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權 343 李芳遠的機會

作者 ︰ 受傷的害蟲

李成桂的絆腳石終于全部消失了。根據歷史上一貫的情況,一場禪讓和推月兌的鬧劇又按照必然的程序開始出場。

探听來的情報不知道可靠不可靠,據說高麗的恭讓王準備去李成桂家做客。結果就在這天,高麗左侍中克廉等人向王大妃進言,說︰「今王昏暗,君道已失,人心已去,不可為社稷生靈主,請廢之。」

不知道這位王大妃這時的心情是什麼,也許是為王氏高麗而悲哀吧。不管如何,王大妃最後下達了廢除恭讓王的教旨。

這位恭讓王倒識時務。他在北泉洞听說了這個消息之後,立刻表示自己不堪大任,應該退位。當晚他直奔原州。李成桂的第一步禪讓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推月兌了。按說一般人的推月兌,也就一天,可這位李成桂可真的是大排場啊!恭讓王被廢後,「百官奉傳國璽,置于王大妃殿,庶務就稟裁決。」第二天,王大妃下達教旨,由李成桂監國,頭餃是「權知高麗國事」。

三天後,「克廉、趙浚與鄭道傳、金士衡、李濟、李和、鄭熙啟、李之蘭、南誾、張思吉、鄭摠、金仁贊、趙仁沃、南在、趙璞、吳蒙乙、鄭擢、尹虎、李敏道、趙狷、樸苞、趙英珪、趙胖、趙溫、趙琦、洪吉旼、劉敬、鄭龍壽、張湛、安景恭、金稛、柳爰廷、李稷、李懃、吳思忠、李舒、趙英茂、李伯由、李敷、金輅、孫興宗、沈孝生、高呂、張至和、咸傅霖、韓敬、黃居正、任彥忠、張思靖、閔汝翼等大小臣僚及閑良耆老等奉國寶詣太祖邸」。據說他們大聲痛哭,「填咽閭巷」。

李成桂一看這種情況,馬上把家的大門關上。不讓任何人進入。結果當晚,以克廉為首的擁立官員們沖進了李成桂的家里。一直沖到大廳里。李成桂驚慌失措,當場扶著李天佑來到門外。

這時。那些擁立李成桂的官員一看李成桂出來了,連忙全部下跪,口稱萬歲。李成桂道︰「莫要害我,莫要害我。」大家一看;李成桂這個情況,馬上繼續說︰「請萬歲即位!」

沒有幾天的功夫,在高麗左侍中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六歲。

鄭道傳,字宗之,號三峰。高麗慶尚北道奉化人。貴族家庭出身。李成桂的開國功臣之一。李成桂當權恢復官職後,成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並且和李成桂交好。

這個時候,大旱很久的松京突然天降甘霖,李成桂的心月復們乘機將其認定為上天肯定李成桂的征兆,將其即位合法化。

李成桂即位之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王朝回報自己的情況。然而在一個問題上,李成桂犯了難。那就是該用什麼稱呼呢?

李成桂雖然登基了,但是國號還沒有更改,仍然叫高麗。如果說是高麗國王,那就是自己繼承了王氏高麗的王位。那樣的話李成桂就是王氏的繼承人。這個情況下對李成桂是不利的。而如果以「權知高麗國事」的身份的話,那樣就等于沒有即位。

不過李成桂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以「權知高麗國事」的身份向明朝回報。

李成桂派出了陣容強大的匯報團,到南京向大明皇帝奏報說︰「我們是個小國家。恭愍王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子嗣,逆臣辛旽的兒子辛被權臣李仁任擁立為國王。結果辛昏聵殘暴。屢殺無辜。甚至還決定興兵攻打大明的鐵嶺衛。當時右軍都統使李成桂認為不能侵犯,所以把部隊帶回了國都。辛知道自己沒有人幫助,便退位了,把王位給了王昌。

當時大家又奉恭愍王妃安氏的命令,讓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高麗國事。到現在已經四年了。可是王瑤昏庸無比,不辨忠奸,大興土木,老百姓受不了他的統治。

隨即順應天命,王瑤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當時國內的宗親當中沒有可以擔當大任的人,所以便推薦李成桂擔任權知高麗國事。」

但朱元璋是什麼人,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他知道這里頭得有文章。不過那個畢竟是人家高麗的事情,鞭長莫及,所以他只能選擇默認。但是,朱元璋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他下詔冊封李成桂,但是頭餃並不是高麗國王。而還是那個「權知高麗國事」的稱號。

