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再一次遠行與上一次的情況大同小異,主要根據的還是在衛國,並且經常前往陳,蔡,葉等地,宣傳他的思想,每到一處,當地的君主必會禮遇孔子,向他詢問為政之道,並且對他的想法表示十分欣賞,然後清一s 的不采納,並且不給孔子官職。最後的結果都是孔子受到當地權貴的排擠,被迫離開。能做到天下之大,竟無他容身之地,這也是一種造化。
公元前484年,在孔子68歲的時候,魯國的存亡危機來臨了,一向作為魯國逃亡君主及將領大本營的齊國開始了對魯國的討伐。估計是從魯國逃到齊國的人們恨極了自己的故鄉,在齊國散布了很多不利于魯國的言論,齊國的軍隊來勢洶洶,誓要滅了魯國,還這些善良的人一個公道。
兵來將擋,魯國不能坐以待斃,迅速發兵迎敵,而總將領是一個叫做冉有的中年人,估計魯國真的是無人可用,竟然任用了這個一臉書生氣的人,他渾身上下沒有一點符合武將的特征,魯國這樣做仿佛在說「來欺負我吧,我是個受。」
但是,這個書生可不一般,他雖然沒有武將那種逼人的英氣,霸氣絲毫也不外露,但是他的眉宇之間似乎隱藏著一種讓自己人信賴,讓敵人膽寒的東西,這種東西叫做「仁」。
正所謂「仁者無敵」,看似弱不禁風的冉有竟然只用了短短的幾天時間,就大破齊國大軍,給了這個鄰邦以重創,救魯國于水火之中。
此時,三桓中的季氏已經由季康子掌權,魯國的實權大部分握于他的手中,他听說了冉有大破齊軍的消息,大為高興,親自迎接冉有回軍,並且對其表示親切的問候,順便問道︰「年輕人,你看似文弱,行軍打仗竟然如此的厲害,這些東西都是誰交給你的呀?」
冉有等的就是這句話,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之情,略帶顫抖的回答︰「末將不才,托大人的洪福僥幸得勝,如果說我也有功勞,那完全是我的老師教導有方,他也是我們魯國人,就是現在名滿天下的孔子。」
季康子听他這麼說吃了一驚,沒想到孔子博學多才到如此地步,不僅能文,而且能武。還沒等他驚夠,冉有乘勝追擊,補充道︰「我的老師立了大功,請您迎他回國。」
季康子與孔子之間沒有什麼過節,並且大功臣冉有已經提出來了,自己不好不答應。另外,孔子已經68歲,想來也不會再有什麼大作為,就硬著頭皮同意了。
孔子稀里糊涂的為祖國立了一大功,並且衣錦還鄉,結束了長達14年四海為家的生活。
但孔子這回真的是老了,雖然剛開始還是有心從政,但是經過幾次試探,發現季康子對他還是存在很大的戒心,于是徹底放棄了從政的想法,主動向魯哀公請纓,承擔起了修訂魯史的工作。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魯國是當年周公旦(即姬旦)的封地,從開始一直到覆滅,一直由是周公旦的後代在統治,而周朝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周公旦制定的,所以魯國的各項規章制度也是最正統,最權威的一個,並且魯國是周朝最為親近的附屬國,所以,這份魯史必將在後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孔子搶了這份工作來做,這才比較放心。
孔子對待工作的態度很認真,經過他幾年不懈的努力,對魯國幾百年來雜亂無章的史籍增刪整理,最終修成了一部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歷史的史書。這本史書不單記錄了魯國的歷史,而是以魯國的紀年方法來為基礎,涵蓋了這二百多年各國大事件,被人們稱作《ch n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這就引出了之前說到過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下一句︰「仲尼厄而作ch n秋。」
而我們所說的「ch n秋」這一時期,正是得名于這部書。有學者認為《ch n秋》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史書,但是其豐富的史料價值是世人所公認的,為後世的「五經」之一,而我們的武聖關羽,也素以「熟讀《ch n秋》」著稱,為其文武雙全的主要證據。《ch n秋》的用語極為簡練,並且幾乎每句話都含有褒貶之意,後世把這種寫作方式成為「ch n秋筆法」,其最初的原文只有18000余字,卻記錄了241年的歷史,不知道孔子見到現在動輒幾百萬字的網絡小說,將會作何感想。
在修訂《ch n秋》的過程中,孔子很傷心。
在修訂《ch n秋》的前一年,孔子的結發妻子過世,孔子老來喪偶,白發人送白發人,他帶著悲痛的心情投入到了繁重的修史工作中,這樣也好,有一件事情讓他專注的去完成,也可以讓這個孤獨的老人暫時從喪妻之痛中解月兌出來。
兩年之後,孔子終于要解月兌出來了,估計是老天不想讓這劑緩解痛苦的良藥被浪費,于是,在他修訂《ch n秋》的第二年,上天又帶走了孔子的兒子,孔鯉。孔子老來喪子,純白發人送花白發人,這種難以言說的痛苦險些將孔子擊垮,但是,《ch n秋》再一次讓孔子找回了繼續下去的動力——無論是修書,還是生活。
