」
道同和道衍相談半天,也覺得十分投緣,所以也不忍掃興,听到發問,馬上笑道︰「道衍上師此說,山人未曾听過,還請指教。」
道衍為了增加在道同心中儒僧的分量,所以並不客套,說︰「城東原也有座半山寺,舊名康樂公,因謝玄曾受封康樂公之故,至其考謝靈運仍然襲封,今以坊及謝公墩觀之,兼及王荊公詩中所述方位,顯然指的是這里。而冶城北郊的那個謝公墩才真正是謝玄舊居,兩者相距甚遠,王荊公在詩中誤把謝玄當作謝安了。」
「道衍上師果然強聞博學,稽考入微,」道同贊道︰「王介甫罷相隱居于此,雖然弄錯了謝公墩的方位,卻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道衍說︰「我倒是喜歡介甫《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道同接口吟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想道衍上師一定是觸景生情,但又不知道何故觸動了上師時下的心境?」
被道同這麼一點撥,似是觸動了道衍的痛處。他緘默不語,遙望細雨中的翠綠崗巒,心中不是滋味。
就這樣,兩人也沒有說去不去半山園,就在烏龍潭附近的路上慢慢的行走著,湊趣的江南細雨悄然的飄著,卻是絲毫不干涉兩人各自的心境。
道同當然是為了未知前途的擔憂,但是道衍呢,卻被自己的遭遇卡住了思路,想到自己滿月復經綸,在塵世為才子,出家做高僧,偏偏人到中年,卻陷入了恩怨情仇之中。
原來江南聞名江南的儒僧,變成了現在一個連光明正大露面都不敢的野和尚,雖然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的選擇,但是因緣際會,是什麼逼迫自己選擇了這條路呢?
想到這里。不由抬頭看了看北面的方向,那個方向。有高大巍峨的皇城,里面住著的人。就是使他落入如今境地的根源。
自從看到高巍被腰斬的身軀,道衍便知道,自己已經要走向不歸路了,而自己的下半生,恐怕就要以和皇城里面的那個皇帝作對為目標。
他恨那個皇帝,他恨那個當初承諾過但是又反悔的太子朱標,他恨他座皇城,他甚至從心里都憎恨這個南京城。
但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他就算是恨。也要回來,只有回來,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標,只有回來,才能讓自己的心安,只有回來,才能讓皇城里的那個皇帝付出自己應該得到的代價。
想著想著,道衍的臉上不由顯出一絲絲的猙獰來,在蒙蒙的雨絲中。竟然有些扭曲,這就是恨嗎?驀然間,道同突然感到好像有一股股的涼氣,扭頭看去。道衍卻已經掩飾了自己的神情,恢復了那儒雅,那雲淡風輕的飄逸之中。
「呵呵。今天的南京好像有點涼啊!」道衍掩飾道,說著又縮了縮脖子。好像一副怕冷的樣子,道同的那一絲絲懷疑馬上就無影無蹤。仿造道衍的動作,也縮了縮脖子,但隨即就發現根本沒有那個必要,因為廣州要比南京熱的多。
南京的這股冷風,不過是讓他覺得舒爽,覺得更加快意,又加快了步伐,繼續向前走去。
道同見道衍緘默不語,氣氛有些沉悶,便轉了話題,因為文人之間有時候的投緣就是盲然的相信,自己斟酌了一下,便將自己的遭遇,稍微的向道衍透露了一些,最後說道︰
「道衍上師,下官彈劾朱亮祖的心志堅決,還望上師不吝賜教。」
「蚍蜉撼大樹,談何容易。」道衍拂去氤氳在心頭的懊惱的說。
听罷,道同激昂地站起身來,指著道衍說︰「現在的大明,已經不想前些年的大明了!我就不信大樹難撼!前幾年大明剛剛立國,需要這些武將鼎定江山。而如今陛下以猛治國,疾惡如仇,登基以來殺了貪官無數眉毛也不皺,絲毫不含糊,只要觸犯大明刑律,不論尊卑,懲處不怠。永嘉侯朱亮祖勾結地方豪強,擅殺無辜,收受賄賂,按律當斬,皇上一定會秉公論處。」
道衍笑道︰「果然正氣凜然,令人敬佩,倒像是幾年前貧僧的一個故人。然而老弟只見其一,未知其二。我問你,陛下殺公侯,戮大臣,但是可曾殺過侯爵以上者?」
「也曾殺過!」道同插話,「比如——」
道衍截住話頭︰「比如廖永忠、比如胡大海之子胡克、比如前中書省丞相楊憲之流,是吧?但施主忽略一層,倘若細究起來,他們這班人都是因為功高權重威脅朝廷,方才罹禍的。」
道同反問道︰「可是永嘉侯身為軍人,國之重臣,違反大明刑律,難道皇上不予罪之?」
道衍說︰「不致降罪。」
道同大聲詰問︰「那為什麼?」
「施主何必激動?」道衍正色說道︰「這正是國家流弊所在。皇親國戚子子孫孫,往往狼狽為奸,貪贓枉法,聖上也不是真的全然不知,淨臣舉諫,不過是隔靴搔癢而已。」
道同背手踱步,大聲說︰「我並未忘記。弟也深知,那班王侯將相之所以為所欲為,癥結正在于此,所謂有恃無恐。無論大明刑律如何苛嚴,彼等哪里看在眼里?犯了法又能怎樣?只要不謀反,不篡權,六部三司誰敢擅逮?一律由皇上聖裁。那些王侯將相各有陰私過失,自然結成網絡,互相包庇,並且秘而不宣,藐視天下臣民。」
道衍笑道︰「施主既知其中關節,還要堅持彈劾永嘉侯朱亮祖,何故?」
道同道︰「下官身為一方父母之職,當盡忠臣之責,獻赤子之心。況古訓昭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倘若一任這些王侯將相橫行不法,而朝中竟無一人淨言舉奏,那班人豈不益發張狂,大明律法又怎能順行天下,朝廷舉措又豈可順應人心?」
