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革命 192 遼東風雲(一)

作者 ︰ 碎葉城最後一個漢人

()當天下午,船隊就在此出發了,目的地就是復州河畔的戰場。船上的糧食變成制作完成的食物,各種軍需物資也被滿滿的塞進了船艙里。

復州河在這個時代還不叫復州河,而叫萊北河,既萊國北境的河流,而在萊北河畔的小型簡易城堡,當地自然就叫做萊北城。萊北城的大致轄區範圍,就是後世的復縣範圍,勢力變化豐富,「六三一水三分田」山多礦,水能運輸,而三分田則肥沃而不缺水,沿海多礁石和灘涂,水產豐富且可以發展灘涂曬鹽,海上還有長江以北最大的島嶼長興島,島上鳥類資源豐富。就因為他天然的各種地理優勢,使得它成為了遼東統率畢隼所必守的地方。在夏秋之際,在畢隼的試探性的進攻中,將士氣低落的何屠人從這里趕向北方之後,萊人便在這里進行了土地開墾,燒荒開地,種下了三萬畝冬小麥。如果萊北城丟失了,萊北河流域的土地就將被敵人所控制,三萬畝小麥落入敵人之手,附近沿海打魚也將變得十分危險。失去了河流屏障的保護,南部的連城也將永無寧日。

船隊繞過半島的頂端,在第二天才到長興島,這里才是算是萊北城的物質儲存地,因為如論敵人在如何厲害,根本無法抵達這里。五千多人的主力軍不可完全擠在狹小的萊北城中,所有城池的防御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江東軍依托這城堡扎營地,和敵人對峙而已,城在河流的北岸的入海口,河流和海岸線讓軍隊節省了兩個方向的防御,同時依托著兩個方向的水運力量,又可以將其力量延伸到北方和東方,如此一顆重要的釘子砸在這里,敵人如果不能清除它,如論如何不敢放心向南方推進。

萊北河(復州河)上游是山地,山高林密,步雲山海拔隨然只有近千米,但相對高度卻不小,山間根本沒喲什麼像樣的道路,大軍想要從這里經經過十分困難,而在東面,又有著水流更寬闊的碧流河,兩河一山,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衛著萊國。

長興島在如今被稱之為萊西島,它正對著萊北河入海口,距離大陸的距離只有三百多米,站在島上,就能清楚哦的望見海峽對岸的在烽火中的萊北城堡,和他四周連成一片的地方地方軍營。今天,雙方並沒有交戰,仿佛在等待著什麼。

島上有這近兩千悶頭大睡的士兵,在營地的四周有萊人生著火,將這里的營地保持溫暖。一問之下才知道,畢隼為了使得士兵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執行三班倒,一般執勤和敵人對峙,一般在城堡里休息,隨時準備作戰,還有一班則在對岸的海島上休息。在岸上無論睡覺還是休息都是隨時待命狀態,必需有較高的警惕性,而在海島上則不同,整個人可以完全放松下來,同時吃口熱飯十分容易。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能夠得到較好的休息,就能讓士兵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較長時間和敵人對峙下去。

士兵們都睡得如此沉,不僅僅是因為天冷貪睡,更重要的原因是昨天前兩天東胡連續發起了幾次大規模的進攻,這些士兵已經好久沒有休息了。

「君上,您怎麼來了?」剛剛上島不過小半會兒,畢隼就從對岸的城堡里抽身回來見他了。「這里天賊冷,一點也不好待啊。」

畢隼臉色油乎乎的,有些黑,這是冬季為了防凍將動物的油脂涂抹在皮膚上保溫,油脂黏,沾上漲東西就變得更髒了,好在冬季是各種傳染病的低發期,各種物質也不容易**,這樣雖然不怎麼衛生,但對人而言幾乎不產生什麼危害。從古至今,游牧民族一直都習慣于這種方式保溫,像西藏和蒙古的牧民和獵人,甚至將衣服上也刻意的涂抹油脂,所以他們的身上總有著一股特殊的臭味兒。現在,這種臭味已經出現在了畢隼的身上。看來江東軍的士兵們隊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挺強,懂得入鄉隨俗了。

「我怕你把大家帶不回去了,我不看看不放心啊。」姬雲問道︰「這仗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守!守到下雪天,他們要是在不退,就得活活餓死了,到時候不用打我們贏了。」畢隼哈口熱氣在手中,然後用力的揉搓雙手讓懂得發白的雙手盡可能暖和一些。姬雲這才發現,江東的軍裝上褲子沒有褲兜,上衣也沒有下口袋。這個時代人們也沒有手套這玩意兒。向四周望望,有些士兵手都凍破了。

