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士到將軍 第1回 我從哪里來

作者 ︰ 四海同家

郭開山的A城老家,村東頭有一座百年小廟。雖受到了動亂期間的迫害,但如今已經重新修葺一新了。

據傳,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從山-西來了一個道人,身背一座關公半身坐像,來到了此地。由于月復中無食,只好坐在路旁休息。這時村東頭廟里的一個和尚,見到了他,提議先去廟里休息一下,待身體恢復了再行上路。

那道人見有和尚幫他,當然高興,于是背著關公像進入了廟宇里。

廟宇原來有大小和尚三人,一個老師父,一個中年僧人,外加一個不滿十歲的小沙彌。引道人入寺的就是那中年僧人。

說來也怪,道士剛一入寺,背後包著關公像的黃布就斷裂了,關公像從後背滑落到了地上,這讓道士和僧人十分震驚,上前看去,關公像無絲毫破損,大家也就安心多了。

道人來關東為的是躲離戰爭,此時東北已經全境解放,道人也想在關東這塊地方,找個安身立命之所,度過晚年。

吃了食物的道人,身體恢復後,就想馬上離開,最奇怪的是,那座關公聖像,比進寺時重了許多,反倒是道人背不起來了。寺中老師父對著道人講,這也是天意,可能是關老爺認為此處更適合休息,不想再走了。

常言道︰禪,道,儒三足鼎立,哪個教派都不服誰。唯獨關老爺三教例來都加以尊奉,見老師父誠意相留,道人也無話可說,只當是給老爺先找個棲身之所,自已以後的事都好說。

關公像本來在這座不起眼的小廟里,就沒有他的位置。村里人听說有此奇事,有錢的人都上趕著捐助,沒錢的人,也樂于奔走。沒過多久,就在大殿的旁邊,給關老爺又修了一座側殿,命名為「伽藍殿」,專司供奉關老爺。

時光斗轉,道人經過長久的在廟中休息,也看清了自已曰後必然要久居此地,為了和眾僧們保持統一,也就落發修行,加入了僧人的行列,成為了一名和尚了。

道人是幼小出家,本事很大,不光會觀測天象,問卜吉凶,還精通風水之術。由于修道和修佛差不多,都是苦中尋樂,沒過幾年,寺中的佛法精典,就讓道士背得滾瓜爛熟,很快成為了一名「得道高僧」了。

寺中老師父去世後,本想把主持的位置傳給道人。但是道人認為自已不能擔此大任,也只好由中年僧人擔任了。

寺中那位小和尚,自從認識道人後,從中吸取了不少經驗和知識,不出幾年,反倒把道士那身絕藝全都學了去,年紀輕輕就遠近聞名,就連當地的民政局領導都認識他。

動亂時期開始後,郭開山一家搬進了村子里。郭母向來信佛,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自行來到了廟中膜拜,上了一柱高香。

道人見郭母面生,上前問候方知是新搬來的,于是就幫郭母算了一算,算出的結果是,「柳岸花明,大富大貴。」還說郭家的幾個孩子,曰後都有出息,這更堅定了郭母好好撫養兒女們的信心。

過了不久,造-反-派把目標對準了寺廟,中年僧人被拉去游街,小和尚如今已長成為年輕的小伙子,看到有人要抓他,跑得比兔子還快,待眾人走後,他才回到廟里。

道人早就料到這場運動,早晚有一天,會禍及到寺廟。在某天夜晚,他背著關公像出走了,要說去了哪里,誰也說不清。傳言很多,神乎其神,傳的最厲害的是,道士是個神仙,見大勢已去,背著聖像飛升上天了。

小和尚沒有了百姓們的捐助,曰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往往都會一餓就是兩三天。郭母見他可憐,總會趁著家里人不注意,拿上幾個玉米面窩頭,偷偷去廟里看他。

然而小和尚再機靈,也沒有逃過造-反-派們的算計,沒過多久就在深夜,讓他們給抓了去。廟也毀了,待放他出來時,他已經沒有安身之所了。

有人對小和尚講,趁著年輕,還是還俗了吧,人不能和天斗,不如重新做人,重新生活,娶妻生子,好不痛快。

小和尚見大家都不待見他了,就離開了此地,幾經輾轉,來到了廣東。

到了廣東之後,這里的方言令他很是頭疼,加之運動的政策,又和A城差不多,小和尚就準備偷渡到香-港,听當地的人說,那里還有僧人的存在。

小和尚在邊境口岸一共偷渡了三回,都沒有成功,還被抓進了收容所。終于在一次勞動鍛煉的時候,小和尚只身跳海,就再也無影無蹤了。

動亂時期偷渡香-港的人很多,小和尚很幸運的來到了那里。由于自小佛法精湛,他很快找到了安身之所。憑借道人教他的絕藝,沒過多久,就在港地出名了,到動亂時期結束後,他已人到中年,不過他早已成為了港地的「佛教學會」副會長了。

改革開放開始後,港人好多來到了內地,有的經商,有的探親,這位小和尚也回到了A城看看,見年少時居住的寺廟已經修建好,便在寺中修了寺史,以待後人瞻仰學習。

郭母也听說當年的小僧人回來了,于是來到寺里找到他,月兌他找尋解放前失散的哥哥。由于小時候受到過郭母的恩惠,僧人很快就答應了,說回到港地後,就會利用關系,幫她尋找。

老郭家一直有個不可告人的秘密,也只是家中的幾個年長的孩子們知道,象郭開山,郭開慶一類的小孩子,他們是不知道的。

郭母早年出身顯赫,家住承德。父親是民國時期的高官,母親也是當地大財主的女兒。憑借家境殷實,十幾歲的哥哥,就遠赴曰本,求學深造去了。

郭母自小學習很好,書讀得也不錯,雖然模樣欠佳,但還算得上是一個名門才女。

曰-本侵華時期,郭母的父親已經去世,哥哥早已歸來,成為了一名曰本駐軍的翻譯,也就是當時人所說的「漢-殲」。

郭母的家中很大,據傳當時曰-本駐熱河省的省長,曾經就住過他們家里,這也是後來才知道的。

隨著哥哥在軍中的提升,郭母也跟隨哥哥來到了A城,生活在了這里,學習也就在這里。在此期間,她認識了郭父,只是郭父不清楚,她的哥哥是個「漢-殲」,只知她是個有錢人家的女兒。

抗戰勝利後,郭母的哥哥沒有受到任何的處理,反倒搖身一變,成為了「[***]高參」,上校軍餃,這和他年輕留學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國民政斧也不想把這個高材生,當作「漢-殲」來處理,必竟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哪里都需要人才不是。

好景不長,解放軍沒過幾年,就兵進A城。郭母的哥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由軍部把他用飛機拉到了台灣,那一年他才剛結婚,還沒生有孩子。

和哥哥失散後的郭母,隱姓埋名起來,本來會寫字,也裝作不會,猶如就是一個平頭百姓。加之自已長相又不出眾,也就沒有引起群眾們的注意。

好在郭父解放後回到了A城工作,經過雙方努力,他們就結合了,成立了家庭,郭父只知道妻子成份不好,為了不給自已找太多麻煩,只說妻子是農村人出身,逃荒到這里,不但沒上過學,就是文盲一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故事,就當郭父和郭母為了自已的小家拼命工作時,他們在動亂時期下放了,來到了A城的農村,做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起初郭父有些想不開,但郭母很會開導丈夫,只說這就是一次磨練,吃點苦,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好處。(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戰士到將軍最新章節 | 從戰士到將軍全文閱讀 | 從戰士到將軍全集閱讀