這樣以來,表示了大明皇帝曖昧的態度,既不反對,但又把自己的不高興表露在臉上,就看李成桂怎麼下一步該怎麼表示了。

朱元璋這麼一拿架子,的確把李成桂郁悶的快要憋死了,他沒有想到,自己好不容易達成的結果,在最後一步是如此的難做。

熟知華夏歷史的李成桂,當然不敢太過逆反大明王朝的意思,縱觀華夏歷史幾千年,在華夏周圍的這片土地上,只有華夏這片土地的統治者才能被稱作皇帝,四周的國家的所謂統治者即使在國內被老百姓稱為皇帝,到了華夏的皇帝老子這里就只能自稱臣子。

而在華夏諸多帝國的冊封文化中,四周各國的國王一般相當于華夏國內郡王級別。如琉球、安南等等。正所謂天無二日,理論上正統皇帝當然只能有一個,但你不能拿理論硬套實際。華夏的宗主國格局大致分以下幾種︰

第一級別︰華夏的歷代正朔,對內對外都稱皇帝,而且絕對不容忍其他割據政權自稱皇帝,否則滅之。這類情況比如漢朝、唐朝、明朝,甚至三國也可以算,因為魏國和蜀漢互不承認,並且以消滅對方為目的一直處于戰爭狀態。

第二級別︰華夏較積弱的朝代,對內對外都稱皇帝。但允許其他地方也並稱皇帝,比如宋朝和遼國都稱皇帝。宋為兄皇帝,遼為弟皇帝。

第三級別︰較強大的割據政權。對內稱帝,對外稱臣。比如蕭之于北周,比如西夏之于宋朝,日本和越南也是這類。日本對內、對蝦夷、琉球等弱國稱天皇,對外則向唐、明都稱過臣。越南是五代十國大分裂時唯一沒有被宋朝消滅的割據政權,也是對內、對佔城、真臘、暹羅等弱國稱皇帝,但對宋、明、清都稱臣。

第四級別︰中等實力的割據政權,仗著地方偏僻,關門自己yy稱皇帝。不跟華夏打交道,比如在唐宋時期的大理。

第五級別︰弱小的割據政權,從來不敢稱帝,對內對外都是一樣稱呼。比如五代十國有個荊南國就是稱節度使,向後晉、南唐、閩、南漢都稱臣。比如高麗、琉球、佔城,都一直是郡王級別,向明朝稱臣,其中琉球還向日本稱臣,佔城還向越南稱臣。

再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不使用漢字的政權了。往往使用本民族自己的翻譯,比如匈奴稱單于,突厥回鶻蒙古女真稱可汗,吐蕃稱贊普等等。

高麗作為最低一個級別的屬國。李成桂縱然是奪權成功,但是沒有得到大明的承認,還是不行的。李成桂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心目中最終極的事業和價值體現。在朱元璋的眼里竟然是不值一提,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說一句實話。那是真的沒有放在心上,當朱元璋接到李成桂的奏章,並且也接見了高麗的使節團隊之後,隨即就將這件事情拋到腦後,在朱元璋的心里,高麗那一小塊地方的事情,根本不能算是什麼大事,怎麼能和他正在計劃中,千秋萬代的大明江山相提並論呢?

龐煌絲毫不意外朱元璋的選擇,他當然沒有很好的歷史職司,在這個時候,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中,朱元璋是封了李成桂為「權知朝鮮國事」的職位,但是在如今已經歷史改變的大明,朱元璋不知道出于什麼心理,仍舊只封了李成桂為「權知高麗國事」的職位。

沒有朝鮮,只有高麗,雖然只是兩個字的差異,卻是代表了作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根本不承認李成桂的正統地位,這件事是最讓李成桂抓狂的。

李成桂不只是一個武將,他也不是一個粗人,在政治上是有他獨特的能力的。在奪取大權之後,他做了很多事情。

第一,建立了高麗王朝的官制;第二,改名李旦;第三,遷都漢陽(即漢城)。

這個問題需要講講。本來高麗王朝的首都在開城,在開城高麗王朝的勢力盤根錯節,不利于新的新的政權王朝的發展。而且開城的貴族勢力也很強大,而李成桂很反感外戚干政。于是在一番裝神弄鬼地佔卜之後,李成桂終于決定遷都漢陽。

第四,奪取大權之後,由李成桂心月復重臣組成的都評議司成為主導國政的中樞。為防止都評議司勢力過大,李成桂分離兵政二權,另外成立掌握兵權的義興三軍府,大體確立了兵政分離的中央官僚體系。而都評議司則成為議政府的前身。

第五,根據鄭道傳的儒家政治理念,官方法典《經國大典》開始編撰。

這一系列的措施,都證明著李成桂的野心,但是這一切的正統,都要建立在大明王朝承認的基礎上進行實施,誰也沒有想到,李成桂的熱戀貼冷,不但沒有獲得實際上的名分,而且,連自己也開始名不正言不順起來。