姬雲方眼向對面的敵營望去,江東軍陣地外,敵人的營帳圍成了一圈兒,這些營帳都是用牛皮制作的帳篷,雖然看上去無法和後世所見的蒙古包相比,但也已經有了某些類似的特征,在帳篷的外能看見依著丑陋昂張的胡人,他們身上穿著獸皮,光著腳丫子在活動者,營房四周點著篝火,煙霧在天空中連城一片。沿海的一側有著一片樹林,帳篷一直延伸到樹林中,看不出樹林中到底還有多少敵人的帳篷,而在靠近萊北河流的一側,帳篷向後延伸了好大一片,在空空的土地上,能看見一片綠油油得冬小麥。這是萊人利用河水灌溉只利開墾的麥田,和的兩岸平坦開闊之地,都是些麥田。敵人到底有多少人,姬雲通過觀察帳篷,還真看不出來。但最直觀的感覺是,敵人的數量很多很多。

「這次是東胡左王的人馬。我們得到的請報上說東胡和燕國一戰中,因為咋們出現了,因此沒進全力,這次和燕國作戰中雖然敗了,但沒傷到根本,只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在東胡已經分了,左王是東胡王的兄弟,現在東胡王回到了北邊,而他卻來到了遼東,想是要佔了何屠的地頭自己待著。」

畢隼說到這里笑了笑︰「不過我估計他是不行了,在下雪之前打不下我們的城,他就沒有機會了,來年春天前有我們江東,後面又有燕國人,他們可能在這里繼續待下去,我們守下去,無論無何都是贏定了。」

姬雲皺了皺眉頭,心里他總覺得不踏實。「說說對面什麼情況?」

「左王的人馬不少啊,這場戰爭讓他遼西封地被奪了,現在打仗他把老小全都盤過來了,剛剛來的時候是三萬軍隊,後面人就不斷增加,有老有小,軍隊在前面圍著,婦孺在後面扎營地,距離這里不是很遠,天氣好的時候就能看見。他是志在必得啊。不過他沒這個機會,時間不多了。我準備著幾天就發動一次反攻,打他後方的營地,讓他在入冬前感覺道到疼,然後自己走。」

畢隼的大局很強清楚,北方勢力眾多,西邊是燕國,北邊是東胡王,南邊是江東軍,而在東方則是肅顛等眾多部族,東胡左王丟失了自己在遼西的根基之地,雖然戰爭中損失不大,但失去了東胡王的支持,獨自奪回遼西已經沒有了可能,而北方東胡王勢力強大,而東面部族雖然眾多,但都根基深厚,而只有遼東何屠新敗,軟弱可欺,剛剛前來的江東勢力,自然根基薄弱,應該是最好爭取的地方。

很顯然,江東的防御讓東胡左王感覺到了一鼓作氣消滅敵人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他改變了自己的策略,將敵人牢牢的牽制住,作為這個時代最先進的游牧文明,東胡人對中原文化了解很多,很長時間彼此戰爭和交易,他很清楚中原農耕文明的特點,那就是戰爭對後期補給十分依賴,而且戰爭總有這時間限制,大規模的動員戰爭耗費錢糧很多,也讓很多農耕文明國家筋疲力盡,糧食運輸費力,農耕時節一般也不會舍得耗費農時來進行戰爭。相比較而言,游牧民族的戰爭在這些方面受到的影響就要小很多。他們可以趕著牛羊去開戰,總有新鮮的肉和女乃,而且不怎麼擔心路途的遙遠,人人都會騎馬。因此游牧民族比起中原民族更能戰斗。但上天似乎也是公平的,給了中原人更加高明的技術,他們懂得制作更加先進的武器,農耕種植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人口,這些人修建城堡,建立城牆,他們仿佛永無止境,總是搶不完,殺不絕。

現在,這種生生不息的中原民族都在不斷地吞噬著游牧民族的土地,這是件危險的事情。燕國人有大量的戰車,國力強盛,左王無力對坑,但萊國的中原人,確不一樣,從海上而來,立足維穩,真是打敗他的最好時期。中原人在冬天不打仗,他們不耐寒冷,長期的物質消耗也能拖垮敵人,時間,對于東胡人是有利的。在對峙的時間里,他們可以慢慢消耗被吞並的何屠部落。等到江東人無法在繼續對峙下去的時候,東胡人將能把他們全部都趕進大海里去。

畢隼相信,東胡人是這樣想的,他們也一直就在這樣作著。

于是,他有信心,去對付這個敵人,因為他還沒有真正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現在,他在等待著,自己的計劃實施的那一天。一旦第一步成功,他將全力出擊,打到敵人,讓他明白,搶奪遼東是件艱巨的任務,相比較而言,其他任何一方方向所壓付出的代價都要小得多。他們應該去別的地方,哪怕是西面。

姬雲听完畢隼的思路,沉默不語,他心里總是不踏實,所有的思考中,仿佛還缺少了什麼。

「什麼時候反攻?」

「後天拂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國大革命最新章節 | 戰國大革命全文閱讀 | 戰國大革命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