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第2節︰老街
東方紅路是一條上了年代的老街,頗有幾分特色。
道板由青一色的石條塊鋪就。有幾處青石道板據說還是大明朝時代遺留下來的。青石板道兩邊,在幾座飛檐雕棟式的茶肆酒樓當中,裹夾著一座屋頂金黃的廟宇,倒也襯托起小城的幾分古樸閑雅。
縣城不大,屙泡尿能從街這頭淌到街那頭。小歸小,但名氣並不小。提起仙女廟,方圓數百里的老少婦孺人盡皆知。
早先頭,這里還是一片蘆葦灘,是幾百年來長江水與運河水,在這里交匯時留下的淤泥沉澱堆積而成的。有學問的人稱這種地貌,叫做沖擊大陸板塊。
傳說有一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一個十八歲的大姑娘采桑歸家路過此地時,見到一個書生倒地而臥氣奄息息。大姑娘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扯開衣襟,把那顆紅草莓似的**塞進了書生的嘴里。
死面不發酵,怎麼能夠蒸得出大饅頭?沒有婚嫁孕育的女人哪里來的女乃水?救人心切的大姑娘,用縴縴的細手狠揉硬搓了半晌,鮮女敕的**才滲出一滴淡黃淡黃的女乃汁。
那個書生咽下後,不一會兒還了魂。此時,太陽高照,晃人眼目。只听見浩浩的蘆葦灘里傳出一陣陣嘶嘯的風聲,雪白的蘆花朵朵挺立朝天而刺,東搖西曳的蘆葉發出了本土人送葬時的哀哀淒淒的曲調聲。
這種景觀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後人說解不一。
有人說︰大姑娘見自己未嫁先露身,不守婦道,含羞投河自盡而死,蘆葦灘替她鳴冤叫屈。
有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風吼的蘆葦是在為大姑娘的功德超度。
還有人說︰那大姑娘原本是個仙家,來人間劃地為城普渡眾生的,要不然昔日的蘆葦灘,怎麼就成了現在的縣城所在地哩?
又傳,那位嘬女乃逢生的書生,後來晉京趕考中了探花,為了報達姑娘的搭救之恩,花了白銀三千三百兩,在此地蓋了一座氣宇軒昂的廟堂。廟堂里面不供菩薩,不奉神仙,供奉的是一尊仙女的塑像。
從此,縣城因廟而得名,稱之為「仙女廟」。
有廟就有廟會。每年農歷三月三,這里成了四鄉八鄰趕集的好去處。久而久之,成了里下河地區數一數二的大集市。
離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趕集日還有個把星期。
縣城中學的校門口,貼出一張白紙黑字的告示。上面寫著︰為誓死悍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防止階級敵人的破壞,接縣革委會通令,組織學生糾察隊三月三上集市執行保衛巡邏任務。現經校革委會研究決定,挑選八十名同學組成糾察隊,誓死保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豐碩成果。報名地點︰校革委會辦公室。報名時間︰下午三點前。
三月三趕大集是這里百姓的大喜日子。除了過年,這個日子在仙女廟是非凡得不能再非凡的喜慶日子。人們從家里拿出積攢了一年的物什在這里交易。
富裕的人家,趁這個日子,挑選件把自己喜歡的奢侈玩品。殷實的人家,把多余的物品兌換成鈔票,攢著將來好派上大用場。清貧的人家,用自己勞作的物品,換回一年生計中必須的物什。
從文化大革命開始到現在,三月三趕集日已中斷數年。當初是作為「破四舊」的革命行動被禁止的。如今恢復是作為響應偉大領袖**發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戰略部署在仙女廟的具體貫徹落實。全縣上上下下都為之動心,動情,動性。百姓們為重溫逝去已久的歡樂情調而忙碌著。干部們為展示「立四新」的成果而忙碌著。
民俗,商貿,加突出無產階級革命政治,是這個三月三趕集日有別于往年的重要特征。
這是二十世七十年代初。
在斑駁陳舊的仙女廟一旁,是縣中學的所在地。中學的校名原為仙女廟高級中學,現在改叫反修高級中學。
為什麼冠以高級頭餃?是因為這所學校設置的班級是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連到高中三年級。據說全國都找不到幾個這樣建制的學校,為了區別于其它中學,所以在校名後面綴了高級兩個字。
此時,反修高級中學響應黨中央、**的偉大號召,已經復課鬧革命快兩年了。此刻,初二(5)班的教室里早已是椅空人盡。後排靠牆的角落里還坐著三個人。
一個是面頰方正的男生叫凡永祥,是縣城旁野蕩公社白果村人。今年二十二虛歲,因學校停課鬧革命,小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撈到進中學繼續讀書,回鄉待學務農。等到全國中小學校復課鬧革命時,他和後面三屆畢業生一起進了中學,是這個班里年歲最長的一個學生。剩下來兩個學生,一個叫孫紅,是個十九歲的女生,長辮子,大眼楮,一笑兩個小酒窩,是跟隨父母親下放,從江南蘇州轉學而來的。另一個圓頭圓腦的大男孩叫王兵,年齡不大,個子倒不小,剛過十七歲,胸脯上的肌肉一點也不比凡永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