權知高麗國事,實際意義上的意思,那就是等于說,朱元璋承認了李成桂的實際領導,但只是代替高麗王室領導而已,並不能自己建立自己的朝代。

沒有自己的新的國號,李成桂永遠只是一個權臣,而不能是一個開國的國王。這可不是一點點差別,而是天差地別,是李成桂不能忍受的。

他沒有想到,自己一如既往的支持大明,一直在和支持蒙元的崔瑩抗爭,好不容易走到今天的這一步,卻是得不到大明王朝的支持,這讓已經年逾花甲的李成桂真的有些想不開。不但是李成桂想不開,李成桂的幾個兒子更是想不開。

李成桂一共有八個兒子︰長子鎮安大君李芳雨;次子定安大君李芳果;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四子懷安大君李芳干;五子靖安大君李芳遠;六子德安大君李芳衍;以上神懿王後所生。還有兩個小兒子︰七子撫安大君李芳蕃;八子宜安大君李芳碩兩個是神德王後所生。

李成桂的結發妻子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去世,繼妃是神德王後康氏。

當然。現在李芳蕃和李芳碩還沒有得到實際的權力,但是前面的六個兒子,卻是一個個生龍活虎,端的各有各的手段,但是鎮安大君李芳雨在和崔瑩的奪權戰爭中,不幸死了,但是其他兄弟五人,特別是一直和大明關系密切的靖安大君李芳遠,心里難免有些不忿。

李芳遠之前見過駙馬都尉龐煌。本來以為抓到了一個靠山,誰知道龐煌卻又離開了北平,回轉南京,多年沒有北上過,和李芳遠漸漸疏遠了關系。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李芳遠又尋找門路,認識了燕王朱棣的門客袁珙,因此和燕王府交好起來,在燕王掃平遼東的時候。李成桂暗中支持了糧草兵馬,甚至當初高麗王命令李成桂攻打大明的鐵嶺衛,也是李成桂和朱棣相互通訊之後,才起了篡位的主張。

本來。包括朱棣在內的所有人,都覺得李成桂會心想事成,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這種結果落入到了龐煌的眼里,心里頗為覺得有些不妙。他感覺到,可能之前自己的一些布置。被朱元璋察覺到了。

雖然李成桂一直心向大明,但是高麗王室的一些事情,不可避免的會讓錦衣衛察覺,特別是高麗王室和日本王室、琉球的一些暗中聯盟,朱元璋不是沒有耳聞,而是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他不反感李成桂的篡位,但是卻也不放心藩屬國的一些舉動。

所以才做出這麼一個曖昧的態度,來警戒藩屬國的心思,真的是這樣嗎?那麼張定邊在琉球的事情,朱元璋知道不知道呢?

一直震懾于老朱黑暗中的錦衣衛力量的龐煌,開始有了一種心虛的感覺。要不要利用李成桂此時忐忑的心思做一些事情呢?

猶豫了一會的龐煌,還是向劉俊勇交代了這個問題,讓劉俊勇在整頓海上力量的同時,向遠在琉球的張定邊傳達了這個意思,言下之意,就是讓張定邊旁敲側擊的開始向李成桂接觸,同時也聯絡了日本的幕府,傳達了再次向高麗結盟的意思。

這次的結盟,不是向高麗王室結盟,而是向高麗的實際控制者,李成桂的家族進行接觸。

半個月之後,消息傳來,李成桂拒絕了這一提議,但是作為靖安大君的李芳遠,卻是對于這個提議表現出了絕大的興趣。

李芳遠,出生于大明建國的頭一年,也就是蒙元至正二十七年,高麗武宗16年五月十六日,出生在咸興歸州洞私邸,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雖然才二十四歲,但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李芳遠曾經多次出使大明。尤其是洪武年間的高麗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朱棣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于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後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于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個舉動雖然沒有挑明,但是已經在高麗惹起了一片風波,尤其是李芳遠,他自認為是兵變中最大的功臣,可現在卻沒有得到承認。他的心里,開始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本來按照高麗的風俗,應該是長子繼承制。但是這個時侯比較微妙的是,李成桂的長子鎮安大君李芳雨在李成桂發動兵變的時候被崔瑩干掉了,所以現在的合法繼承人已經不在了。因此,剩下的孩子們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當然了,這個里面最有資格繼承的,當然是李芳遠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但是父親剛剛五十六歲,身體還一直安好,這讓李芳遠一點機會也沒有,雖然也偷著發展了自己的一點點勢力,李芳遠卻是覺得一點也不夠,正在這個時候,張定邊派來接觸的人,像是給了李芳遠一個信號。

李芳遠覺得,機會來了,因為自己父親一直傾向大明,所有的事情,都以大明的意志為轉移,自己雖然交好燕王朱棣,但是依然十分被動,之前,高麗王室和日本、琉球結盟的事情他也略有所聞,此時這個機會到了自己面前,惹起了李芳遠那蠢蠢欲動的心思。(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臣權最新章節 | 臣權全文閱讀 | 臣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