又過了一年,孔子壽滿七十,自謂「七十而從心所y 」,一切煩惱憂愁已經被孔子看透,似乎在經歷了喪妻與喪子之後,已經沒有事情可以將他擊倒。萬事開頭難,修書的工作已經進入了正規,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孔子在修書之余的最大興趣就是找顏回聊天兒,在妻,子皆喪之後,顏回已經不僅僅是他的高徒、知音,更是他最親近的人。
同一年,顏回卒,享年四十歲。
除了之前提到過的,孔子稱贊顏回「賢哉回也」以及「回也不愚」等兩段話以外,《論語》中還以對話的形式記載了另一段孔子對于顏回更高的評價,孔子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子貢以極其謙卑的態度闡述了自己比顏回差遠了的觀點,最後孔子做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總結︰「弗如也,我與女弗如也!」我們的大聖人竟然自認不如小自己三十歲的弟子,我想,這不僅僅是表明了孔子的謙虛。
後來有一次,魯哀公與孔子閑談,問孔子在他的弟子當中,誰為好學者,孔子再一次給了顏回很高的評價,並且在話語中蘊含的對顏回無限的哀思與懷念︰「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這句話大有曾經滄海,除卻巫山之意,這讓子路,子貢等人情何以堪。「不遷怒,不貳過」也成為如今很多人的行為準則。
孔子老來喪知己,白發人送黑發人,給了他又一次打擊,並且孔子年已古稀,再也提不起j ng神修訂《ch n秋》了,並且ch n秋的修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于是于次年ch n天停止了修史。
但是,《ch n秋》仿佛是一本受了詛咒的魔法書,孔子的噩夢還沒有結束,在停止修書後的第二年,衛國發生了內亂,而孔子的另一得意門生,在《論語》之中出場率很高的子路當時正在衛國為官,他曾是當年孔子「隳三都」計劃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七十二歲的孔子儼然已經「成j ng」,不用掐指,只是憑空一算,就知道子路的x ng命不保,果然,消息很快傳來,孔子又喪一高徒。
孔子已經沒有力氣悲哀了,他想了一想,接下來估計要輪到自貢,冉有了,並且照這樣的情勢下去,自己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必將全軍覆沒,他不打算再這樣折磨自己和弟子們,于次年駕鶴西游去了,享年72歲。
孔子的年齡算是古代那些大賢們之中最為正常的一個,不像姜子牙,老子等人,動輒上百歲,但是他對于後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是中國有史以來任何人都無法超越的,他是中國文化界,教育界最偉大的人(沒有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教育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為了世界和平,加上之一)。
孔子去世後,他的很多弟子都為他守墓三年,子貢估計是感謝孔子沒有把他活死,為老師守墓六年,這一守就到了公元前473年,從ch n秋守到了戰國。
也正是在這一年,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再一次展開大戰,了結從ch n秋時代延續下來的宿怨,結局大家都知道︰「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如果必須要以公元前476年為分界線的話,我只能奇奇怪怪的這樣說,勾踐成為了戰國初年的最後一位ch n秋時代的霸主。
之後,範蠡告訴文種勾踐其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然後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高官厚祿,帶著西施,泛舟五湖,經商去了,一代大政治家就這樣成為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成為了商人的鼻祖。
而文種沒有听從範蠡的勸告,最後落了個以身試劍,印證了範蠡「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預言。
兩大功臣走的走,死的死,越國也在短暫的鼎盛之後開始走下坡路,幾年之後的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病死。隨著這位「最後一位霸主」的逝去,ch n秋時代也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