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廟遺事 1.第1節︰路名

作者 ︰ 耳東正文

第1節第1節︰路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這里是蘇北平原上的一個縣城所在地,被人叫做仙女廟。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一瀉千里的由北向南,懶懶散散地流淌著。在煙花揚州的古城腳下拐了一個彎,不經意地流向這個縣城所轄地域。

老法頭稱這段運河為古邗溝。

時清時濁的大運河水,從縣城邊輕輕擦過,一溜煙地奔向蘇北平原的鍋底子。那個地方是高、寶、興。

這三個字是高郵、寶應、興化三個縣名的簡稱,過去都是隸屬于揚州行署的管轄。地勢的低窪如同鄉民灶頭上的鐵鍋底,旱時存不住水,澇時水漫天。史志上給這個地方賞賜了一個十分出名的符號名,叫里下河地區。當地人嫌拗口,直白為「鍋底凹」。

出了揚州古城,沿著運河東堤岸走,有點像走在鍋邊沿上。不遠之處就是這個小縣城的所在地。

說它小,不是人口少,而是縣城的規模小。那時的蘇北縣城的建設落鄉的很,規模都比不上江南城市周邊的一些殷實富庶的小集鎮。多少年後才知道,這也是城市與城鎮的區別所在,這也是江南與江北的區別所在。

縣城東西兩端杵著兩座牆垣年久失修的城門,連接著縣城通往外域的車馬要道。西邊出去,是通向歷史上出瘦馬一種美人兒精的揚州古城。東邊出去,是通向扮上戲服比女人還女人的唱戲先生梅蘭芳的泰州老家。

城內一條東西朝向的街道,霸道地躺在兩座城門之間。在街道的南邊,有幾條小巷。在街道的北邊,有幾條岔路。整個縣城的布局好似貓嘴里啃剩來的一具魚骨頭架。

縣城內的唯一交通干道,還正正巧巧的被人叫做魚骨街。不過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改叫中山街了,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這條路被命名為人民路。1966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紅衛兵小將們突然感覺人民這個詞有點階級陣線模糊,不能夠體現舍得一身剮,敢把黃帝拉下馬的氣勢。于是連夜砸掉老路牌,換上墨跡未干的新路牌,人民路更名為「造反路」。

一個國家長期處于無政府狀態下,如同一個人家沒有父母大人一樣,是萬萬使不得的。偉大領袖**發出「抓革命,促生產」的最高指示後,從城市到農村,各級紛紛建立了一種新型權力機構,叫無產階級革命委員會。

當全國最後一個省份建立了革委會時,全國各大報刊上紛紛轉載一篇《全國山河實現一片紅》的權威社論。郵電部還專門為此發行一枚紀念郵票以資慶賀。不少紅衛兵小將為了戰友間通信,為了紀念自己的青春年華,買了不少郵票,隨手往筆記本中一夾,或者往書籍里一揣。

無心插柳柳成蔭。誰料想到改革開放後,這個寸紙般的東西竟然與銀行的存折相媲美,比金條的升值空間還要來得大。在蓬勃興起的集郵交換市場上賣出了天價,一些人生沉淪曲折的昔日紅衛兵戰友們,賣掉紀念過去壯舉的郵票,竟然輕輕松松地發了家,致了富。

由當年熱情澎湃的偉大政治抱負轉向老老實實掙倆死工資,養家糊口安安穩穩過日腳。一些心比天大的人,憑借大串聯和上山下鄉的經歷磨煉,再借助郵票換來的第一桶金,闖蕩商海,陸陸續續實現了主宰自己,擺弄別人命運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街名改了,縣名也得改。

《國際歌》里說︰不靠神仙救世主。仙女廟顯然不能夠代表七十萬縣民當今的革命意志。為了改一個具有時代革命特征的縣名,縣里是凡有點文化的人都發表了不少高見。

無奈縣名的更改要通過國務院。就在報告一份份的往北京送的時候,仙女廟革委會在鑼鼓鞭炮聲中成立了。

革委會當然是以革命為首要重任。革命是要看革誰的命?這是個方向路線的大問題。隨著**的最高指示不斷的發表,革命的主體開始發生變化。

造反起家的紅衛兵們開始受冷落了,不那麼吃香了,更不是搶手貨了。于是蹲在革委會里面坐班的這一些人,大腿檔里如同夾上了稻麥芒,渾身上下感到不自在。

造反,這個前不久還時髦的不得了的詞,現在怎麼听都覺得刺耳,如同一堆臭狗屎。于是,紛紛提出縣城的主要道路「造反路」的路名,無論如何必須再次更改。誰都不原意把自己與造反派牽連在一塊,以免顯得自己晦氣,革命的血統不正宗。

革命如同摧朽拉枯的說法再一次得到驗證。蹲在革委會里的人們很快統一了觀點。以前用過的路名,現在一個也不能夠再使用。用了怕被人講是在搞復闢。商量來商量去,一部分人提議叫**大道。話音剛落,另一部分人跳起來反對說,天天走在**身上是最大的不敬,最大的不忠,最大的不孝。最後,兩派達成統一意見,決定改叫「東方紅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仙女廟遺事最新章節 | 仙女廟遺事全文閱讀 | 仙女廟遺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