道衍擊掌叫好︰「施主果然肝膽照人,正氣逼人,」拍拍道同的肩膀。說︰「可惜朝中如世全者寥寥無幾,如果朝廷大臣人人如此。直諫上位,誓死護法。則縱使王侯將相雖有恃面亦有恐,雖有網而可撕破了。」
細雨濛濛下個不停,遠處的山野之中,有幾個牧童依然悠閑地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道衍看見,信口說道︰「好一幅春雨牧牛圖!」
隨即將話題帶開,經過一路的談論,他已經不露聲色的取得了道同的信任,也將事情的原委弄的七七八八,算得上是明白清楚了。而現在的問題,那就是怎麼將這件事情和自己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又該怎麼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才是道衍想要考慮的問題,剛才將道同當做兄弟的熱情,現在已經冷淡下來,他本來就是稍顯涼薄的一個人,更何況他根本沒有將眼前的這個蒙古人看成自己的知音,只是看成一個工具而已。
在他眼里,目前道同的利用價值很大。但是有一條必須要注意的,那就是道同不能出現在皇帝面前,否則什麼事情都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結果會為皇帝殺人找一個借口,然後將此事平息下去。
而道衍偏偏不想讓事情平息下去,平息下去怎麼辦!那還有什麼文章可以做呢?
但是看著道同這麼迫切的心情。道衍的心里未免有些不快,甚至突然生出一股殺意。但理智的他,隨即將這個念頭壓制下去。低頭在心里念了幾句「阿彌陀佛」,也不知道是自我安慰,還是真心向善。
有什麼辦法阻止呢,他剛才已經暗示了告狀無望伸冤,但是道同和他的立場不同,道同畢竟身為朝廷命官,凡事還是想尋覓官方的解決途徑,所以只要他不絕望,就很難改變道同的心意。
不如將道同所處的位置偷偷的說出去!道衍看了面前正志得意滿的道同,心里嘆了一口氣,就算說出去,也要看說給誰听,現在是在南京城,天子腳下,而如今的洪武皇帝手下的檢校又是極為有威懾力,一個不留神,恐怕連自己也會搭進去。
不過道衍心里還是比較有底氣的,在來南京之初,他已經和秦王朱樉達成了協議,他現在暗中是秦王府的首席客卿,雖然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秦王朱樉卻是折服于他的見識,也給予了他很大的支持。
錢財上面就不用多說了,秦王朱樉並沒有多少錢,在南京當皇子的時候,只是靠著固定的親王俸祿過日子,還有幾處御賜的莊園,不過收成並不算多,按說西安是一個能夠斂財的地方,但可惜的是,朱樉就藩的時間太短,而且事情繁多,還沒有來得及收刮。
但是除了錢財,秦王朱樉卻給道衍提供了一定的人脈,除了當初朱樉在京師經營的幾處產業中,有著密探性質的衛士之外,另外朱樉的次妃鄧氏,卻是生為寧國公,死為寧河王鄧愈的女兒。
鄧愈前年因病在軍中病逝,鑒于情分,皇帝讓其子承襲了寧國公的爵位,本來應該算是一個閑散公侯,但是偏偏鄧愈一直到死之前,都在帶兵,手中自然有著一股死忠于鄧家的力量,這股力量也被朱樉吸收了一部分,現在京師中,也算是有著一股勢力。
這股勢力,在道衍來南京之前,秦王朱樉除了留一些家底之外,交給了道衍很多,而且陪同道衍一起回南京的,就有朱樉自幼的伴讀伙伴胡強,卻是當年胡大海的義子。
當年朱元璋臨陣殺了胡大海唯一的兒子,心里還是不太好受,偏偏胡大海無論找了幾個妾室,都沒有再生養,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朱元璋賜給了胡大海一個子嗣,命收為義子,為其盡孝養老。
胡大海被叛將蔣英殺死之後,胡強沒有資格繼承胡大海越國公的爵位,卻被朱元璋收在宮里,作為彌補胡大海的一個標志,讓胡強和眾皇子伴讀,這胡強和朱樉的關系很是不錯,最後終于選擇了跟隨。
朱樉收服胡強,卻是佔了天大的便宜,當年胡大海在南征北戰期間,雖目不識書,卻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于朱元璋。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胡大海待人誠懇,在眾多文官系統中博得了較高的聲望,而胡強也多多少少的沾光,很多老臣子怎麼樣也要給故去的胡大海幾分薄面,如此以來,算是朱樉多了一個臂助。
而如今,也算道衍多了一個臂助,想到自己的家底,道衍才放心下來,以有心算計無心,自己這幾天只要緊跟著道同,關鍵的時候阻止一下,而雲素長老哪里,自己也能說服,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至于該怎麼利用眼前的這個道同,等道衍仔細觀察一下如今南京城的形式再說。
只有利益最大化,才值得自己出手,否則還不如不動,以免引起了別人的懷疑,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道同就落入了道衍的掌握之中,而龐煌如今又回到了溧水,胡惟庸也在積極的尋覓道同的過程中。
朱亮祖磨刀霍霍,在趕往京師的同時,在沿途、京師的死士和心月復也開始行動起來,到底誰會先遇到道同呢?誰也說不清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