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革命 191 入冬

作者 ︰ 碎葉城最後一個漢人

()姬雲回到吳東島的時候,時間以入深秋了,天氣轉涼,吳東島上的樹木已經紛紛變黃,地上滿是黃葉,清晨還帶著濃濃的霧氣。濟州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即使到了冬季溫度大多也能保持在零度以上,船到濟州沿海時,他還看見有土著的海女**著身子鑽入海中采集海貨。在船上的姬雲迎面吹來淡淡的海風,仿佛刮進了骨頭里。對于習慣于在陸地生活的人而言,濕冷的氣候更加要命。

不僅僅姬雲如此,船上的所有人員都一樣。對于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江東人而言,這里冬季已經到來了。而就在這個時節,北方遼東已經真正的進入了寒冷的冬季,開始出現了霜凍和結冰現象。因此軍隊已經開始進入了嚴寒冬季作息,開始儲存各種過冬物資,準備熬過在北方最為寒冷的第一個冬季。

船一上岸,所有的船員在第一時間領導了軍隊所使用的冬裝。冬裝早已經開始發放,他只發放給那些向遼東,吳東和日本島鏈作業的海軍士兵及其他工作人員。冬裝的質量其實很不錯,因為沒有棉花,過冬保暖的填充物使用的是羽絨羽絨來自于江東養鴨子養鵝所帶來的福利。

養鴨子周期短,在後世一個半月就能出欄,而在這個時代,江東因為條件有限,把周期加長了一倍,需要三個月,而鵝的時間更久,需要半年多時間。但這樣的時間,也足以讓江東的家禽爆炸式的發展了。集約型的生產模式,讓很多東西都不產生什麼浪費,養鴨養鵝都是集體管理,它們平時的飼料有人專門配制,魚骨粉什麼的都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平時還被放到水田里去吃螞蚱和蟲子,在秋收時節,還能去清理那些遺落在田里零碎的谷物。就是在屠宰的時候,也是標準的屠宰,有用的羽毛拿去作筆,而鴨鵝的絨毛則一點不剩的收集起來制作冬衣,而屠宰後的雞鴨鵝被分解成各個部分儲存起來,一切都不浪費,一切都做到標準的量化。一只鴨子能產生大概一兩的羽絨,經過處理之後,一斤羽絨就能制作一件保暖性極好的羽絨服。羽絨是所有的保暖材料中最好的一種,遠遠優于絲綢和棉花。

冬衣的外皮則是使用皮革做成,在這個時代里,皮革也是冬季重要的保暖材料,保溫性能也不錯。冬衣被染成為黑色,黑色在冬季利于吸收熱量。當然,為了北方士兵們在嚴寒中作戰可以偽裝,則還專門制作有淡薄的白色風衣罩在外面。

冬衣的保暖性能十分良好,很多士兵穿冬衣不久,就覺得有些熱得慌了。畢竟這里沒有到達零下,穿上真麼保溫的牛皮冬衣,的確有些過分了。當然相比而言,姬雲的冬衣就要特別一些,外面使用的是絲綢面料,整件衣服看上去有些雍臃腫,但十分輕盈。

「這個月港口運轉顯得很繁忙,從上個星期起,軍方雇佣了民用船隊,但是還是顯得很緊張。」吳東縣長不無憂慮得解釋道︰「兩個禮拜前,北方就報來消息,那邊已經開始結冰了,而且這個星期比上個星期更加厚,海里都出現了冰渣子,再這麼冷下去,可能海里會解凍,到時候冰如果太厚了,恐怕就沒辦法雲東西了。在上個禮拜金陵發來消息,覺得前兩批的曹垣弄來的移民,暫時先安置在咱們島上,至少這里還算暖和,冬天能做事。」

姬雲端著手中的姜湯,瞥一眼遠處碼頭上忙碌的人潮,輕輕得嗯了一聲表示對這一切處理都很滿意。其實在吳東島上冬季無霜,日出之後就是穿著單薄的衣衫也能進行勞作,比起直接運輸到寒冷的遼東半島要好很多,冬季可以在這里做一些開發工作,第一批從中原而來的移民有近兩千人,都是些失去土地生計沒有著落的人,這個時代對于人口流通管理並不如後世的封建王朝那麼嚴格,一些乞討的人悄然流竄到東海便某處荒涼的地,然後匯聚成一支移民大軍,根本就很難被各國發現和重視起來。兩千人,在這片荒島上渡過一個冬季,足夠作很多的事情了。

當然除了大陸的移民,吳東島上已經建立起了好基座訓話營地,接納了近五千多民奴隸,他們有的來自于朝鮮半島有的來自于日本列島。在江東軍的嚴密控制下,他們在遠離平民聚居區的地方規劃訓練,學習各種交流方式,學會如何服從指揮,進行相對于其他人更加繁重的勞動,周末閑暇學習使用簡單的拼音和漢字。

過了一會他問道︰「遼東的情況怎麼樣?」

「三天前有消息穿過來,東胡和何屠集合了三萬大軍和我們的打起來了,具體的情況不清楚,上個月又有兩千陸軍從這里轉運過去,估計情況可能不太好。」吳東縣令說著皺了皺眉頭,「我們在遼東現在已經有八千多士兵,加上其他人員已經有了九千人這些人在那邊過冬還是第一次,如果正的有幾個月沒有辦法運輸貨物,問題會很嚴重。」

縣令不可能太清楚真正進行的戰爭具體情況,因為這些東西現在還處于保密狀態,只有有結果的時候,這些事情才會為大部分政府人員所知曉。但有八千多江東人在陌生荒涼的遼東半島上,這些人的大多數一輩子都沒在這麼寒冷的地方待過。這些人所消耗的物質都來自于江東地區的轉運,才獲取不過小半年的土地,還沒自給自足的能力,八千人的物質消耗,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從撲仙到達遼東半島起,江東就遠遠地向哪里輸出物質,成船的糧食,成建制的隊伍,許多在吳東島上制作風干的魚肉,都直接運輸到了哪里。遼東島上收入不過是革從兩次隊伍戰爭所獲取的牲口和萊人制作的小漁船打到的一些海魚,根本算不得有什麼回報。

好在江東收獲的糧食不少,而且通過和白圭的商業集團合作,通過食鹽還糧食,使得江東並不為糧草發愁,真正讓人不能滿意的,還是海上運力問題,船不夠多。

今天冬衣,遼東將是重點所在。

姬雲道︰「幫我準備一批物質,我明天就去遼東。」

「君上,您才剛剛從東邊回來,是不是休息一段時間。金陵那邊來了好幾次消息,那邊有很多事情需要您去處理。」

姬雲道︰「金陵不管怎麼都不出了什麼大事情,該怎麼作他們都能分得出輕重。現在遼東才是重點。最近你和計朗(吳東島守將)一起考慮一下從箕子國向遼東運輸物資的路線問題,如果真的解凍了,這也不失為一條好路子。」

過了一會兒,姬雲又加上一句︰「替我向大家報個平安吧。」

姬雲的船隊再次起航了,幾首船是攜帶了大量糧食和軍事裝備,特別是火藥武器。日本地區的開闢,使得的江東火藥原料變得充足。

吳東島上人力資源充足,工作效率十分高。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緣,這里已經成為江東在黃海地區最為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所在,從日本地區來的奴隸和貨物,從朝鮮半島來的貨物,都要在這里轉運,而幾乎所有江東來的貨物也都必需在這里停靠活著轉運。這里荒島而今在江人的努力改造下,已經變成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文明之地。吳東島的不斷開拓,使其成為了遼東堅實的大後方。

船隊逆風走折線行駛,途徑大同江江口的租界港口然後向西北方向行駛,才會到達連城。由于逆風,馬不停蹄的一路行駛,也要花費四五天時間。越是往北方,天氣越冷的厲害,船上有不少人都已經感冒了。因為船體到底不是房屋,保溫性能不怎麼好,加上行動倉儲,船員們沒有冬天的被褥,包括紀雲在內,凍得都不輕。

連城的港口就和城市向連接在一起,港口並不大,確顯得十分擁擠,在深水區域听著兩首幾天前剛剛抵達的福船,而在淺水區則密密麻麻的的排列著許多小型的漁船,這些是幾個月里萊人通過祖傳技藝而恢復的捕魚船只,也是遼東主要自主收入來源。

北方的萊人更加適應這里的氣候,船隊到達碼頭的時候,已經看見了城中來往不斷地萊民在忙碌著,男女老少都有,他們大多關著腳丫子,穿著單薄的衣衫,很多皮膚還袒露在外面,在清晨的寒風中呼吸冒著白氣。他們在穿著厚厚的冬衣的碼頭管理員的調度下卸貨。

姬雲向遠處海上望去,一些捕魚的船只已經開始出海了。

姬雲還是第一次到江東的遼東,踏上這塊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讓姬雲感慨不已,所有的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

夯土修建的連城十分簡陋,所有的建築為了能偶取得保暖得效果而在修建的看上去傻大臭,一個普通的房子土牆都要比南方要厚上三倍,窗戶顯得笑得可憐。這樣子的房屋設計,月兌離不了姬雲在很早之前的指導。

姬雲進城之後,最先看到的,便是那些在受傷療養的士兵,這次讓他感受了戰爭的氣氛。整個連城幾乎就是一座巨大的醫院,隨處可見包著紗布的士兵在曬著太陽。

一些士兵是見過姬雲,大冬天里至高無上的君來望大家,士兵自然激動不已。士兵中一半人是凍傷,另外一小半則是箭傷,對于江東人而言,寒冷是最大的敵人。

這里已經成為了後方,戰場在據此上百了之外的復州河畔,那里是萊國最北境的邊城,五千多江東軍和三萬多敵人真正對峙著,時間已經真正持續了一個星期。

戰局一點也不樂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大革命最新章節 | 戰國大革命全文閱讀 | 戰國大革命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